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翠任 《学周刊C版》2014,(5):107-107
理想的教育状态是通过“怎样教”达到让学生在积极主动和潜移默化中学习.通过“教什么”让学生获得知识.通过“为什么教”使教师更加清楚教学的真正意义是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在淡墨无痕和春风化雨中发展恩想、培养精神.实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本文就“怎样教、教什么、为什么教”三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1999年秋,在市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召开的“北京市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研讨会”上,我做了一节教学改革观摩课,课题为小学五年级的音乐课——《让我们荡起双桨》。音乐教学的传统模式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完全处于客体地位,“教”始终左右着“学”。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妨碍了学习主体的构建。针对传统教学的这一弊  相似文献   

3.
教和考,看似一对矛盾,实则是一种统一.教是一种活动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且在教学过程中又体现出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讲“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即是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师主要是一种方法的点拨,这就要求学生养成独立思考、自己学习的习惯.然而教师教得如何?学生学得怎样?还得用一种方式来衡量,这就是考试.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考试到现在的各种考试,可以说对人生都是至关重要的?过去的“学而优则仕”是一种仕途之路,而现在的高考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跳农门”、“跳龙门”、“铁饭碗”是其目的,即使从1997年开  相似文献   

4.
徐堂荣 《教师》2011,(18):79-79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已成为教学主流思想,但是反思我们的教学,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师“津津乐道”、学生“亦步亦趋”的现象依然存在。因此,数学教学应该从“教数学”走向“教学生学数学”,通过加强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变“学会”为“会学”,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显然,这话的含义与我们常说的“不仅要教书,还要教人”的话不尽相同。针对当前教学中时常显露的一些弊端,重温先生的教诲,意味深长,倍感亲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互相矛盾、相互作用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谁也不会否认“教学生学”的道理。但如何“教学生学”却是一门学问,也是一句常讲常新的“老话题”。最简单最直接最有短期效应的办法,莫过于:强迫学生学;批评训斥逼迫学生学。还有一个教学生学的办法,就是思想教育或学习目的教…  相似文献   

6.
所谓“教”“学”同步.就是指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有计划、有目的地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寓学法指导于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以教示学.在中师语文教学中实现“教”“学”同步具有重要意义.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借助自身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苏霍姆林斯基)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教学?过去往往理解成“教师教-学生学”,现代教学论认为应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的学习固然需要教师的指导,但归根结蒂要靠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主动的“学”才能起作用。离开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教学目的将是一句空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大量的要靠离校后的体现,因此,掌握学习本领至关重要,教师“教”学生“学会了”学习(即掌握了学习本领)。并养成自我学习的习惯,那么,教学目标才以实现,教学的价值才得以真正的体现,本文从教师要教“学”的理由(转变观念)、如何教“学”(改革教法)、完成教学轨道转移的标志(达到效果)三个方面探讨教学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是当前初中化学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教师应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通过“教—学—评”一体化解放传统教学思想,在教学中评价,也在评价中教学,让学生在“教”与“评”中有效学习,实现全面发展。文章细说“教—学—评”一体化,探究其视域下的初中化学教学要点,助推初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古有义 《学语文》2007,(3):4-54
谈起教学,我们必须面对这样两个问题:“教什么”和“怎样教”。“教什么”即教的内容,“怎么教”即教的方法。在传统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学习和研究的是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技艺,包括如何导入课文,如何创设情境来突破重点和难点,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日趋终生化的今天,学会学习是每个受教育者应达到的目标,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师教学的要义所在。为此,就要激发学生求知欲,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观念,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特别重视“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大力开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化学教学,有效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研究具有极高的必要性。文章多元解读“教—学—评”一体化,论述其价值,然后在“以学促教”“优教促学”“评助教学”三个维度探究其实践策略,为一线教师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教有法而无定法”是教师的“日常教学生活概念”,缺少反思和确证,长期起主导作用的哲学教学论的引导以及以教为要点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是其认识来源,结果导致教学方法选择的随意和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低下。教学方法的选择受制于教学价值观、学习内容和学习材料的结构体系,应该建立在把握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分类和学生学习的规律基础之上。反思“教有法而无定法”,构建“学有规律,教有优法”的教学方法观是重建课堂教学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其能力,中外教育家都总结了这一最基本的教学原则。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责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责学习的责任。”由此可见,学生学的主动性是重要的,教师的指导性是要为之服务的。十九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第斯惠(1790—1866)  相似文献   

14.
“教学”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教”必须通过“学”起作用。以前,由于不懂这一浅显道理,“呆教”、“死学”现象严重。后来,我们以复习、练习、自学等学生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在关键处稍作点拨,使教学收到了良好效果,其主要过程如下:一、铺垫。教师发油印题给学生练习。1.在括号内写出该组数的最小公倍数:6和8( ),5和7( ),54和18( );  相似文献   

15.
在十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觉得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达到“教会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有些学生读到初二初三,甚至有些高中学生还问:“语文学什么?”“语文怎么学?从哪里下手?”这里实际显示出一个问题:语文课究竟该教什么?怎么教?语文学科内容庞杂、广泛,学习过程漫长,不能立竿见影,单靠语文课堂和语文教材学不好语文,只学语文而不学其他学科也学不好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语文教活,始终把一教会学生学语文”当…  相似文献   

16.
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其最基本的价值是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认真组织、讲解、示范和指导,积极做好"教"的角色;同时还要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体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小学生的情趣特点、身体素质、接受能力等决定了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注重“教”与“玩”的结合,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7.
在语文教学中,有一个最重要的目标,那就是要教学生学习语言。怎样教学生学习语言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指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教学生学习语言,必须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学会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语言的含义。教学生品味语言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品味词语。(1)品味词语的色彩、情状。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一句,“碧绿”“光滑”“高大”“紫红”等表示色彩、情状的形容词,把一个荒废了的园子描写得趣味盎然。(2)品味词语的生动贴切。《在烈日和暴雨下》中“几个大…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语文教学,多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实践证明,这样做往往事倍功半;而现代的教法又提出了精讲多练。笔者却认为,教知识不如教方法,教师的“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教师传授知识,如同往学生袋子里拾金,总是有限的,短暂的;教给学生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代宗师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在叶老看来,“导”比“教”更为重要。他说:“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学习叶老这个教导的心得体会。 一、诱导是教学的最本质的特  相似文献   

20.
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前的关注教材转变为关注学生,由“因教定学”转变为“因学定教”,以教促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实际需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教学内容和进度。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底气”,精通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又要有“灵气”,必须学会根据当时、当地以及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按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内容目标、教学建议以及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二度”创作。也就是说,教师已不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教”。我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一、激发自主学习,创造“探究”机会。实践证明,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