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革"是中国二十世纪后半叶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文化事件,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格局中,以"文革"作为题材和叙事对象的小说是创作数量最多和涉及作家最众的一种小说类型。从文学史与思想史的角度看,这一文学现象并不能简单视为一般类型的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历史反思、社会群体记忆的建构、民族创伤情感的弥合等多重意味的文学命题。本文梳理了近三十年来理论界和批评界对文革题材小说及其叙事的研究,分析了这一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不足,同时指出了学术研究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2.
知青形象是中国当代文学特有的文学形象,在新时期小说人物画廊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小说创作主体对知青群体情感认识的差异,叙事视角的变换,社会政治语境的变迁及文化价值观念的取向等因素,知青形象随社会演进而演变。  相似文献   

3.
从民间叙事视域的角度来看"十七年"小说,我们发现,虽然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由于作家亲身经受了大众自在状态情感和理想的熏陶,深刻体验了民众中原有的、分散的、感性的个人道德标准和感情体验,从而对以往小说叙事视域进行了弥补与突破.在此之上,又以其创作实践中对民间精神风貌的整体关注和对民间和谐醇美审美本真的由衷倾向,实现了民间叙事视域的建构,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4.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47-154
马华作家黄锦树作品中的"热带暴雨"意象是其一大写作特色。黄锦树在小说集《雨》中编织"热带迷宫",是处于断裂历史时间与离散家国空间中华文作家的情感宣泄方式。雨林中南洋小镇的家族叙事模式为黄锦树小说研究提供了文学—文化的视野;小说中对于"文化寻根"的焦虑与开拓创设出"南洋雨林书写",对当下华文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性。  相似文献   

5.
从民间叙事视域的角度来看"十七年"小说,我们发现,虽然小说创作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立场,但由于作家亲身经受了大众自在状态情感和理想的熏陶,深刻体验了民众中原有的、分散的、感性的个人道德标准和感情体验,从而对以往小说叙事视域进行了弥补与突破。在此之上,又以其创作实践中对民间精神风貌的整体关注和对民间和谐醇美审美本真的由衷倾向,实现了民间叙事视域的建构,表现出鲜明的民间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在原有家族小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叙事视角、意象营造、手法技巧、语言特点等几个方面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家族小说创作的诗性追求,从而揭示出新时期家族小说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诗意品质。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家族小说借助民闽史现和文化视角,通过强化汉语言的隐喻功能和文化积淀,扭转了过去家族小说叙事中的直线时间意识,并在以往侧重转喻功能的横组合叙述流程中追加叙述过程中的文化隐喻力量,使小说文本内部呈现明显的文化共时性特征。在特定的文化视角下,采用特定的叙事策略模式,诸如意象叙事、预叙等,使小说获得醇厚的文化韵味和相对独立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8.
将毕淑敏小说创作的高原叙事、日常叙事、医学叙事、心理学叙事四个阶段,还原至"文学祛魅"时代文化背景中,分析作家的主体选择与道德坚守;结合其小说主人公"卡里斯马"式符码特征,具体分析作家在对纷繁复杂的"自然—社会—人性"的逐步深入的呈现中所一直秉承的"英雄追求";通过剖析其创作缺失发现:毕淑敏的文学创作本质上是一种"现实主义"的变形。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小说潮流的更迭演变体现为叙事话语的历史变迁。寻根小说推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历史变革,使其由当前客观性的社会话语向虚幻的历史与文化话语发展演变。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原因、寻根小说对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的变革,以及这种变革对新时期小说发展演变的影响。从而认为,寻根小说在新时期小说叙事话语变革的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过程中,"家族叙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家族小说在现代文学时期主要以表现封建大家族的没落为主题,从而展示不同家族的人物在人生选择和情感经历方面的变化。在整个20世纪的社会中,家族叙事经历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要研究这种转型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学中家族叙事的一些典型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得到一些启示,以此探究家族小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新时期先锋小说创作中的一种新的表现手法,即故意暴露叙事行为的虚构性,以解构文本的真实性的"元叙事"策略.挖掘了它的根源博尔赫斯的创作叙事手法与海登·怀特的"元历史"理论;对马原、格非等作品中"元叙事"的表现进行了剖析,并指出了它的意义拓宽创作主体的艺术视野,丰富小说文本的内容,同时,激发读者的参与意识,诱使读者投身作品之中,共同走向创造.  相似文献   

