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1979年到1998年伊朗伊斯兰革命后20年里.伊朗与沙特关系总的特点是从紧张敌对走向缓和合作.呈现出明显的“U”字型结构。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霍梅尼时期、“黑暗时期”和哈梅内伊一拉夫桑贾尼时期.伊朗对沙特阿拉伯的政策经历了从意识形态主导到逐渐注重实效性,从对外输出伊斯兰革命到更注重国家利益的演变。从两国关系发展的过程看.伊朗始终在两国关系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伊朗伊拉克关系研究(1979-1991)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40余年中,伊朗和伊拉克两国关系错综复杂,特别是在伊朗1979年革命以后,由于教派分歧、地区领导权争夺、领土纠纷等因素,两伊冲突呈加剧趋势,并且最终导致爆发两伊战争。海湾战争使两伊关系有所改善,但好景不长。随着冷战结束和地区形势变化,两国的国际处境越发困难,国内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在经历了革命与战争的磨难后,两国关系渐趋解冻并获绳一些发展,但前景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3.
美国与伊朗的关系曾出现过蜜月期,其主要是在二战以后发展起来的,发展动力是两国各自所需:美国应对苏联扩张并排挤英国需要伊朗的合作,而伊朗为了摆脱苏联的压制和提升国际地位也需要美国支持。为了取悦西方,伊朗政权进行了西化改革,这致使伊朗国内政治力量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起来,最终导致1970年代末伊朗伊斯兰革命的爆发和人质危机的出现。美伊关系遂陷入敌对。80年代,伊朗实施革命输出政策,美国利用伊拉克遏制伊朗,两国关系继续恶化。90年代,美国对伊朗和伊拉克同时进行遏制,并制定了针对伊朗的新的制裁法案,尽管两国均时而不时地表达善意,但两国的利益冲突始终严重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作为海湾地区大国,伊朗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与美国和海湾国家的关系持续紧张。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引发的中东乱局和"伊斯兰国"暴恐肆虐,地区动荡持续发酵,伊朗的地位和影响力再次凸显。2015年7月,伊朗核问题达成全面协议后,伊朗和美国关系转缓成为标志性事件,未来走向值得密切关注,美国政策成为影响海湾安全局势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相似文献   

5.
曲折发展的中印关系--纪念中印建交55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关系在55年的发展历程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历史上,边界问题、西藏问题、中印巴关系以及大国因素的影响等是制约中印关系发展的因素.当前,两国在政治外交领域存在许多相似的立场和共同的战略利益,这是两国关系稳定发展的基础.今后一个时期,中印两国战略利益的重合将大于分歧,这一点决定了两国走向合作友好的可能性将远远大于冲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The Middle East     
中东一般泛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时,开始使用The Middle East这一词语,以后广泛流行。离西欧较近的东方地区称近东(The Near East),指土耳其等国;较远的称为中东(The Middle East),近东和中东经常混用,没有明确的界限。狭义的中东仅指伊朗和阿富汗。现在普遍指广义的中东,即除伊朗和阿富汗外,还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  相似文献   

7.
1928-1932年,中国和德国基于相互需要建立起合作关系,德国顾问团来华促进两国的军事与经济交流.德国对华友好是为了获取工业品销售市场,中德之间的良好交往为1933年-1938年两国关系进入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东地区是国际政治的热点。五次中东战争绵延半个世纪,中东和平成为跨世纪的难题。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让世界震惊,两伊战争旷日持久。进入新世纪美国以反恐为名,发动了阿富汗战  相似文献   

