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对当前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凭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调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没得问、不敢问、不善问”的现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先揭示学生在什么知识范围内思考问题,或具体指定对某个问题用某种解法,从而禁闭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的好奇心,导致学生失去问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离不开“问”,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前者是提问,后者是激“问”。激“问”也常常需要先用提问的方式去激活思维。因此,精心设计的提问可以说是调动和引导学生思维的“抓手”。课堂上的情况告诉我们,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往往是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意义的问题的时候。提问算不上什么全新的教学手  相似文献   

3.
刘永东 《教育导刊》2013,(12):89-90
当今课堂教学中,较多使用经过年级集备组集体研讨形成的较为合理的教学设计.然而在设计实施层面上,如何发挥教师个体的教学风格和促进学生思维提升却存在着诸多问题,丢失了教学本质和学科特点。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应不拘一格,抓住本质,顺着学生思维进行穿针引线的做“学问”,把学与问耦合起来。可“先学后问”,即学生先自主或合作学习,教师通过问题紧跟着概括;或“先问后学”,即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4.
常听老师们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发现问题是思维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当个体感到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发动,否则,思维就难以展开和深入。因此,学生不爱问问题,就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我在教学中尝试了从以下几方面来促进学生提问,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一、以提问、铺垫代替学生思维 有些教师把课堂提问与启发式教学简单地等同起来,认为“问”就是“启发”,于是课堂教学的满堂灌代之以“满堂问”;一些没有思维价值的简单问题,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充斥课堂。一问未了又是一问,学生应接不暇,浅尝辄止。表面上,似乎“双边”活动热闹非常,实际上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展开,对教材仍是一知半解,或不求甚解。长此以往,反而会养成学生肤浅的学习态度和思维的惰性。提问  相似文献   

6.
“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语文王国里邀游;好的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问得巧,就是艺术。要想问得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达到启发式教学的效果,我认为必须遵循以下“五性”策略。 1.明确性。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使学生明确思维的方向。有位教师在教学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问”的解释是 :(1)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 (2 )知识 ;学识。我常将学问分解成“学”和“问”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引导学生学习。一、“教”中的“问”1 “教”中“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问”。教师通过对大纲的研究、教材的分析、学生情况的调查 ,将知识化为问题呈现给学生 ,将枯燥的原理、公理融入较为活泼、自然的提问中。作用在于 :①激发学生的探究潜力。问题是发现性学习的中心。问题意识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认知冲动和思维的活跃 ,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9.
郑志红 《天津教育》2023,(13):153-155
<正>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创新和发明的出现都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以有效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通过以“问”导“思”、以“问”导“学”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促进深度课堂的构建。所以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材内容,结合小学生的真实思维水平,合理地设置教学问题,以促使学生在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中获得思维发展,达成深度学习的教学效果。一、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原则要点新课改倡导引导学生达成“深度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10.
学习就是做学问,教学就是教学生做学问。学问就要“问”。做学问须勤“问”,教做学问须善“问”。“问”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科学,因而是一门学问。一、谁之“问”人是能思维的动物。有思必有疑,有疑应有问,故“问”乃人之天性。“问”是一个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反之,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说明他缺乏积极的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但在…  相似文献   

11.
曾伟鸿 《考试周刊》2012,(22):60-60
数学教学离不开“问”,“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一方面是老师问学生,另一方面是启发学生问老师。后者是所谓激“问”.而激“问”又常常要教师先用提问的方式去激活学生思维。因此,数学教师的提问艺术显得比其他任何学科教师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但何来“有疑”?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想问。但想问仅仅是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前提,将学生的“想问”及时纳人“会问”的轨道才是教师教学的关注点和落脚点。在这个问题上,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执教“百分数的意义”时采取了“示范问”和“梳理问”的做法。对思维水平较低的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是学生由“想问”到“会问”的引燃点和催化剂,及时有效的思维梳理则是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3.
从思维的深刻性来看,问答式教学大多教师随口问,学生信口答,像“文天祥被捕,敌人让他做大官,他答没答应?”所问大多是选择问、是非问;像“闻一多怒对……”,“生:国民党的手枪”,一般教师问上句,学生接下句;像“他有两句著名的诗,这两句诗是?”所问问题大多不具有思考的价值,无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4.
《广西教育》2010,(28):61-62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以问导学”是一种教育理念,教师以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把教学中的知识、技能、方法、过程、结果以至情感统一起来,通过“解决”问题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为本。“以问导学”又是一种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以问题促进学生学习,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这说明“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提问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是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是信息反馈与矫正的重要手段。而教学中的“问”包括学生问和教师问两个方面,这里仅探讨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不过,问什么、问谁、如何问,又颇有一些学问。  相似文献   

16.
问题是思维之源、思维之资.课堂教学以“问题”为纽带,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提问的好坏决定着课堂的成败.高效的课堂教学依靠高品质的课堂提问.但现行的课堂实践中,存在不少“伪问”“假问”“碎问”等无效提问,影响了课堂效率,因此我们追求高效课堂,一定要避免课堂提问的零碎性、随意性、浅层性,必须提出有益于教学的“真问题”——具有教学价值的核心问题,促进学生的“真思维”,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积极的思维方式,真正提升课堂教学品味.  相似文献   

17.
疑者,问题也。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开端,是点燃学生思维的一根导火线,也是驱动学生探索的催化剂。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要会问,“问得巧”能使得师生思维产生“同频共振”,增进师生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驱动学生积极参与。“一石激起千层浪”应该是问题设计的高境界,以下是笔者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谋求手段的一节教学设计,愿与各位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1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学习思维的积极参与是教学目标有效达成的必需,因此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接受状态,是教学一线老师需“时刻准备着”的命题.“思维着的精神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如何让这世界上最美的花朵不断地在教学园地结出丰硕的果实?“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要问得巧妙,答得精彩.学生的学习状态好坏更多来自于老师激发学生质疑意识.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擎,问题是教学精彩的亮点,质疑是达成教学目标的生成点.那么,如何活用、巧用质疑意识呢?  相似文献   

19.
创新始于问题,实施创新教育,重要的切入点是让学生的问题多起来,既要敢问、乐问,又要会问、善问,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的问题多起来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一、提供“有问题”的环境给学生多一些思维的时间和空间。首先教师应摒弃“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每节课至少留5分钟~10分钟时间给学生总结和发言,这短短的5分钟~10分钟是学生提问的黄金时间;其次,布置作业要“精”,让学生在课余有充足的思维时间,避免为了追求考试成绩而大搞“题海战术”,限制学生的多向思维,多设计一些具有开放性和设计性的作业,较好地拓宽学生的思维。营造民主…  相似文献   

20.
在应用题教学中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 ,不仅可使学生解题思路开阔 ,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意识。所以 ,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 ,展开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教师要善于启发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尝试 ,寻求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形式之一。1 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根据题目的条件 ,提出不同的问题 ,促使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 ,展开联想 ,使学生的思维多方向、多层次地进行发散。例如 ,在复习“工程问题”时 ,我出示了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