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高中化学第二册(甲种本)所安排的H_2O_2分解的实验,反应是在试管中进行,直观面太小,我改进了该实验,使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增添很大的趣味性。一、装置图二、操作步骤和现象 1、在分液漏斗里加入50毫升10%H_2O_2溶液,在平底烧瓶里装入200毫升水(水中加少量红墨水)。按上图把装置连接好。由分液漏斗向广口瓶里  相似文献   

2.
制备氯气、氯酸钾、次氯酸钠是必做的无机化学实验之一。现行无机化学实验教材中,一般操作步骤是在蒸馏烧瓶中装二氧化锰固体,分液漏斗中装浓盐酸,将浓盐酸逐滴滴入蒸馏烧瓶中,产生的氯气依次通过热浓氢氧化钾溶液和冷稀氢氧化钠溶液,分别生成氯酸钾和次氯酸钠。反应...  相似文献   

3.
其中各部分的药品或材料分别为:a、20ml浓H_2SO_4 b、20ml甲酸 c和f、橡皮管 d、玻璃棉 e、2克Fe_2O_3 g、3ml澄清石灰水 h、20ml酒精二、操作 1、用酒精灯给圆底烧瓶加热片刻后,移去酒精灯,再打开分液漏斗上的活塞,把甲酸慢慢加入热浓H_2SO_4中,便有CO气体产生。产生的CO气体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中氯气的制取与性质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操作,虽然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氯气和氯气性质的原理,但也存在以下缺点:(1)制取装置用分液漏斗和圆底烧瓶等仪器,装搭显得较繁琐且气密性欠佳;(2)制得的氯气往往量大难以控制,造成药品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3)在药品原料选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CO还原CuO实验通常是将CO储存在储气装置中使用或用分液漏斗向装有浓硫酸的蒸馏烧瓶中滴加甲酸产生CO,再将CO通过导气管导入还原反应管,还原反应管两端用胶塞连接进气管、出气管,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后,尾气用气球收集。实验中,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6.
一般来说,需要均匀受热的反应通常都要进行热浴加热,而采用普通烧瓶不仅浴热源和反应容器要分开,而且所加的液体用量大,同时敞口容器也容易散热.为了克服上述缺陷,笔者根据水浴加热的原理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实验仪器——液浴烧瓶. 一、液浴烧瓶的造型及制作 液浴烧瓶(图1)、双口或三口液浴烧瓶(图2)及液浴蒸馏烧瓶(图3)的生产是在大炉上用烧瓶的模具吹制瓶体(反应室和控温室),然后用灯工工艺焊接瓶颈于烧瓶体(反应室和控温室)肩部而成,并将支管与瓶颈焊接在一起.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化学教材第一册中,关于氯化氢气体的制备和喷泉实验,其原文如下: (实验1-9)把少量食盐放在烧瓶里(图1-11)。通过分液漏斗注入硫酸,同时加热。把氯化氢收集在干燥的集气瓶里。余下的氯化氢可用水吸收。  相似文献   

8.
实验一 器材准备: 1.用耐热透明玻璃瓶(大烧瓶亦可)、橡皮塞、阀门、小气球制作大气压力演示瓶。(图一) (1)给橡皮塞打孔把阀门插在瓶塞上。 (2)在阀门管下端装一只小汽球。  相似文献   

9.
案例最近,听了一节《热胀冷缩》的研究课,执教者是一位年轻的科学老师,她在课前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一个装有红色液体(水加红墨水)的烧瓶,在瓶口塞上带有玻璃管的橡皮塞(玻璃管伸入瓶中的液体内)。上课过程中,各个小组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液体具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实验。各组分别将烧瓶放入盛有热水的水槽中,发现玻璃管中的红色液柱慢慢地上升,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又慢慢地下降。第三小组却意外地发现玻璃管中红色液柱上升的速度非常快,且从玻璃管中冒了出来,将烧瓶拿出水槽,红色液柱下降得也非常快。实验结束后,这个小组把这一现象作了如实…  相似文献   

10.
高中化学第二册讲述了乙炔水化制乙醛的内容。笔者认为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给学生作演示实验,或让学生在课余活动中作此实验,可使学生加深理解乙炔的水化反应。实验简述如下: 一、装置及说明: 人为乙炔发生装置。分液漏斗B(或用滴液漏斗)中盛饱和食盐水。B口通过胶管与蒸馏烧瓶(或园底烧瓶、或大试管)相通,以防止产生的乙炔气体穿过B中的食盐水而逸出,确保乙炔气能通过洗液进入催化液。 C为洗气瓶。电石中含有少量的CaS、Ca_3P_2Ca_3As_2等杂质,与水反应生成H_2S、PH_3、AsH_3具有特殊气味的气体,它们的存在会影响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笔者分别用过酸性(H_2SO_4)重铬酸钾  相似文献   

11.
1原演示实验方案(<科学>教材) (1)实验器材 如图1所示,2只装有煤油的烧瓶、瓶塞上各插1根玻璃管、烧瓶内各装1根阻值不同的电阻丝、滑动变阻器、电源、电流表、开关等.  相似文献   

