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郑岩 《新闻窗》2011,(1):116-117
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一直纠缠于侧重“学”(理论教学),还是侧重“术”(实践教学)?是重在培养珲论型人才.还是重在培养技能型人才?实际上,从新闻学科的本质上看,“学”与“术”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统一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是排斥的,而应该是结合的。在我看来,  相似文献   

2.
记者:您曾经说过“记者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您能解释一下吗?李希光:教授新闻学和教授其他学科是不一样的,做一个好的媒介从业人员,他应该具有的最基础的,而且是最重要的素质是“激情”。我认为没有一个职业比记者更伟大,他是站在一个道德的最高地,记者没有自己的私利,他是站在公众的立场上的,代表老百姓和公众,因此要投入100%的激情。因此培养记者的老师首先也要有100%的激情的投入,这样他才能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激情。老师对自己的事业,记者对自己的工作都要投入激情。记者:你对当前中国的新闻实践和新闻教育最想…  相似文献   

3.
年鉴作为一种大型工具书,相较于期刊和著作有其独特之处,可以为探讨出版实践及其本质提供以往被忽视的知识。文章通过对《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年鉴》编辑出版实践的案例分析,尝试回应如下问题:编辑出版如何进行知识生产,如何助力学科发展?编辑出版的知识共同体如何形成、维系与发展?编辑出版如何提供知识服务,如何提供知识传播平台?如何在数字时代想象编辑出版的知识生产和知识传播?文章认为,从知识共同体看出版,可以勾连出版的知识生产、知识形式和知识传播。这一视角的转变,或可进一步打开出版学研究的想象力。  相似文献   

4.
张婧 《新闻窗》2007,(6):103-104
广播新闻播音工作是一门特殊学科,其特殊之处在于播音员的工作不同于其他语言艺术工作,它是用有声艺术语言进行再创造的新闻工作。有人问,反映新闻事实的新闻节目需要艺术表现手段么?我们说,播音创作过程从感受到表达,从情感的引发到表现,都具有艺术属性。新闻事实的报道是客观真实的,  相似文献   

5.
2006年12月7日至8日,来自大陆各主要新闻院系的负责人以及香港、英国、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共50余人,汇聚复旦大学,针对我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学术交流和讨论。会议由教育部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和新闻学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05,(9):70-70
连续收到姜振侠和冯龙的来稿来信,每次读后,都让人感动。一是钦佩他们那种刻苦、认真、执的精神,二是欣赏他们那份虔诚、坦诚和真诚。仿佛一闭上眼睛就可看到他们伏案攻读、夜以继日的情景.心里不禁感慨万分:有这种精神在,还怕不成功吗?  相似文献   

7.
<正>昨天一位学生向我报喜,他获得了保送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资格。这位学生正在另外一家985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读本科。在报喜之余,他给我出的题目是:我应该选择清华新传的哪位导师?我给了他两个方向。一是回归新闻学科的本质和发展现状。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德国、日本乃至美国的新闻教育模式可以佐证这一点。如果考虑到近年来传播学对新闻学科的渗透和影响,那么选择一位既有业界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导师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闻传播学博士生教育自1984年1月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两家高校获得新闻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至今,总体可分为萌芽、成熟、拓展三个发展阶段。现阶段中国具有18个新闻传播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其中具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15家,具有新闻学或传播学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有3家,主要集中在国内较早开展新闻教育的、师资水平一流的综合性高校;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的教授或副教授已从3位发展到268位,博导的年龄、性别、专业方向结构趋于合理。近年来,大陆博士生教育开始走向国际化、注重内涵发展、学科特色,以及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9.
司丽 《新闻记者》2007,(7):59-61
您从25岁开始做记者,这么多年来您当记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相似文献   

