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主要描述了意象图式的含义、理论基础、特征、类型以及研究意义。意象图式是一种抽象的认知能力,以体验哲学、皮亚杰的建构论和互动论为理论基础,具有体验性、抽象性、动态性和无意识性的特点,主要类型包括:容器图式、部分—整体图式、连接图式、中心—边缘图式、始源—路径—目的地图式和其他图式。意象图式理论的研究是认识现实世界和语言理解过程的重要环节,对于儿童习得母语的解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类型具有不对称性。"(在)……上"至少可表示方面、范围、时间、程度等四种不同语义。"(在)……下"主要表示条件义,但"在+NP+下"与"在+VP+下"的语义特征又有差别。"(在)……上"与"(在)……下"引申用法的语义不对称性源于方位词"上""下"认知图式的不对称,其语义类型也可基于方位词"上""下"的认知图式找到相应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3.
罗小芳 《柳州师专学报》2011,26(2):19-21,36
以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理论为指导,分析了柳宗元柳州诗歌意象的认知结构,认为柳宗元柳州诗歌主要采用了路径图式和容器图式两种意象图式类型,这与柳宗元自身的贬谪经历和滞留柳州的生活有关。赴柳诗以路径图式为主,居柳诗则容器图式、路径图式交相而出;两种图式的结合方式,承载着柳宗元贬谪柳州时痛苦、绝望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晁代金 《现代语文》2007,(3):104-105
"左X右X"是由方位词"左"和"右"前后搭配组成的格式,汉语中的一些成语与此有关,如:左膀右臂、左邻右舍、左顾右盼等.辞书中对此有相应的论述,一般认为格式表示动作多次重复.  相似文献   

5.
基于"五服"的族群观,古代中国自战国起便延续着"边缘——中心"的族群结构,边缘族群对中心的认同也表现出离散错位式、矛盾式、依附式、抵制式和主体式五种认同模式。从历史看,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显然沿着一条较理想的路径前进。在这一路径中,"边缘——中心"的误解不断化解,边缘族群的国家认同不断加深,内涵不断丰富,进而促进了一个向心的边缘的形成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X1来X2去"是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格式,"来、去"有一个历时的演变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该格式的整合度具有一定的层级性。而且,该格式通过意义的引申,从空间域进入非空间域,从表示具体的事件到表示抽象的事件,从而完成了隐喻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X为中心"在古代汉语中使用较少,能够充当"X"的主要是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表示"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中心方位"的构式义。在现代汉语中,"以X为中心"被大量使用,能够充当"X"的不仅可以是处所名词和具体名词,而且可以是抽象名词,其表示的构式义也有所扩大:把"X"作为中心地点或方位,把"X"作为主要部分,把"X"作为主体地位。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有认知因素、社会因素和语用因素。  相似文献   

8.
马海娟 《文教资料》2005,1(33):62-63
Lakoff对意象图式(image schema)的定义是“相对简单的、在我们的日常身体体验中不断重复出现的结构,如容器、途径、联系、外力、平衡,或如某种空间方位或关系:有部分—整体图式(the PART—WHOLE schema),连接图式(the LINK schema),中央—边缘图式(the CENTER—PERIPHERY schema),起点—路径—目标图式(the SOUCE—PATH—GOAL schema),上—下图式(UP—DOWN schema),线性顺序图式(LINEAR ORDER schema),力图式(FORCE schema)等等。(1987:267)。据Langacker(1987)认知语法理论,意象图式主要由动体(trajector,TR)…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不同时代的文献语料,考察分析方位词"里"的来源、方位词"里"转化为结构助词"里"和保留在部分汉语方言中的结构助词"里"。典型的表三维空间的方位词"里"产生于东汉,发展于魏晋南北朝,成熟于唐五代。金元时期,方位词"里"已完全发展为结构助词"里",其所在的句法环境为:"NP1里NP2"。明代,"里"出现在"单音节重叠形容词/副词+里+VP"句法格式中,相当于"地"。现代汉语方言中结构助词"里"的用法很丰富,相当于"的""得""地"。  相似文献   

10.
现代汉语"来"在句法层面上主要作谓语和补语,在语用层面上常用来标记自然焦点。谓语"来"分布于"NP+来"、"NP+来+VP"句式中;补语"来"常分布于"NP+VP+来"结构中,补语"来"在句中常用来表示动作趋向义和完成结果义,"来(趋)"主要出现于"N施+V来、(N处所)+V来+(NUM)+N施、(N施)+V来+(NUM)+N受、N受+V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结)"主要出现于"N施+V来、N1+‘跟/和’+N2+V+得/不+‘来’、N受+N施+V+不+‘来’"这几种句法格式中;"来"用来标记焦点时常分布于"VP1+来+VP2"、"PP+来+VP"、"S1,来+S2"。  相似文献   

