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周易·井·九二>爻辞"井谷射鲋,漏",其中"射"字,译注多望文生训;汉帛书本"唯敞句"的"句",有译注以同音通假训释.其实,射"通"厌",句"通"漏".  相似文献   

2.
<正>《周礼·春官·司巫》曰:"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国有大烖,则帅巫而造巫恒。"1其中,"巫恒"一词历来注解众多,有注者释"巫恒"为巫觋聚会的固定场所,有的则认为"巫恒"是人名,还有的训释为先巫之故事。从单个词语的训释与整体句意的理解来看,前贤们对"巫恒"一词的训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不过,仔细分析这些训释,有的表面上文从字顺,实则训释不当;有的缺乏文献依据,孤证难立;有的增字解经,颇为迂曲。这  相似文献   

3.
《庄子·逍遥游》"鲲"字之训释自古众说纷纭,把"鲲"解释为传说中的一种大鱼为目前学界所普遍接受。然就《庄子》一书的文风与庄子的哲学思想来看,把鲲解释为"鱼子"或"小鱼"更符合《庄子》"奇气逼人"的文风与庄子"齐物"的哲学思想。同时,从训诂学角度来说,"鲲"训为"鱼子"或"小鱼"也有一定的训诂依据。  相似文献   

4.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一文中"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之"块(凷)"字,应训释为"土块"或"一块土",而不能如陆宗达、陈桂申两位先生所说的那样,将其训释为"土筐"或"草器".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训论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话》中的训释调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择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动1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波训释词某些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初1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训诂学和语义学,对古汉语词汇无法给予科学的解释.本文旨在运用现代语义学的理论方法,力图对《尔雅·释诂》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在词义的内部的关联,这一非同义训释语言现象作出较为合理客观的解释.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是上下义位关系、训释词是用来揭示被训释词某方面的语义特征的、拆分训释词的词义的这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二者的语义联系.笔者不揣简陋,尚祈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7.
关于《尔雅·释诂》的非同义训释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有共同义素,词义内部有联系的语言现象,笔者业已撰文论述,刊于《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上,以求教于大家.对于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共同义素的这种语言现象,今人论及甚少.从语义分类的角度看,这种语言现象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无词义内部的联系,那么词与词之间存在着两种联系,一为词与词之间有词义外部的联系,二为词与词之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前者可具体地分为二类:一类语义与语法上词与词有必然的联系,一类训释词重在揭示被训释词在社会历史文化的内涵.后者多指词与词之间的辗转相通关系.  相似文献   

8.
"莫"字词性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惠 《现代语文》2006,(5):128-128
"莫"最初是"暮"的本字,<说文>:"莫,日月冥也."<说文通训定声>:"莫,假借为无."段玉裁认为是引申义,<说文>段注:"引申为有无之无."几乎所有对"莫"的训释,皆以为"无"字,如<广雅·释言>:"莫,无也."<诗·邶风·谷风>:"德音莫违."笺:"莫,无也."<小雅·天保>:"以莫不庶."笺:"莫,无也."<礼记·檀弓>:"莫相予位焉."注:"莫,无也."<论语·阳货>:"小子何莫学夫诗?"皇疏:"莫,无也."皆以"无"为训,这种训释含混模糊,因此,后世对"莫"的用法争论颇多.  相似文献   

9.
《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中的"雨"字的读音和意义历来颇受争议。有人认为读为[yù],用如动词,意思为"落"、"降下";又有人认为读为[yǔ],用如名词。前者为历来教材通用,但是笔者从《十三经注疏》对其的训释,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则以及《诗经》的体例特点考察,认为此处"雨"字读为[yǔ],作名词更为恰当。  相似文献   

10.
对《礼记·曲礼》郑玄注及其它训释作辨正。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文献的考据,训释"洋"字,重点在训释其"海洋"之意,并拟探讨"洋"之"海洋"意最早出现在宋代的原因。且通过"洋"之"海洋"意出现的时间指出古籍注释中的两处瑕疵。  相似文献   

12.
在训诂研究中,词语的搭桥现象是指没有同义关系的词语之间基于一个多义词或音变同源词构成了训释关系或同源系列。词语搭桥现象存在于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中。在词义训释中,被释词因与释词的一个义位相同而得以训释另一个义位,这归因于古人不同的字观念。在同源系联中,不同的词由于源于一词的不同义位而构成同源系列,各词有不同的语源义特征。确认同源系联中的搭桥现象需要辨别相关义位是否源自一词,排除同形词、字的双本义和假借用法形成的搭桥假象。词义训释和同源系联在搭桥现象上存在一些不同。  相似文献   

13.
《诗·小雅·庭燎》"夜未央"中的"央",毛传曾有解释。至唐代流传为两种训释:一为"央,旦也",见《毛诗正义》等;一为"央,且也",见《经典释文》。清代对两种说法各有拥趸。阮元曾指出"《释文》‘旦’字或误‘且’",但未予解决。本文从文献版本、词义训释和字形变异等角度加以辨析,认为前释为确诂,而后释为讹传,其"且"实为"旦"之形误。解决这一历史疑案,有助于正确理解《诗经》内容,并可纠正各种典籍未加考辨而照录《经典释文》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杨帆 《现代语文》2014,(4):20-21
训诂学是我国传统的语言学之一,与文字学、音韵学统称为小学,文字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形,音韵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音,训诂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字义。训诂的“训”字,《说文·言部》:“训,说教也。”段注:“说释而教之。”“诂”字,《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所以,训诂学主要研究的是古代书面语,对古语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5.
《诗经·相鼠》的"相",传统解释为"审视""察看"等,然而也有不同看法。本文比较历代学者对"相"的训释,认为传统的释义有些不妥,"相"解释为"地名"比较妥当。  相似文献   

16.
声训     
亦称“音训”。训诂上有利用同音的字或双声叠韵的字来解释字义的方法。同音相训的,如《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庇寒暑也。”(衣、依古音同属影纽微部);双声相训的,如《尔雅·释言》:“颠,顶也。”(颠、顶古音同属端纽):叠韵相训的,如《说文·人部》  相似文献   

17.
《尔雅》方言词的训释方式有:直接指明方言区域,把不同的方言词放在一个条目中进行比较互释;用易懂的通语词训释难明的方言词;用方言词训释方言词;用方言词训释通语词;同一方言词的不同字形相释。  相似文献   

18.
《尔雅》在编纂过程中,■罗了古代文献中大量的成训,这些成训搀入了古书中具体文意的训释,出现了许多非同义关系的训释,即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不是同义词。非同义训释中有共同义素现象,笔者撰文论述,刊于《新疆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3期上,对于无共同义素现象经细致分析认为此种语言现象中的训释词与被训释词之间存在两种联系,一为词与词之间有词义外部的联系.二为词与词之间没有必然的语义联系,前者可具体分为二类:一类语义与语法上词与词有必然的联系,一类训释词重在揭示被训释词在社会历史文化中的内涵。后者多指词与词之间的辗转相通关系。  相似文献   

19.
《尔雅》方言词的训释方式有:直接指明方言区域,把不同的方言词放在一个条目中进行比较互释;用易懂的通语词训释难明的方言词;用方言词训释方言词;用方言词训释通语词;同一方言词的不同字形相释。  相似文献   

20.
学界对《文心雕龙·诔碑》篇某些词句的理解,或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或均属误释,未为正诂。针对学者关于"岂以见称光武,而改盼千金哉"、"隔代相望,能徽厥声"及"碑碣云起,才锋所断"释义的诸多歧见,从词义训释及文意理解两方面对之详加辨析,进而抉择其是非,或提出新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