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教会”是“勤练”与“常赛”的基础,也是“勤练”“常赛”的最终目的,而“勤练”与“常赛”又是“教会”的常用手段,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与融合。本文尝试从“乐学”与“慧动”的内涵出发,在课的学练初期创设情境,指导学生“乐学”;学练中期结合“勤练”,引导学生“慧学;学练后期依托“常赛”,诱导学生“慧动”成长,以教师“善教”促进学生“慧动”,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综合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兰·蓝·篮     
“兰”,“蓝”和“篮”三个字都发“lan”的音,但用法迥然。“兰”字一般用于花草的名称,如“兰草”、“兰花”(“兰草”和“建兰”的统称),等等;“蓝”字一般泛指物体的颜色,如“蔚蓝”、“天蓝”、“蓝皮书”,等等;而“篮”字则指盛东西的工具——“竹篮”、“土篮”、“网篮”,等等。有一些篮子也可称为“筐”,如“竹篮”也可叫“竹筐”。篮球运动一八九一年发源于美国时,是用竹篮子钉在墙上往里投球,故人们把“篮圈”叫做“篮  相似文献   

3.
“基于风洞原理进行体育竞技训练的空气动力训练馆“,是一种能有效地控制“风“的速度与方向进行体育竞技训练的装置,称之为“空气动力训练馆“。运用逻辑分析,探讨了“空气动力训练馆“的作用,认为通过在“空气动力训练馆“进行“顺风“助力训练、“逆风“阻力训练及“顺风“助力与“逆风“阻力结合训练,对提高动作频率、形成良好的运动节奏、提高放松能力、发展快速力量与提高输出功率等有积极的作用;对“空气动力训练馆“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使用操作方法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4.
刘国梁——“风一样的男子”,在“激情岁月”里以“中国功夫”称雄乒坛,连“大魔咒”老瓦也“愿赌服输”,俯首称臣。或许是“天意”,成功与失意注定要“今生共相伴”。世纪末,你的天空“雨一直下”,从“伤心1999”到给老外的自由“过火”,“痛”无所顾忌地涌进你的“梦里”,你开始在“伤心太平洋”里航行。 “朋友,别哭”,不要“自己的心情自己感受”。所有的国球迷都想告诉你“牵挂你的人是我”,都知道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思想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养生,又称为“摄生“,“摄“包含了“保养“的意思。老子的《道德经》中就有“善摄生者“的论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中就有“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论述。并说:“夫道者,年皆百岁“。这里所说的“道“,就是养生之道;“道者“就是指懂得养生道理的人。中国的养生学萌芽于商周时期。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随着人们对发病学原理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学校武术发展源流探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古代学校武术客观的说,我国学校武术产生于夏商时代。夏代的“序”、“庠”、“明堂”、“辟雍”、“右学”、“(?)宗”、“西学”、“西雍”等大都是官学机构。当时的奴隶制国家大事,主要是“祀”和“戎”。因此学校里文武兼习,但却偏重于传授祭祀和仟作战的知识技能,射和干戈之类的乐舞便在学校立足并逐渐发展。周代的学校俗称“辟雍”、“学宫”。另有“国学”和“乡学”之分。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小学,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教学内容,称为“六艺”。大学,则春、秋教“礼”、“乐”,冬、夏教“诗书”,春、夏兼教“干戈”,秋、冬兼教“羽论”;此外也要习“射”、“御”。周天  相似文献   

7.
通过文献资料法考察传统“侠”的转型过程及其“新民”动员实践。认为:(1)在近代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传统“侠”被知识精英重新发掘并重塑为“武侠”,在具体实践中,从“赴士之厄困”转向“赴国之厄困”,从“任事自雄”转向“刚强奋发”,从“一二侠者”转向“匹夫有责”;(2)在“武侠”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围绕“新民”目标,将“救国”“尚武”“雄健”作为书写重点,刻画出“为国为民”“刚强奋发”“体健技强”的新形象;(3)知识精英将该形象作为改造国民身心的理想蓝图,成为社会动员的重要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8.
张宝银 《武当》2006,(6):13-14
习练太极拳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讲究细心体悟,认真修炼: 形顺不论演练何派何式太极拳套路,应将“形顺”当作首要要领,理由是只有“形顺”才能“体松”,只有“体松”,才能“气通”,只有“气通”,才能“力沉”。太极拳修炼旨在求一个“松”字,只有“松”,“轻、沉、灵、空”才能不期而至,而“松”源于“顺”。太极拳行功走架,体内元气流动,必须有畅通无阻的体内通道,而只有“形顺”,体内通道才能畅通,元气流动才能无阻,才能“气遍身躯”,“无微不至”。太极  相似文献   

9.
有的同志把“急躁”写成“急燥”。这是没有明确“躁”与“燥”各自的含义。“燥”是缺少水分之意。如,“干燥”、“燥热”。“躁”者,“急”也,  相似文献   

10.
灯谜可供人们娱乐赏玩,以灯谜来宣传体育更具魅力。体育题材灯谜是灯谜苑地里一朵久开不败的奇葩,不乏内容与形式结合及相当完善的佳作珍品。体育名词谜丰富多彩,引人入胜。如①“诤”射“抢道”,“言”与“道”皆为“说”之意,“争”扣“抢。”②“便”射“换人”,③“误点”射“时间差”,均易于理解。④“攀高峰”射“争顶”,解释为“争上顶峰。”⑤“送君千里”射“最后得分”,则因“送君千里,终需一别”而得到谜底。  相似文献   

