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著名作家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中“朱先生”的历史原型牛兆濂的纸本讣告,日前在西安被发现。这本纸本讣告是西安一文物爱好者在西安古玩市场购得的,现存放在西安收藏研究院。据了解,《白鹿原》中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原型就是陕西省蓝田县清末举人牛兆濂。他出生于1876年,  相似文献   

2.
仁义是小说《白鹿原》的第一主题。朱先生的圣人形象,白嘉轩的君子形象,"仁义白鹿村"图景,都体现了仁义主题。小说《白鹿原》使读者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中的仁义,但并不是为今日中国社会与人的发展提供榜样。  相似文献   

3.
一部成功的小说,总会包含着诸多的丰富的意蕴,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儒家文化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主人公白嘉轩则是儒家文化具体的实践者和形象代言人,在他的身上,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仁”与“义”、“耕读传家”、“学为好人”在白嘉轩的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彰显。  相似文献   

4.
霍寿喜 《作文》2023,(11):52-53
<正>我看过电影《白鹿原》,应该说拍得很不错。但电影的长度毕竟有限,小说里经常出现的一些人物,在电影里常常只能走个过场,甚至连走过场的机会都没有。例如,电影《白鹿原》里是没有“朱先生”这个人物的,陈忠实生前对此特别遗憾,以至于他后来和电视剧《白鹿原》的编剧交谈时,笑言自己的最大希望是“把朱先生给找回来”。也因此,我再次阅读《白鹿原》时,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是一部厚实、凝重、丰富而有魅力的力作。1993年小说问世之初,就引起了当代文坛的轰动。作者陈忠实以巴尔扎克的“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句名言作为小说的题记,表达出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宏愿与追求。白鹿原作为清末民初解放前夕的见证,可以视为民族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小说中有以白嘉轩、鹿子霖为代表的宗法家族团体,有以朱先生为代表的精神领袖。阶级矛盾、家族纷争、利欲情欲的角逐,相互融洽交结,构成白鹿原半个多世纪的“民族秘史”。  相似文献   

6.
女性的自由、解放,是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尺。描写女性形象、对女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是陈忠实作品的重要特征。陈忠实以“人性”、“人道”为重要的创作理念,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些弃妇形象。她们毫无人格尊严和地位,在社会和家庭中处于被奴役的地位。受封建礼教的影响,默默牺牲,忍受生活的艰难,心灵的痛苦,性欲的压抑。通过这些弃妇形象,陈忠实揭示了女性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文化的腐朽、残酷本质,表达了对于女性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7.
《白鹿原》是陈忠实奉献给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十六年间关于它的新闻从未问断,自1998年获茅盾文学奖之后,改编此长篇著作的风潮“暴热”,秦腔版、话剧版、舞剧版接踵而至,电影版的搁浅、电视版的筹谋都成为观众与作者陈忠实再度等待中的期盼。全书写得深沉而凝练,酣畅而严谨。小说以其史诗品格及独特的形象系列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8.
从文化角度,通过对小说《白鹿原》中主要人物白嘉轩、鹿子霖的文化性格及其家族文化的分析解读,考察作者陈忠实对传统文化中“仁义”与“利”的基本态度,可以看出,作为传统文化的歌唱者和拥护者,陈忠实以代言人的身份,在作品《白鹿原》中体现了自己重义轻利、重农轻商的心理。  相似文献   

9.
《白鹿原》是陈忠实奉献给20世纪中国文坛的一部长篇力作。这部小说以其史诗品格及独特的形象系列引人注目,采用寓言的叙事策略,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突破与超越。  相似文献   

