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孙思邈是隋唐时期的中医大家,他在融合各家养生学说的基础上,总结并发展了唐以前的养生保健思想,对后世具有鲜明健身养性价值的太极拳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对孙思邈与太极拳的养生思想进行交汇研究,不仅可以促进二者在现时代下的共荣发展,而且可以进一步论证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源性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创立了具有鲜明儒家特色的养生保健理论。本文在对养生进行简要概述的前提下,对孔子“以仁为本”的养生之道、孔予的运用“中庸”的养生之道、孔子的追求“身心并修”的思想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简要论述。孔子的养生保健思想及实践对现代人类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嵇康走魏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和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在我国传铣养生理论发展史上有较大成就的养生家。他的养生思想反映了当时的杜会现实。在(养生论)中,他阐明了“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的形神关系说,批驳了当时养生方面的一些错误倾向。嵇康的养生思想立足于“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政治理性.具有激烈的批判性和斗争性。他既强调养生要发挥人的主现能动性,指出防微杜渐的重要.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比较切合实际的健身措施。这种既重精神,又重形体的养生理论,对我国传铣养生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后世养生思想的解放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嗣传 《武当》2010,(3):24-25
道家道教传统的养生思想中有“中和”之道,吸收阴阳之说,在《黄帝内经》以及其它医学或养生著作里,把人体划分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阴阳关系拼以认识和揭示人的生命本质,以及新陈代谢、气血运行的过程与规律等为主要内容。认为阴阳平衡(是为“和”),则人健康长寿;阴阳失衡(是为“离决”或“离”),则人体机能紊乱,免疫力下降,就会发生病变,损害健康乃至于危及生命。正如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所强调的:“养生不可不察阴阳之宜”。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归纳法等研究方法,对古代养生经典中的养生思想进行探讨。旨在通过挖掘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宋代陈直的《养老奉亲书》以及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中的老年养生思想,将其融入传统体育养生项目中来启示现代老龄人群进行科学的体育养生,从而保障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6.
魏咏柏 《武当》2014,(6):61-61
孙思邈(581-682),汉族,唐朝京兆华原(现陕西耀县)人,是著名的医师与道士。他是中国乃至世界史上著名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被誉为药王,奉之为医神。孙思邈认为,养生必须从生活细节做起,每个细节做好了,才能保证健康。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庄子的尊“道”顺律的生命观入手,分析他的“心”静、“无为”的养生理念,“道法自然”的健康观,形神相济、内外兼修、身心协调发展观和“游”乐的生存哲学,挖掘其身心健康的积极思想,意在对现代人实现“健康第一”全面和谐发展的愿望和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分析其养生实践的特色,为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提供参考。主要结论: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与其“理”“气”“阴阳”“道”等概念及“明天理、灭人欲”“魂魄论”“动静论”“中庸说”等哲学思想紧密联系,主要的养生原则与方法有顺“道”、持“中”、主“静”、少欲、形神俱养、宜“时”等。建议:将朱熹的养生体育思想贯穿到现代的养生康复实践中,丰富当今的养生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9.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是唐代伟大医药学家,享年101岁。他知识渊博,医术精湛,通晓养生,古代医学界的寿星。在其《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对房事养生多有研究。特别是《千金要方》中的《房中补益篇》,是古代专论房事养生的重要文献。概括该篇所述,可以看出孙氏的房事养生经验非常丰富而科学。其一,孙氏认为房事是一门科学,是“道”,是“法”,是“术”:“少年极须慎之”,“年至四十,须识房中之术”。如果未满四十而不懂房中之事,“贪心未止,兼饵补药,借力行房,不及半年,精髓枯竭,推向死近”;人过四十,体力已衰,仍贪欲如少年,务于淫佚,必…  相似文献   

10.
“养生体育”是由““养生”与“体育”两个词构成的,分别代表着两个概念。从两个概念的本质规定上看,“养生体育”显然存在着“同义反复”的错误。因为,“养生”一词是我国古代对人们养护生命、促进健康长寿活动的概括表达,也称作卫生、保生、摄生、道生等。而“体育”一词的使用在我国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体育一词在含义的解释上虽然有一个演化过程,但增强体质、使人健康长寿的思想一直是我国体育理论界所公认的体育的根本属性之一。如我国的体育理论教科书中写道:“体育(广义的,亦称体育运动)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增强体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和促进精神文明为目的的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作为广义体育组成部分的竞技运动、狭义体育、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它们虽在具体目的、内容、形式和手段方面有所差异,但其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增强体质,促进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所以,在最终目的这一层次上讲,“体育”与“养生”是不存在差异的。将“养生”与“体育”两词连用,显然是同义反复。  相似文献   