11.
人,当然应当有雄心壮志,例如“创建”什么“集邮大国”、“集邮强国”之宏伟目标。我却觉得这是那些把集邮“当成一生为之奋斗事业”者的事,而非我们这种有自己专业,并已从岗位上退休下来者可以掺和者也。而且,怎样才能算是“大国”、“强国”的标准呢?没人能拿出评定的“客观标准”来,人多就算“大国”?集邮者多才算“大国”?在国际邮展得奖牌多就算“强国”,有所谓“强国”就有“弱国”,“大国”、“强国”,又怎么样?就可以“恃强凌弱”?就可以看不起那些“小国”和“弱国”?也想去改造  相似文献   

12.
体育课程标准不仅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指导性、法规性纲领,也是见证我国学校体育发展及变革的历史线索。研究认为:经过从“形成与改造”到“调整与恢复”,再到“创新与深化”等阶段的嬗变,我国体育课程标准呈现出以下演化特征:(1)课程理念从“社会本位”到“学科本位”,再到“学生本位”;(2)课程目标从“增强体质、劳动卫国”到“三基”,再到“三维目标、核心素养”;(3)课程内容从“技术化、统一性”到“基础化、灵活性”,再到“结构化、综合性”;(4)课程实施从“指令执行”到“灵活创生”,再到“因材施教”;(5)课程评价从“体质检测”到“能力评估”,再到“素养评价”。体育课程标准涵括以下时代价值:(1)课程标准内涵立意呈现出从“社会立场”到“学科立场”,再到“教育立场”的流变;(2)课程标准设计思维实现了从“确定性思维”到“灵活性思维”,再到“综合性思维”的转变;(3)课程标准内在逻辑表现出从“体质导向”到“内容主导”,再到“三位一体、课程育人”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3.
“马家军”之后诸侯并起,据说相继出现了“戚家军”、“聂家军”等等。一家报馆撰文,对此叫法提出异议,认为“某家军”实质上是“家天下”的概念,而“家天下”的要害,则是使人联想起“岳家军”、“杨家将”的“家长制”,呼吁“某家军”可以休矣。 读罢不能尽兴,聊作“续貂”。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的投掷教学,应突出一个“准”字,抓好一个“远”字。先“准”后“远,“准”、“远”结合,是提高投掷能力的根本途径。如何在教学和训练中解决好“准”和“远”的问题呢?  相似文献   

15.
人有“心理”,动物也有。只是人的心理比动物更复杂奇特。社会越进步,人的心理问题就越突出,进而更尖锐,甚至常常尖锐到了“决定胜负”和“影响人生”的邪乎地步。诸葛亮与司马懿在“空城计”问题上,完全是“心理”决战。一个要“使计”,一个则“多思”、“狐疑”而怕“中计”。进而“计谋”成了聪明人“上当”与“反上当”的重大心理。这种现象渗透在人的所有领域,在人类的体育运动中也很“尖锐”,甚至还有些“尖端”。  相似文献   

16.
徐宝庆 《收藏界》2014,(1):50-55
琥珀英文名称Amber,来自拉丁文Ambrum,含义是“精髓”。在中国古代,琥珀曾被称为“虎魄”、“兽珀”、“江珠”、“顿牟”、“育沛”、“遗玉”“红松香”等。史料记载,明代大药物学家李时珍认为,虎死则精魄入地化为石,此物状似之,故谓之“虎魄”。  相似文献   

17.
朱伟国 《桥牌》2013,(11):44-45,53
“现代精确”的概念是相对于“魏氏精确”,即“传统精确”而言的。但不管是“现代精确”,还是“传统精确”,都是“精确”这一点是一致的。所以,“现代精确”不是对“传统精确”的彻底否定,也不是对“传统精确”的全部包容,而是对“传统精确”的一种正确的“扬弃”:即保留“传统精确”的精华,去其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明显已经落后的东西,而汲取一些其他叫牌体系的好的部分,以弥补“传统精确”之不足,给“精确叫牌法”增添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予”字发音yǔ,意为“给”,如“予以表扬”。但我们发现在来稿中,屡见许多作者将其与“预yù”字混同,如把“预备”写成“予备”,“预期”写成“  相似文献   

19.
沃小琴 《体育师友》2012,35(5):14-16
体育教学有两种体育教学模式,一种是以“收”为主的“紧收式”满堂“灌”,易使教学节奏失调;一种是以“放”为主的“松散式”满堂“放”,易使教学组织失控。只“收”不“放”或只“放”不“收”都会影响体育教学质量。对体育教学的“放”与“收”,新课程提出了更高、更细、更新的要求,要求“放”之有据,“收”之有谋,更要“放收”并蓄,“放收”自如,注重“放收”策略。  相似文献   

20.
对“武”字寓意的全面解读,影响着中国武术核心价值的体现和发展战略的定位。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甲骨文“武”字的形质意象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止戈为武”“执戈而行”“武舞同源”和“神之足迹”都是从象形角度对“武”字内涵的多维阐释。根据形以呈象、象以尽意的思维逻辑,解读甲骨文“武”字不仅要“观其形”,更要“察其象”和“会其意”,对应“形、象、意”的不同维度,甲骨文“武”字分别呈现“征伐、权力、威势”三重寓意,即以“兵足”之形,呈“权力”之象,寓“威势”之意。只有站在“势”的高度通览“武”字的多重意涵,才能准确把握尚武精神的实质和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只有从至尊之“势”出发,才能会悟古人赋予甲骨文“武”字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