12.
实验步骤 1.取适量的Na_2SO_a固体粉末于圆底烧瓶中,用分液漏斗滴加浓H_2SO_4制备SO_2,化  相似文献   

13.
1 实验装置图如下 :A 针头及输液管 B 软木塞 (下端带湿的红色布条 )C 特制烧瓶 D 分液漏斗 E、F 15 0ml广口瓶G 浓NaOH溶液 H 烧杯 L 安培瓶胶塞2 实验步骤2 1 课前准备2 1 1 向特制烧瓶中加入KClO3 一满药匙 ;2 1 2 向分液漏斗中注入浓盐酸 ;2 1 3 向F、H中注入浓NaOH溶液 ;2 1 4 按图示连接仪器。2 2 课堂演示2 2 1 取一块红湿纱布 ,用在大头钉固定在软木塞B的下端 ,并塞好塞子 ;2 2 2 开启K1,开启K2 ,使HCl与KClO3 混和。再关闭K1、K2 ;2 2 3 当Cl2 充满特制的…  相似文献   

14.
1 实验一设计一个实验 ,能通过观察到的明显现象 ,说明CO2 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实验用品 ]:集气瓶、烧瓶、分液漏斗、长颈漏斗、导管、橡皮管、弹簧夹、烧杯、量筒、水、CO2 气体、NaOH溶液以及你认为所能用到的仪器和药品。 [要求 ]:(1)选用上述实验用品 ,画出设计装置图。 (2 )简述操作并说明能明显观察到的现象 ,证明CO2 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这道题本身比较简单 ,但它的设计结果却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同学设计了如图 1的装置 ,并说明 :当将分液漏斗中的NaOH溶液滴入烧瓶时如果看到水槽中水被吸入到烧瓶则…  相似文献   

15.
1 仪器及药品具支试管 ,分液漏斗 ,小试管 (自制 ) ,集气瓶 ,乳帽 ,一次性注射器 ,圆底烧瓶 ,铁架台等。H2 SO4( 3mol,L-1) ,HCl (浓 ) ,固体NaHSO3 ,NH4Cl和Ca (OH ) 2 品红试纸 ,饱和H2 S ,品红 ( 0 1 %) ,酸性重铬酸钾( 5%) ,石蕊 ( 0 1 %) ,酚酞 ( 0 1 %)。2 二氧化硫的制备与性质2 1 SO2 的制备取 1 5gNaHSO3 ,置于具支试管内 ,在分液漏斗内加入 1 0ml稀硫酸。制备气体时 ,按图 1所示组装。图 1 二氧化硫的制备装置  把仪器连接好 ,集气瓶内的气体充满时 (空气出口处品红试纸褪色 ) ,用乳帽封闭空气出口 ,关闭导…  相似文献   

16.
(1)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实验前,在圆底烧瓶中收集一瓶NO2气体,在分液漏斗中加入适量水。  相似文献   

17.
我们认为,本实验的关键是:(1)充足的二氧化硫气体发生装置;(2)三氧化硫的反应装置要绝对干燥;(3)反应的温度控制好。 1> 实验装置 要有充足的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器要有较大的底面积。我们选用φ=20cm的三角烧瓶。先把粉末状亚硫酸钠放入三角烧瓶中,加入几段玻璃搅拌子,用少量水湿润亚硫酸钠粉末,发生气体时浓硫酸由滴液漏斗中加入,浓硫酸遇水放热,使反应快速进行,不断摇动三角烧瓶,并及时滴加浓硫酸,可使二氧化硫气体连续发生。注意:亚硫酸钠中水不能多加,因为二氧化硫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大(1体积水能溶  相似文献   

18.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做CO还原CuO实验通常是将CO储存在储气装置中使用或用分液漏斗向装有浓硫酸的蒸馏烧瓶中滴加甲酸产生CO,再将CO通过导气管导入还原反应管,还原反应管两端用胶塞连接进气管、出气管,反应后的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广口瓶后,尾气用气球收集.实验中,我们发现该实验受到中学有无储气装置的限制,制取CO并试验其还原性的整套装置复杂,还原反应管两端常由于错位(装置不在一个平面或还原反应管不水平)而漏气,致使实验失败,而CO无色、无味、剧毒,因此,一些老师不太愿意做该演示实验.另一方面:由于该实验不是均相反应,CO气体与CuO固体反应很难得到具有金属光泽的铜,通常观察到的是红色粉末,实验结果不具有说服力.笔者向该红色粉末中加入氨水,静置后上层溶液呈深蓝色,发生了如下反应:  相似文献   

19.
初中物理第二册p.52图2-19是热辐射实验演示,我对该实验作了改进。取两个同样的烧瓶,一只涂上黑色,另一只涂上白色或不涂色,在两烧瓶的等距中间装有“220V100W”的普通白炽电灯一盏,每只烧瓶口用橡皮塞塞住,橡皮塞中间各插一根同样弯曲形状的细玻璃管,管里装有适量的有色液体,液柱保持相平(见图),当电灯通电发光发热后,在同一时间内,两管中液柱都上升,而黑色烧瓶中细管内液柱比白色烧瓶中细管内液往明显升得快而高。用本  相似文献   

20.
1 装置一 图1所示是课本中的喷泉装置,若圆底烧瓶中充满的是CO2气体,烧杯和胶头滴管中是NaOH溶液,由于CO2气体可被NaOH溶液充分吸收,挤压胶头滴管后,产生喷泉.可用SO2、H2S、Cl2等气体代替CO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