9.
The Middle East     
中东一般泛指欧、亚、非三洲连接的地区。西方国家向东方扩张时,开始使用theMiddleEast,以后广泛流行。离西欧较近的东方地区称近东(theNearEast),指土耳其等国;较远的称为中东(theMiddleEast),近东和中东经常混用,没有明确的界限。狭义的中东仅指伊朗和阿富汗。现在普遍指广义的中东,即除伊朗和阿富汗外,还包括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伊拉克、约旦、黎巴嫩、也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阿曼、科威特、卡塔尔、巴林、土耳其、塞浦路斯等近东国家和地区,但也有不把阿富汗包括在中东之内的。中东面积700多万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0.
1967年6月,仰光发生排华事件,导致中缅关系分裂。初期,双方都采取了较为强硬的态度,相互指责、攻击。从1968年开始,两国都开始不同程度减少对抗,缓和与对方的关系,开始重新接近。1970-1971年,北京与仰光重新互派大使赴任,1971年缅甸最高领导人奈温应邀访华,中缅关系实现正常化。两国关系的破镜重圆,主要源于双方各自利益的需要,其次,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变化,也是推动两国关系正常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张郭 《滁州学院学报》2011,(6):33-35,56
美国提升与埃及和伊拉克外交关系早在罗斯福时期就已经酝酿。主导中东既是美国领导世界的必然要求,也是美国提升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外交关系的根本原因;战后中东阿拉伯世界的呼声与现实要求,使美国提升与中东的外交关系成为可能;英国在二战后的实力不济也为美国人提供了更多的外交机遇;中东的战略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是驱动美国提升与中东外交关系的直接因素。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地处中东战略要地的伊朗一直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在二战期间,轴心国和同盟国都力争伊朗,巴列维政府再次提出了"第三国外交"战略,在战争初期引进德国势力失败后,又引进美国势力,最终取得了成功,保卫了伊朗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伊朗引进美国势力期间,美伊之间开展了紧密合作,伊朗配合盟军的军事行动,并在运送盟国对苏联的战略物资方面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为二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对战后的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巴列维国王时期(1941—1979年),军事援助和武器交易在美伊关系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特别是在尼克松担任美国总统期间,美国对伊朗执行了几乎是不加限制的武器出售政策,大规模武器交易构成了这一时期美伊关系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巴列维向美国等国购买大量武器,固然增强了伊朗的军事实力,提升了伊朗的国际地位,但是他把大量石油美元花费在武器上,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对伊朗更为重要的经济建设的投资,这不仅为他的倒台埋下了伏笔,也为此后的美伊关系发展造成了难以消除的障碍。  相似文献   

14.
埃尔多安就职土耳其总理以来在内政外交政策上做了很大的调整:对内打击军方势力,扩大新兴阶层的影响,调整经济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对外正发党政府实现了外交的多元化,其外交政策显示出更大的独立性;同时正发党政府以“零问题”外交方针改善了与中东各国的外交关系.中东剧变后,正发党政府适时调整自己的中东政策,巩固了土耳其的地区大国地位,使正发党政府的内外政策得到进一步施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东面临的第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冲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对中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战使庞大的奥斯曼帝国崩溃,为中东现代民族国家疆界的基本形成奠定基础;阿拉伯民族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意识形态出现,世俗的民族主义在土耳其、阿富汗、伊朗等非阿拉伯国家蓬勃发展;在民族主义精神的激励下,现代化的改革之风吹遍了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和阿拉伯半岛。三种因素交互作用,使中东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6.
There is no question that the 21st century has thus far been one of increased tensions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 Middle East, former Soviet bloc nations, China, and various other nations. A number of these nations either are highly religious or are experiencing religious revivals. To the extent that clear secular trends are in place in the West, these developments could exacerbate these tensions. With these facts in mind, in this article it is asserted that people of faith in the West are well positioned to build bridges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West and these other nations, when perhaps secularists cannot.  相似文献   

17.
新保守主义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特别是中东政策有显著的指导作用和空前的影响力。新保守主义之所以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根源在于冷战后美国的全球战略。今后,新保守主义和“大中东民主计划”对国际关系仍将具有重要影响,但世界政治现实决定了其前景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8.
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安定四邦”,到1989年确定的“立足亚太,稳定周边”,再到十六大报告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中国的睦邻外交一直延续着。从必要性角度讲,睦邻政策是实现我国周边外交利益的最佳政策选择;从可能性上讲,睦邻外交政策面临着许多有利的机遇;从政策层面讲,睦邻政策应从处理大国关系、建立合作机制、建设国防力量等多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中唐时期唐廷与周边民族的关系较复杂,有交流、交融,也有对抗、战争;就后者而言,唐廷不再如盛唐强盛,而处于被动、劣势地位。这些都影响着张籍、王建的诗歌创作:在题材内容上,二人有大量作品涉及民族关系,或反映民族战争(边塞诗),或叙写民族交流与交融,或描绘异族风情;在艺术表现上,二人边塞诗风格凄黯感伤,以写实为主,甚至其它诗歌也多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