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妙趣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和书法艺术的结合体,对联不仅在中华五千年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学艺术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炼,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对联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可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名联佳对,浩如烟海。这里给大家展现的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可谓是沧海一粟。希望能有助于读者欣赏我国这份独特的、珍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2.
对联小知识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要求是既要有“对”,又要有“联”。形式上成对成双,彼此相“对”,上下联的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形式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对对联一直是学习的重要内容。练习对对联能够从中学到推敲、锤炼、运用语言的一些方法,也是语感培养较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联是有上联和下联组合而成的整体,有的对联还包括横额。对联形式上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即上下联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当,平仄相异,能够做到声调和谐。对联无论长短,上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对联讲究炼字,更讲究炼意。高考试卷中的对联考查题,带有一定的尝试性,没有提出严格对仗和平仄要求。题目给的字数…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千姿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全国高考和各地高考命题中连续出现“对联题”这种新形式,考查的是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首先,要了解对联的格式:从格式上看,它由三部分组成:上联: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联:第二句,也称对句;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上、下联是对联的主体, 缺一不可。第二,对联要求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第三,要对仗工整,即字数相等,诃性相对,句式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句式中一致的位置上。第四,要熟悉对联的类型:从反映的内容和使用的场合来看,对联可以分为:春联、楹联、婚联、挽联、寿联、赠联、勉联等。最后,要把握对联内容。对联上下文的内容要互相照应,紧密联系。一幅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内容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才能很好地说明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咏皮妙联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5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对联让国人深深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我这里引用二副咏史联,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言简意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一种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对联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的种类约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装饰联、行业联、交际联和杂联等。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汉语言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我们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成语,可以妙对成联,下面供同学们欣赏几组四字成语对联:  相似文献   

10.
我国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  相似文献   

11.
趣联趣谈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患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里我们推荐给同学的关于对联的两篇文章,可谓是沧海一粟,但希望能有助于你欣赏、领略我国这份独特、珍贵的文学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对联在识字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的创制是以汉字自身的特点为基础,在识字的教学中适时地引入对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联的历史源远流长,丰富多彩雅俗共赏,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在浩如烟海的联语中,有种讽刺对联它和杂文、漫画一样,寄讽喻于幽默,寓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中永不凋谢的一朵奇葩。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相似文献   

15.
《课外阅读》2006,(8):39-39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英译为“couplets”。对联通常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6.
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由独音独字独体的特点所决定的汉文的独特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17.
律诗共八句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每联对句末字押韵,有的律诗首联出句末字也入韵,这是律诗的特点之一;律诗的特点之二就颔联、颈联结构对称工整(即对偶);其特点之三是“对”“粘”,即由其平仄韵律决定的,律诗除首句入韵的首联外,每联之中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相反,这叫作“对”;律诗上下联相“粘”,即上联对句的第二个字与下联出句的第二个字平仄声调一致,这就叫“粘”;其特点之四,从内容表达看,一般是先记叙描写,后议论抒情.只要掌握律诗的这四大特点,运用到律诗排序的不同题型中进行分析,就能准确迅速地排除错项,选出答案.  相似文献   

18.
一、课题的提出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民俗,唯有贴对子,是最广泛,最普遍、最崇尚文明、最富有文化内涵,而且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民俗。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对  相似文献   

19.
路吉善 《历史学习》2007,(12):14-15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五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讽刺对联犀利、辛辣、巧妙、谐趣,可同战斗的杂文、讽刺漫画相媲美。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尤其是讽刺对联并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20.
<正>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石头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给大家介绍几副对联背后的有趣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