11.
韩德平  丁兆东  王志强 《游泳》2011,(5):I0017-I0019
冬泳对人体养生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已成为医学和体育界的共识。如今冬泳已发展成为一种时尚的养生方式,为世人所瞩目。本文以冬泳养生为论点,以中华养生学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历史,以我国古代养生学家的经典理论为论据,以科学冬泳观为指导,从冬泳“冷应激”、耐寒锻炼、神经调节、心理平衡、冬泳“苦乐观”和科学冬泳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论述了冬泳对人体养生的影响及科学性,充分证明冬泳对人体养生功效确切,意义重大,作为一种新兴的养生方式值得提倡和推广。  相似文献   

12.
《体育史料》第五辑曾刊载郑振坤同志所写的《论庄子的养生思想》一文。作者在文章中探讨了庄子“顺其自然”的养生思想。旷文楠同志不同意郑振坤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我们把他写的文章发表于此,以利于体育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明代大医药学家李时珍曾说过:“饮食者,人之命脉也。”这是千真万确的。可饮食养生要讲究方式,这就是说,不光要吃得营养,还要真正懂得吃的科学和方法。以下1种饮食方法均益养生,但应该注意用得合理,用得巧妙。1.少食:在保证营养前提下的“少吃”。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寿高10岁,他在《千金要方·养性》中指出:“善养性者———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应把握在尚饥非饱之间的状态。他提倡养生以少食为佳,最好是“早饭清清一碗粥,夜饭少吃亦教足”。著名的麦凯效应已证实少食可延寿。基因学说也证明,少食可有效地延长端粒DNA序列缩短的速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进一步挖掘武当武术养生资源,探索道教养生对武当武术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使武当武术更好地为全民健身服务,使武当武术养生文化进一步在世界传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文章认为道教思想从“重人贵生”、“天人合一”、“神形相依”、“阴阳辩证”、“内修外行”这五个方面对武当武术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武当武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从未脱离养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思邈锻炼     
1.孙思邈病好后,经常和村上的小朋友一起玩。可孙思邈长得很瘦小,在游戏中常常受人欺侮。2.孙思邈下决心要锻炼,使身体强壮起来。他去问妈妈,妈妈说:“锻炼是好事,可要注意,天冷别忘多穿衣服,热了可要脱掉。”孙思邈说:“好!”  相似文献   

16.
自古人们为了延年益寿,都盼有长生不老和死而复生的灵丹妙药,但何曾求得,只为世人留下闲笑之谈。然而历代史料记载有关养生致健的佳话,却颇令人信崇。例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被人谓之“药罐子”,绰号之意正说明他病魔缠身,日不离药。如他在《千金备急要方》中自  相似文献   

17.
洪浩 《搏击·武术科学》2014,11(11):F0002-F0002
太极拳养生思想是一个历史范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孕育的结果,太极拳思想受到传统文化的渗透和影响。“详推用意终何在,延年益寿不老春”,明确提出了太极拳养生的价值取向。陈鑫将意、气、经络等理论融入太极拳之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太极拳养生理论。在道家思想、儒家文化以及传统中医理论的影响作用下,太极养生思想逐步完善了养生理论与实践,形成了一个具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养生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代养生理论中,"天人合一"及"阴阳互换"的哲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文章运用文献、综述等方法,结合对中国古代养生思想整体观的探析,从"天人合一"及"阴阳互换"的涵义及其发展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总结,探讨"天人合一"和"阴阳互换"思想的指导意义,为现代人们养生实践水平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秦文军 《健身科学》2012,(11):13-13
司马承祯认为,在道教信仰中,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所谓“道”,就是在养生的基础上使自己得到长生。因此,人生最大的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发展生命的本身,将身体的养护置于一个极高的尺度之上。但道教中的养生方法有多种,诚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坐忘论》则从三个方面体现了司马承祯的养生思想:一是养生须静心。心神是生命存亡的根本,若心神虚静至极,意志平和,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20.
    
“气功”渊源悠久,中国《内经》、《千金要方》、《刻意》、《钟吕传道集》、《伍柳仙宗》、《悟真篇》等古典著作及唐代名医孙思邈的《论养生》等均有论述。医圣先祖们能指下生春,起死回生,济世于民,为我们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遵训老师口授道教《河车功》即周代的《周天功》法。参照中医基础理论,结合自己起死回生的养生练功实践,写成此“道教《河车功》法入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