10.
张昆 《出版广角》2021,(17):28-32
2002—2021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连续进行了五轮全国性一级学科评估,比较全面地呈现了国内高校的学科生态及其演变脉络;参评高校及学科也得以明确自己的历史方位,了解自己的优劣短长,为以后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参照.在五轮评估中,每轮都较前轮有所改进,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反思这五轮评估,结论是高校学科建设要回归教育本身,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三大支点做文章,牢牢抓住学生、教师、教学、平台诸环节,这对于完善后继的学科评估体系,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众传媒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旨在为观察、分析、阐释错综复杂的媒介现象提供理论与方法的传播学分支学科——媒介批评——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然而,目前我国的媒介批评学科体系中存在着包罗万象、还原主义和重理论轻实践的三种倾向,制约着媒介批评学科的发展。本文认为,媒介批评学科体系的建构需在文化、权力分配与多元性的框架内展开,赋予该学科以真正的批评力量,切实推动社会变迁。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7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学院"第十四次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研讨会"在武汉召开。来自国内多所知名新闻院所的十几位学术大家,围绕当下新闻传播学科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展开了热烈研讨。他们对于学科建设思路与布局、学科特色建设、学科团队与平台建设、学科国际化拓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真知灼见。下面是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摘录,对于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发展颇具启发意义。童兵(复旦大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地主任,新闻学院  相似文献   

13.
李劲松 《今传媒》2009,(10):100-101
新闻传播学属应用学科,因为"新闻教育在大学里本来就不是完全出于学术目的"①,但这门应用学科的发展道路至今仍然并不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14.
尹兴 《新闻传播》2007,(2):23-23,25
近些年来,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高等教育的“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使新闻传播教育更引人关注,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具显性。首先最突出的是教育趋同、教学理念落后,即各院校所依据的教学大纲基本雷同,教学计划相互“克隆”,教学思想大同小异,在许多新闻院校里,对于新闻学这样一个重实践的学科,新闻课堂还是一味教授空洞的概念和僵化的理念,大大抹煞新闻学作为实践学科和职业教育的存在意义。这无疑会造成学生知识内容、知识结构、思维模式的趋同化。众多高校所培养出来的知识结构单一、思维僵化的毕业生自然很难在媒介中找到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家层面对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高度重视,国际传播学科建设亟待全面提速升级。百年间,我国的国际传播教育积极响应不同时期国家社会的需求,从复制学习到走自己的道路,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自主学科体系。当前,新时代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出了全方位的新要求。基于多元应用场景、多学科交叉的发展,在响应国家社会现实需求中更好地彰显学科价值,将是未来国际传播学科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我国新闻教育的实际状况以及作者自己的思考 ,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卡莱教授在《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中提出的新闻教育的三条原则作了分析和回应 ,强调新闻学是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新闻教育应当重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素养 ;不能把新闻简单地等同于传播和媒体 ;不能把新闻学同广告学、传播学、公共关系学等相关学科相混淆  相似文献   

17.
许剑 《新闻界》2003,(2):11-12
作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系十周年系庆的主要活动之一,“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03年1月12日在南京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该系部分师生齐聚一堂,表达了对加快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开创新闻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新局面的殷切期望。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何梓华教授强调,理论的探讨与创新难  相似文献   

18.
若不着手建立自主的、完善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创新体系,则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科与新闻传播教育势必遭到越来越多的潜在挑战,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势必面临越来越大的现实危机。  相似文献   

19.
简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教育的矛盾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呈现出下述矛盾关系:高校人才输送与社会需求供大于求、业界急需人才出现断层与人才培养缺乏不可替代性、学科构架边界不清与专业发展缺乏个性,并逐渐或已经转化成学科结构性和社会性的矛盾。其中学科诞生先天性学养缺失与后续发展强劲之间的矛盾、新闻学科主干(新闻理论)发展脆弱与边缘学科发展强盛的矛盾、学界与业界对学术研究成果鉴定标尺差异的矛盾、学科的独立性与意识形态的操控性的矛盾、专业教学梯次不明与课程设置区分度不明的矛盾制约新闻传播学科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第四媒体崛起与中国新闻教育改革(之十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联网络在世纪之交悄然崛起,将引发中国大陆新闻教育一场巨大的变革。这是一场以培养现代化新闻与信息传播人才为目标的变革,涉及到新闻传播最基础的理论和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增长率模式等方面,因而是深刻而又难巨的。我国新闻教育界对此早已开始探索,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理远程交叉”的学科发展思路,总结出了一些带规律性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