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虽然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目前教师教育课程设置仍然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培养的要求。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应不断地变革:一是要确定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的课程标准;二是要立足于区域发展实际,调整课程比例,优化课程内容;三是要面向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注重教育实践体验;四是要努力实现教师教育课程与中小学的无缝对接。  相似文献   

2.
高师课程改革要着眼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深化高师课程改革,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是21世纪高师教育改革的主题。因此,高师教育应构建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严峻挑战,高师教育应积极应对,注意关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培养学生从教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课程理论修养水平,提升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的是提高高师教师的素质。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改革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是高师院校生存和发展的立足点和生长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给高师院校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几十年来变化不大,教学内容与基础教育脱节,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高师院校培养的准教师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需要。为此,高师院校应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改革教师培养模式,加强与基础教育的合作与联系,形成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新体系,以彰显高师院校教师教育特色。  相似文献   

5.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而高师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础,必须与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相适应.为此,在分析了新课程下高师教育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课程下高师教育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专业化的师资做支撑。高师教育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高师教育一方面应加快改革的步伐,走在基础教育的前列,培养专业化的高素质教师,适应、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师的学术力量,依托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优势,研究基础教育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高师教育的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场由课程改革带动出来的基础教育的全面的整体变革,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广泛的教育创新。这场改革不仅直指基础教育,而且也对高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反思高师教育的现状,重新建构高师教育是顺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急需。  相似文献   

8.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对高师的学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师院校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其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关涉到新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高师院校学科专业课教学应与新课程协同发展,以使师范生们在职前阶段就能熟悉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及知识结构,进而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具有胜任新课程教学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9.
1999年,教育部对普通高中课程进行了调整,并对教材进行了修订。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2001年全面启动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2002年形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完成了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起草工作。2003年4月,教育部颁发了《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基础教育生物新课程改革引发了高师院校生物教学的改革。一、生物新课程改革促进高师生物教学的改革1.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创新型教师。高师院校教学改革的特点之一是体现教师教育,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基础教育的改革也促进了高师院校教…  相似文献   

10.
对河南省部分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基础课程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高师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教育类课程设置存在着侧重理论层面,滞后于中学地理新课程的改革,教育实践课程没引起足够的重视;教育类课程设置课时较少,学分比例偏低;学生对新课程改革的认知理解程度不足等问题。针对这种情况,高师院校应通过整合教育基础理论课程,增加教师职业技能类课程和教育研究课程,重视教育实习,培养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新型地理教师。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迅猛之势在全国推进。每学期数以万计的中小学在职教师进行着新课程、新理念、新教材培训。为减轻培训的压力,培养新课改下的合格高师学生,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这个问题——我们的高师学生是否须具备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否须具有新课程实施的教学能力。高师院校如何进行新课程理念的培养呢?一、构建新的人才培养观我国现行的高师教育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更新比较慢,师范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在应具备的教师素质方面显示不出多大优势。许多学科对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和动态不了解或了解不多,对基础教育既无指导…  相似文献   

12.
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高师教育提出了重大而现实的新课题,要求培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综合化的教师素质结构,提升教师的学术视野,拓展教师的职能;高师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教育实践等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培养的师资不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高师教育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加强教育实践环节,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背景下美术教育的变革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将引发教师教育在课程与教学方面产生巨大的变化。但是,根本性的变化还在于教师的培养机制方面。美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的教育理念、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评价、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对高师美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师美术教育应采取积极的策略形成新的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出适应新课程要求的基础教育师资,使美术新课程改革能够顺利地推进。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论是高师中文教育专业一门必修课程,与中文其他课程相比,它既重视语文教育基本理论的探讨,又具有明显的教学实践性的指向,是一门联结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程。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最能体现师范性课程的学科教学论面临新的挑战,在如何顺应语文新课程改革需要,实现与基础教育的接轨等方面上,必须进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5.
教师职后培训的现状与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目前教师教育的情况看,地方高师院校为了顺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潮流,纷纷打破原先较为封闭的师范教育体系,把通识教育理念引入教师培养体系中,对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初步改革和探索。而教师职后培训无论在培训模式,还是在培训效果上都未能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因此,教师职后培训应借鉴高校师范教育的先进经验,以改善其落后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发展的现状。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对高师教师教育培养的未来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因此,高师教师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为依据深入进行教师教育的课程改革,为中小学培养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和自身不断发展需要的合格教师.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形势下高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课程标准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对高师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师范院校和其他承担教育师资培养与培训任务的高等学校和培训机构应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内容,调整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因此,高师教育必须根据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对教师教育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改革教师教育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彻底扭转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适应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高师应对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高师应确立新型教师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凸显教师专业化理念;构建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产学研结合,积极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促进基础教育发展。  相似文献   

19.
卢奔芳 《教师》2013,(20):12-13
基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致力于培养和培训师资力量的高师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课程改革视野下,高等师范教育首先必须对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进行创新和改革,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评价等方面构建与新课程内涵相适应的高等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行不仅给广大中小学教师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也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审视一下现行的高师地理专业(指地理科学专业)教育,就会发现目前的师范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即高师地理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其培养目标、课程构建、学生观念与基础教育的要求存在差距。针对这种现状,高等师范院校地理教育在培养未来地理教师的过程中,应该适应新课程,构建学生的知识新体系,培养师范生的多种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