12.
现代作家深层心理结构中的"围城意识"进入家族文本空间,形成现代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在家族文本中,"围城意识"与叙事形式是一种双向阐释、互相印证的关系.家族小说的"围城叙事"可分解为三个阐释向度:家族故事的横向组合关系(即故事生成);家族故事的纵向聚合关系(即叙事模式);家族故事的语言构成机制(即叙事话语).  相似文献   

13.
缘于阿来独特的出生背景与生活经历,原乡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想象空间和叙事资源。阿来在小说作品里对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书写,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个独特存在。阿来小说里的原乡叙事是其对故乡的表达与追忆,既有对藏区现实的反映与折射,又有对藏族族群的想象与摹写。阿来小说里的原乡叙事不仅有地理空间上的故乡特征,也有地缘文化上藏族符码。原乡叙事不仅是阿来的小说创作特色之一,也是其小说创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亦是其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承载。  相似文献   

14.
<正>新时期家族小说的创作虽然多是从个体生命体验出发,将家族故事作为历史的生命写照,运用的是私人性的话语,从过去主流意识形态所规范的宏大历史叙事转向日常的、具体的个体叙事,然而,其中深蕴着更为沉实更为深刻的生命  相似文献   

15.
吴组缃是20世纪30年代乡土社会剖析派小说的重要作家,其小说具有高度现实主义成就。因为历史原因,以及吴组缃小说创作数量并不多,在新时期之前的文学批评及文学史书写中吴组缃并未得到重视,甚至受到文学的"外部关系"影响被错误批评。进入新时期之后,文学研究者对吴组缃小说的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在形象研究、文化研究以及叙事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的来说,吴组缃小说研究还有一定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当代作家都选择了家族叙事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其原因一方面是作家创作观念使然,另一方面是基于创作主体对叙事性别的发现。这在许多女性作家创作的家族叙事作品中尤为明显,如王安忆的《纪实和虚构》、徐小斌的《羽蛇》、项小米的《英雄无语》。这些承载女性家族叙事的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和话语形态,分别代表了三个特征:其一是女性主人公居于家族叙事的中心位置,显示出女性本体叙述的话语色彩;其二是由家族叙事的伦理主题,开始走向神话叙事的审美叙事。其三是小说内蕴着神秘、超验的神话叙事。  相似文献   

17.
六朝家族小说的文化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时期小说创作呈现出家族化倾向 ,家族小说的数量虽然不是很多 ,但贯穿整个六朝时期 ,它的兴起与当时独特的政治制度、社会风气等因素密切相关。同一家族内部成员创作的小说作品往往在题材选择、主旨取向上表现出很强的相似性 ,在思想观念、道德评价、审美旨趣上 ,带有鲜明的文化传承性特点。这类作品 ,深深地刻着家族文化的烙印 ,蕴涵着深厚的家族伦理观念 ,它们的传承不息 ,是六朝家族文化繁荣的内在源泉。  相似文献   

18.
《湘南学院学报》2021,(4):49-54
"红色经典"小说曾创下了"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的辉煌。如今,延续和传承着这份红色情绪记忆,在市场和影视改编的强力推动下,"新红色"小说创作也丰富纷繁。"新红色"小说延承了"红色经典"以描写革命斗争为题材的特色,其中战争和革命的描写是小说的主旋律。但是,由于当代历史文化语境的重构,以及作者没有亲历过战场等客观条件限制,"新红色"小说以地理文化叙事为基础,其衍生出的话语形式和情感表现,对文本多层次的展开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且与"战争叙事"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叙事立场。  相似文献   

19.
铁凝是中国新时期文坛一位重要女作家,铁凝小说创作与燕赵文化有着内在的精神联系,从文化地理学语境出发,分析铁凝小说创作的特征,着重从慷慨悲歌精神的传承、独特的河北文化神髓、独具荷花淀派的叙事艺术等方面阐释铁凝小说的独特魅力,并以此为个案,尝试拓展铁凝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20.
西部小说中的"西部",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的概念。中国当代西部小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到新时期,西部题材的小说才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研究当代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关系,从文学文本中发现和开掘西部文化精神,关注的重点就在新时期以来的西部小说。一是研究生命意志、宗教信仰和民俗风情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二是按地域文化的分布特点研究西部小说与地域文化的联系及其审美表现;三是探讨西部小说创作的一些宏观问题,如作家身份与西部小说创作、西部小说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