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过程中,为了适应中国读者的口味,译者通常按照中国传统小说创作诗学来改造域外小说,例如,改变原文的叙事角度,在翻译域外小说过程中采取中国小说形式,甚至是改变原作内容,例如对于域外小说中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处理。总之,中国传统小说创作诗学对于清末民初的小说翻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传统小说全知全能叙事的特点以及优缺点,分析了清末民初外国小说翻译对传统的全知全能叙事视角的冲击,其中重点探讨了以林纾为代表的翻译家所翻译的小说对传统叙事视角的影响,以及以苏曼殊为代表的作家在受到翻译小说的影响后在其创作的小说中对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运用。  相似文献   

3.
清末民初时期翻译小说非常繁盛,对当时的创作小说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其重要影响具体表现在下面四个部分:1.翻译小说的繁盛颠覆了中国固有的文学多元体系,小说代替诗歌成为文学多元体系中的中心体裁;2.翻译小说的繁盛引进了新的小说样式,丰富了创作小说;3.翻译小说的繁盛加快了传统章回体小说的瓦解;4.翻译小说的繁盛带来了新的叙事技巧,从而革新了创作小说的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西方不仅在文化上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在叙事手法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主要表现两个方面:原文的叙事形式和目的语形式类似而不等同;原文的叙事形式在目的语叙事形式尚不存在,形成空白.这些均直接影响到翻译中译者的选择,对小说的翻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往往造成原文的扭曲,等等.这些都是近代中西方小说叙事差异过大的现象在小说中译中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5.
大江健三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其作品迅速被翻译到各个国家,中国亦掀起了大江健三郎小说研究热潮。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大江健三郎小说的研究论文达300多篇,特别是2010年《作家》杂志还专门推出了一期大江健三郎小说研究专题。在如此的研究热潮下,从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创作意识、人物形象、叙事特征、影响与比较研究等入手,对21世纪大江健三郎小说研究进行梳理,以期更系统地了解中国学界大江健三郎小说研究现状,进而推进更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非常繁荣,而且对中国近现代小说、乃至当代小说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这段翻译史非常值得研究。在借鉴翻译文化学派理论的基础上,采用宏观与微观、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比较法,对日本近现代小说在中国的翻译情况进行研究,这将在近现代中日文学交流史、译介学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晚清时期,大量的域外小说被译介到中国,但是这些翻译小说都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的改动,例如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来翻译外国小说、改变原作的叙事角度和叙事结构、将小说中的人物中国化等。通过勒非弗尔的重写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从诗学角度来分析译作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成因。  相似文献   

8.
初传汉译佛经对中国小说叙事所产生的影响并非一种显层的影响,而更多地体现在观念影响层面,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影响。其虚构叙事本质对中国小说叙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诗学角度入手对清末民初翻译小说的发展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中国小说诗学传统的转变是中国小说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伊文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对这个时期翻译小说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当时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小说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0.
林纾的小说创作实践显然受到自身小说翻译实践的影响,表现在内容与形式两个层面。在小说内容上,林纾小说受所翻译的西方小说的影响,表现出现代爱情观念的觉醒以及小说社会批判功能的突显;在小说的形式上,林纾小说借鉴西方小说的叙事手法和结构方式是对中国传统小说艺术的一种自觉变革。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小说第一人称叙事的产生和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有中国传统文学自觉地发展,又受到近代翻译小说的影响.<浮生六记>、<断鸿零雁记>以及<沉沦>三部带有自叙传性质的作品反映了中国小说叙事角度从传统单一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向现代第一人称叙事转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2.
刘半农是五四时期一位与时俱进的战斗者,他的翻译小说具有独特的特色。一是在思想方面:即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融合;二是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多种多样;三是借鉴了翻译小说的描写手法。其翻译小说对当时促进中西文化交流、针砭时政、启迪民智做出了贡献。同时,这些翻译小说对我国后来翻译文学的发展也有着独特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类后现代小说叙事是中国新时期小说发展过程中一道极为独特的景观。它超越了以往小说的艺术传统.引发了中国小说叙事的艺术变革。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理论,从四个主要方面探讨了中国类后现代小说在叙事上的策略;同时,在具体分析时又兼顾了它与传统小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力求达到全面、准确。  相似文献   

14.
清末是中西方文化冲突、融汇的特殊时期,从西方小说翻译中对叙事方式的处理可以窥见其一斑。1902年以前,外国小说的译者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及小说的“政治教化”目的翻译小说,其译著多删节、改写,对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也作了较大的改动;其后,译著激增,译者在翻译时逐渐接受外国文化,读者也接受了西方小说的叙事方式。因此,本文对于清末小说译作的叙事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刘向书与中国前小说的形态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中国前小说叙事经历了一个寄生子史而旁出的嬗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小说的基本因素得以孕育、发展,小说的叙事技巧得到运用并日趋丰富。子部和史部这两大部类的前小说对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小说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刘向书亦子亦史或非子非史的形态表明,在小说寄生子史的历史时期,刘向书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6.
较中国古代小说以故事情节为主的全知叙事模式,近代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写作方法,增强了小说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背离与超越,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王贵华 《考试周刊》2008,(12):26-27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小说翻译的共同特点,即小说中人名的翻译、叙事角度的处理、人物形象的保持和重塑、风格的保持,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同时本文结尾部分指出了另外几个值得探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8.
王林 《襄樊学院学报》2014,35(10):51-55
考察20世纪英美主要小说理论论著在同时期中国的译介概貌、译介背景及译作对中国小说理论与创作的影响。20世纪中国对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主要集中在20、30年代和80、90年代这两个时期,是特定历史时期和文化语境下译者个人或国家有关机构引进和学习异域小说理论的重要举措。研究认为,翻译目的和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会影响小说理论翻译选题,20世纪英美小说理论的译介对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建设和小说创作都具有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公羊传》虽为儒家释经之作,但在叙述模式、叙事方法、征引传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方面已经具有了后世小说的文体特征。两千年来,作为文人必修课程的儒家经典之一,《公羊传》的小说特征必然会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影响。探讨包括《公羊传》在内的经学著作与小说文体的关系,对研究中国小说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的创作不仅是两种语言文字的转换,还是两种社会文化从碰撞到融合的过程。翻译小说受到了译者语言水平、价值观以及特定时代背景下社会接受程度的制约。翻译小说要为本土读者所认可,必须做出一定的改变,即本土社会文化对翻译小说产生的影响。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对近代翻译小说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