10.
《白鹿原》是一部以男权社会为主要背景创作出来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并没有彻底脱离传统的男性创作视角和文化背景,文中大部分女性形象都以悲剧命运收场,很难表达出自身的个性。但正是这些女性形象的悲剧命运,促使整部小说呈现出一种沉郁而又厚重的写作风格,从侧面体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生存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于苦难生活的同情之心。本文主要从田小娥、白灵以及吴仙草三个典型女性形象来分析陈忠实该作中的女性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1.
陈忠实在《白鹿原》的创作中体现出的文化心态是矛盾重重的。从对白嘉轩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对传统儒家道德的景仰和膜拜。但在塑造悲剧女性形象田小娥时,又显示出作家对封建文化“吃人”本质的质疑与批判。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复杂的心态,《白鹿原》作为传统伦理规范的一曲挽歌才显得意味深长。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贾平凹小说《高兴》中刘高兴这一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特征,并将其与新时期农民形象、传统农民形象进行了比较,定位为“新世纪进城农民”形象。认为刘高兴经历着高兴又悲哀的城市人生,面临生存与精神出路的双重困惑,通过这一物形象的分析概括出“新世纪进城农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13.
路遥与陈忠实分别创作了《平凡的世界》和《白鹿原》等代表作品 ,为陕军的崛起作出了贡献。他们的创作同中有异 :路遥多反映普通人的奋斗精神 ,用一连串的奋斗者形象 ,体现他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 ,陈忠实则在一个又一个富有内蕴的人物身上展现自己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诠释 ;路遥作品多以直线式结构叙写故事 ,陈忠实的作品多以网状结构展开情节 ;路遥坚持传统的现实主义 ,按生活的本色 ,再现陕北农民艰苦的生存环境和他们的抗争精神 ,陈忠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 ,在对历史亦真亦虚的描绘中 ,表现出传统文明与道德的无形力量  相似文献   

14.
著名电影艺术家张骏祥曾对电影文学的结构作过一个颇形象的说明。他认为小说的结构是一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方式,意谓它的结构基本上是直叙的、连贯的、细腻的;电影文学的结构是一种“一、三、五、七、九”的方式,意谓它既是跳跃的,但又必须是连贯的。这话形象地说明了我国传统小说与电影在形式结构上的不同,可谓通俗易懂,切中肯綮。但是,对于最具现代意识现代风范的鲁迅先生来说,这话又很不合适,鲁迅是第一个敢于“吃西红柿”的人,他的小说更多地注入了现代品格,他对旧小说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的革新实践,表明了一种对于传统文学坚定  相似文献   

15.
陈忠实小说创作与现代小说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昆德拉的小说理论和小说艺术对陈忠实创作的影响是深刻的、多方面的,诸如切入社会生活的视觉与进口、借助性之压抑与放纵描写探讨人的生存状态、复调式结构、文学神圣理念等。  相似文献   

16.
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给予当代读者的,不仅仅是广袤无垠的关中大地上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还有新文化与旧秩序穿越时空的碰撞。祠堂和戏楼里,旧秩序与新文化的冲突、中西文化的冲突正在上演;白鹿神话与梦境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依恋、敬畏、怀念与希冀。人们试图通过“风水”“灵魂”“祀公”“马脚”与上天交流,以期达到天人合一的关照。《白鹿原》中的种种民俗事项间的激烈冲突,是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穿越时空时的必然碰撞。  相似文献   

17.
根据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概念与赛义德的文化抵抗理论,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权力与荣耀》对后殖民的叙述主要体现为“他者”身份的倒置和反教背景下意识形态抵抗的隐喻。小说颠覆了传统的“他者”形象,同时真实展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后殖民时代面临的现实和作为“非殖民化运动”重要部分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18.
在作品重点塑造的两个形象的意义世界中,陈忠实既反思传统文化,又透过这种反思寻求到所向往的东西:那就是把人性和社会伦理道德要求、社会责任相统一,个人能从社会的索取中承担一定的义务,且具有坚挺的人格气质的人格道德模式,而这种探寻,究其实恰恰是儒家文化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在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中 ,白鹿作为一个被赋予了美和善的终极意义的象征意象和中心意象 ,支配着整篇小说的布局谋篇。因而对白鹿的象征意义的探索就成为文学批评的重要内容。笔者主要从白鹿在小说中的四大象征意义 :与白鹿———太阳神有关的人、与“白鹿”相关的文化实体———“白鹿精魂” ,“白、鹿两家的你争我夺”、“仁义道德”着手构思该文。  相似文献   

20.
百回本《西游记》的横空出世,为明代的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范本。围绕着对《西游记》的评论,陈元之、谢肇淛、李卓吾(?)、衰于令、张誉、凌濛初、睡乡居士等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批评文字基本解决了困扰自古以来无数研究者的小说创作“虚与实”的关系问题,肯定了小说这种特殊体裁的虚构性特征,基本澄清了对以神魔鬼怪为题材的奇幻文学的传统偏见,肯定了奇幻小说存在的合理性;从“真与幻”的辩证关系上,强调奇幻小说要“幻中有真”,更进一步强调小说要描写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完成了文学向人本位复归的理论探索;在“奇与正”的探讨中,他们把“奇”定位于“文胜”,定位于取材于现实生活,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又要表现出奇的特色,是对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贡献。在这些理论探索的每个环节中,《西游记》的范本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