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不仅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化发展的催化剂,促进人才需求向着创新型、拔尖型、复合型发展。本文针对国内外拔尖创新人才模式研究现状,结合通信工程专业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与培养的理论研究、构成体系架构理论研究和以特色科研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三个方面改善和优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教育普及化的大环境下,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拔尖人才十分重要。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培养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要做到任务引领,构建校企结合、教学做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产教融合作为教育教学改革路径,将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作为提升职业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目标。对高职院校技术技能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及师生成长共同体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对培养模式改革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此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和社会实践第一线的实用人才,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高水平的拔尖创新人才更是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和实践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特别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4.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为国家重大部署不仅仅是我国顶尖高校需要努力推进的重要议题,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的行业特色型高校更应该成为优势学科领域内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对我国33所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文本分析,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发现,从选拔方式、培养机制、管理机制的角度来看,行业特色型高校的拔尖人才培养特色并未凸显,而通过传统优势学科的带动,行业特色型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逐渐显现出来。基于此,研究从优势学科参与的视角对行业特色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进行归类,将其划分为独立发展型、中心辐射型和多元复合型三种类型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并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运行特征与现实困境,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5.
现存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三种,即应用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复合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但实践中三种培养模式都不是以培养单一的英语专业人才为目的,而是培养三位一体、相互渗透的立体型英语专业人才。立体型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完整的具有三个必要维度的英语专业人才,即会思想的人、会感受的人、会交际的人,由这三个维度阐发开去,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强调教学个性化、加强学生自主性、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就形成立体型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邢台学院学报》2016,(2):166-170
在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和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立足地方院校实际,根据学校办教学应用型大学,以产学研协同教育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转型,以培养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硬"技能为特色,形成了地方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与管理制度,创新了人才硬技能培养体系。一是按照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本着服务地区经济的发展思路和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教育思想,对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渗透"硬"技能进行了深入研究。二是为强化培养学生专业人才"硬"技能,体现地方院校立足地方经济的宗旨,采用以产学研教育模式为创新点制定了培养学生"硬"技能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根据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各学科要求,在工商管理、物流管理和会计学三个专业中分别构建了多个专业"硬"技能模块。  相似文献   

7.
高等农业院校实行分类培养是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重要措施。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实施了设置"绍骙试验班",采取"3+3"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同类农业院校在人才分类培养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是新时代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建设的关键衔接点,具有重大时代意义和引领效应。在高等学校分类发展体系下,拔尖创新人才也应积极构建分类培养体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命题是人才培养,在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中,高质量教学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在我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促使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匡正科研崇拜与补救教学缺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上不断地反思与探索。宁波大学阳明创新班基于交叉融合探索的“六融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构建与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精英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有积极的实践价值与启示意义。在当前国家明确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后,高等职业教育也应确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以深化中高职协同发展为突破、以产业学院为抓手、以职业本科教育为引领,推进技术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效破解会计专业人才普适性与特色化培养、通用性与行业个性化需求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等问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基于学院金融行业背景与优势,提出并构建了"双素、双能、双证"的"三双"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本文在介绍"三双"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背景基础上,提出了"三双"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并阐述了"三双"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人才培养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成效。  相似文献   

10.
拔尖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思维能力,能够创造性地di的解决问题的人才。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必须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育制度、科学的培养模式,以及优秀的师资队伍、良好的育人氛围和实践机会。而教育体制、考核制度、教学方法以及实践平台等是影响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学为主导,促进教育模式改革,加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力度,确保拔尖创新型教育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1.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3.
"what"和"什么"在语篇中常常表现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手段等各种衔接手段。英语使用"what"作为下指指称的频率明显高于汉语中"什么",而汉语通过零形式指称或干脆用重复等词汇衔接手段的现象却远远高于英语;"what"和"什么"也可以替代下文的某一个成分作为话语标记语;汉语倾向于运用省略手段,而英语倾向于运用替代手段。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量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因其意义源于造字之初的名词或动词,所以量词的语义特征、语用及其修辞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原初形式的烙印。文章论述了近义量词"堆"与"叠"的演变轨迹、自身所带有的语义特征;并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邵南 《南平师专学报》2005,24(2):107-109,137
现阶段居家养老仍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但是在我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传统居家养老方式受到多方面的冲击。因而就要分析当前影响居家瞻养难度增加的几个因素,并改善居家瞻养质量.建立现代居家养老的新形式——“亲情社区”。  相似文献   

18.
绘画中的形神关系是理论和实践中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形指对象的外部特征,神表达对象的精神世界;形是形式,神是内容;开处于从属地位,神处于统帅地位。必须明确传神是绘画的宗旨,绘形是传神的手段,要努力追求“不似之似”,达到形与神和谐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对于"赋"比"兴"的理解,自古就有不同.了解古人不同的看法,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这些表现手法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20.
幼儿自发开展的、以游戏本身为目的、无游戏之外的目的的游戏,称之为本体性游戏;由教师组织的教学游戏,其活动的本体是教育活动,称之为手段性游戏。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教育可以采用手段性游戏的方式。健康领域的教育尽可能地采用本体性游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