11.
马琦敏 《文教资料》2012,(27):156-158
趋向补语"起来"的引申用法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本文以"X+起来"为研究对象,X表示动词或者形容词,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为研究语料,用意象图式、隐喻、转喻等三种认知模式来解释"X+起来"表示方向、开始、完成、评估意义的语义扩展理据。  相似文献   

12.
X+了+硬是"是昆明方言中一个高频使用的结构,通过整理和归纳此类结构,从构式语法角度可将其命名为主观高程度构式。其构式义可概括为说话人主观上强调人的某种感受或事物的某种性状达到了很高程度。构式中的变项"X"在词项上多为非定量形容词,少数为表心理或生理状态的动词,在语义上具有[+量级]、[+性状]、[+评价]的语义特征。其构式义与构件成分有互动关系,表现在构式义与构件成分间的选择压制与语义融合上。进一步对构式进行研究后发现,构式的形成及高程度构式义的获得可从"图式—例示"范畴化与隐喻认知两方面来解释。  相似文献   

13.
《邢台学院学报》2016,(4):112-114
北大汉简《揕舆》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出土数术文献。整理者将简文中一幅图式题名为"大罗图"。文章认为,"大罗图"命名值得商榷。通过对"大罗图"与《大罗》章之间的关系、"大罗图"所处的位置进行了分析,还对其它出土简帛数术文献中图式和简文的位置关系、古书中对该种图式的称名习惯进行了梳理。最后认为"大罗图"应改题为"式图"。  相似文献   

14.
表强调的评价构式"X要不要Y"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格式,它并非如传统的正反问那样表示询问义,而是表示一种强调义。例如,"你的厨艺要不要这么好",是说话人对听话人"厨艺好"这一事实的高度赞扬,含有强烈的褒义色彩。因为这一格式的意义具有不可预测性,所以,笔者试图从构式的角度对这一格式进行分析:首先是构式的鉴定和构式义的归纳,其次是构式对于X和Y的选择压制,再次是"X要不要Y"构式中"要不要"的语法化,最后就是对于前面三部分的总结。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上可以对两种表领属义的主谓句式作区分,归纳句式特点的依据是自由句而不是黏着句,可以分别用“中心—边缘”图式和“部分—整体”图式来概括两类句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介词from的意象图式及其认知域投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运用认知工具"意象图式"对介词from进行认知分析,探究了介词from的中心意象图式与其延伸图式之间的关系,发现介词from可以表示实体间朝向并追溯到的动态关系,也可以表示静态的空间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介词from以空间投射为基础的五种不同的认知域投射,认为意象图式是一种有效的分析空间方位词义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17.
不管是单音节方位词还是双音节方位词都能附加在其他词或短语之后构成表示方所的方位短语(即“X+方位词”结构,简称F1),这种结构和双音节方位词作中心语的偏正短语(称为“X+的+方位词”,简称F2)都是以方位词为标志的短语,都具有表示方所的意义和功能.但二者的语法地位和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文章选取现代汉语里有代表性的一组方位词(之上、以上、上面、上边、上头、上方),基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网上语料库,考察了老舍和王朔作品中F1结构和F2结构的语法分布和意义功能.探究其二者内在的机制和形成的动因。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中,"‘X’+之际"格式的主要用法是表达时点,这一用法是由"‘X’+之际"的空间用法引申而来,大约在春秋时期"‘X’+之际"就已经发展出时间用法。"际"的逐级引申,带动了整个格式的发展,在古代汉语中"际"可以单独使用表达时点,现代汉语中"之际"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19.
正一、引言在以西安话为代表的关中方言中,"下"字的白读音是"XA55"。但在语流中,则一般读作轻声"XA",还常常省略声母[X],并入前一个音节①,并且会受到前一个音节某些特征的影响,从而产生音变。音位变体主要有/a,A,ε,α/及鼻化的/?,ε,α/。主要有如下两种情况:1.N+下:作为方位词与名词组成一个名词词组,一般表示在物体表面或上面(N下面用"N底下/底下头"表示;  相似文献   

20.
"好不X"构式具有语境敏感性。在语境信息不全面、不清楚的情况下,"好不X"构式的表达可能会引起歧义。为更好地理解"好不X"构式表达的内容,从语义和句法两个层面来探讨"好不X"构式,并分析"好不X"中的"不"的作用。"好X"表示肯定意义时的句法位置是:谓语、光杆动词前作状语、定语、补语。"好X"表示否定意义时,后面成分一般是呈现结果体意义的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