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从5个城市10个学校选取1210名学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构建父母冲突、父母权威认同、心理痛苦和自杀意愿的研究模型。结果表明,学生的自杀意愿处于低水平状态;父母冲突强度正向影响学生的自杀意愿,解决程度负向影响学生的自杀意愿;心理痛苦中介父母冲突强度和解决程度对学生自杀意愿的影响;父母权威认同正向调节父母冲突的强度和解决程度对学生自杀意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至5月,武汉地区的高等院校共发生学生自杀事件12起,其中10人死亡,2人获救。在校生受到强烈的心理冲击。学生自杀现象严重在这12起学生自杀案件中,女生比例高于男生,自杀方式包括跳楼、服毒、割腕和跳水等,其中以跳楼为多。其中,有两所学校本学期的自杀人数在2起以上。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现象。目前全世界每年的自杀率为10/10万,我国自杀率则为23/10万,我国高校自杀率则为2/10万。这个比率看似不大,但由于自杀者  相似文献   

3.
范兵 《教书育人》2010,(2):28-29
教育一定要思考自杀的问题1.自杀人数呈攀升趋势众所周知,当今社会自杀问题十分严重。中国2008年约有28.73万人自杀死亡,还有200万人自杀未遂者。自杀人数高于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在15—34岁的死亡人群中,自杀成为其主要死因。上海医学院与上海科教院曾对全市8个区的25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24.3%的学生有自杀意念(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二,初三除外),5.85%的学生有过自杀计划,1.71%的学生自杀未遂。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自杀,六个亲属将遭遇最严重的心理危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河南科技学院76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表明,自杀态度和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在预防学生自杀和对学生进行自杀态度教育时,应当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重点对倔强、适应性差、情绪不稳定、易焦虑、紧张、内向及表现出抑郁、偏执、精神病性特征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者进行自杀态度教育,并采取措施重点关注这类学生,成功预防这类学生自杀。  相似文献   

5.
高校学生自杀责任治理结构存在着高校与学生及其家属关于责任分配的突出矛盾。基于高校与学生的特殊关系,高校对学生自杀风险存在合理注意义务,如因过失未能预见或未能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导致学生自杀,高校应分情况承担相应的民事过失责任、连带责任或补充责任。同时,当下大学生自杀的高校责任在责任主体、责任范围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出现了扩张化趋势。因此,有必要通过多种管理措施防控大学生自杀的潜在责任,通过高校内部的分担机制防控大学生自杀的现实责任,通过高校责任险对大学生自杀风险进行社会化化解,以更好地维护高校、学生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学校心理咨询中的自杀干预的特点,讨论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需要具备的基础技能与体系支持,明确自杀危机干预的流程,帮助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和管理者构建适宜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方法:经验总结法,根据作者长期学校心理咨询和学生自杀干预实践经验,在与其他学者研讨的基础上得出初步结果.结果:学校中的自杀信息可以从心理咨询、社会支持和学生本人三个渠道获得.学校心理咨询中具有自杀信息不完整性、不对称性,学生自杀干预具有紧急性、实效性和风险性特点.学校心理咨询中的自杀干预的基础包括:自杀痛苦的共情、自杀征兆的识别、自杀信息的询问、自杀风险的评级和干预体系的运行.学校心理咨询中的自杀干预的关键程序应包括:建立咨询关系、随时评估测量自杀风险、实施保密例外、渡过自杀危机后进行重点关注和帮助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新生正性情感、负性情感情况及其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采用情感量表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对全校新生进行群体心理测评.并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自杀意念的情感影响因素.结果:艺术和管理类别学生负性情感明显高于其他类别学生;管理和文学类别的学生正性情感明显高于其他学生.女生的正性情感明显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正性情感明显高于农村学生.女生的情感平衡得分明显高于男生.无自杀意念学生的负性情感高于有自杀意念学生,自杀意念学生情感平衡得分高于无自杀意念学生.以上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负性情感与自杀意念呈负相关(B=-0.57,P=0.000);而理学与城市生源与自杀意念呈正相关(B=0.84,P=0.046;B=0.31,P=0.040).结论:理学和城市生源的新生产生自杀意念的可能性大,而负性情感得分高的新生是自杀意念可能性小.  相似文献   

8.
2011年以来,武汉连续发生了数起中小学生自杀的事件,南通市中小学生也发生了三例自杀事件。近年来,全国各地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屡现网络与报纸。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使我们不得不深思:花季少年生命为何如此脆弱?他们自杀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中学生自杀问题凸现了当前教育的缺位。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生命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注重学生的所谓的"综合素质",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9.
引发高职学生自杀意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立体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高职学生自杀意念产生的危险性因素,增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预见性,有效预防自杀的发生,甚至是次生危机的发生,提高预防教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自杀危机评估包括自杀的主要危险因素(精神疾病、人格障碍或缺陷、严重应激事件等)和自杀过程的线索(自杀意念、情绪行为异常等)评估,自杀危机预防关键在于通过心理测验、培训辅导员及学生干部和心理健康课,及时发现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并进行及时干预。  相似文献   

11.
《少年儿童研究》2011,(3):60-60
2011年1月26日《文汇报》讯近日发布的2010年上海中小学生安全情况报告提示,心理问题很可能影响学生安全。据统计,上海中小学生自杀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2010年全年自杀死亡学生8人,初中学生2人,高中学生6人,比2009年增加2人。其中,因与家长发生争执或不满意家长管教方式而自杀的6人,因情感、学业压力等原因自杀的2人。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自杀率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已开始对平安校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构建有效的大学生自杀防控机制,已成为当代的迫切需要。辅导员作为高校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工作中的特殊作用。依据大学生自杀的特点和原因,确定辅导员在大学生自杀防控中的关键角色及其功能,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降低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俞剑华 《江西教育》2004,(22):32-33
据专家调查,自杀已成为我国学生死亡的“第一原因”,尤其令专家震惊和关注的是,近两年,学生自杀呈明显的低龄化趋势。经常出现的青少年自杀事例不断暴露出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跟学校、家庭、社会对学生缺乏生命教育有关,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已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自杀意念的现状,为自杀的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某医学院校大一至大五学生1300名。结果医学院校大学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5.31%,不同年级在自杀意念检出率有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χ2=16.44,P=0.002)。结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较高,高校学生工作应该从传统的关注新生心理健康向同时关注毕业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转变。  相似文献   

15.
单松 《华章》2010,(23)
高校青少年大学生自杀事件频发,重视大学生自杀心理问题的研究,对于保障和维护广大学生的生命安全,保证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提出研究背景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心理影响因素、自杀心理,构建起青少年大学生自杀干预机制,为解决青少年大学生自杀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高校研究生自杀,学校是否承担法律责任,目前,很多高校都避开这个问题,致使问题不能妥善解决。文章从对研究生自杀的原因分析入手,通过对高校和学生法律关系的梳理,进而对高校在研究生自杀案件中的责任认定问题进行分析,进一步提出要建立高校学生自杀事故归责体系,进而规范高校学生自杀案件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中学生心理韧性在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方式,采用青少年人格五因素问卷、中学生心理韧性问卷与积极消极自杀意念量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816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发现:(1)初中生心理韧性水平高于高中生,自杀意念水平低于高中生,城镇中学生心理韧性水平高于农村学生,自杀意念水平低于农村学生;(2)外倾性、宜人性、谨慎性、开放性有利于心理韧性的提升,可以遏制自杀意念,情绪性不利于心理韧性提升,会促使自杀意念升高,心理韧性的提升则会降低自杀意念水平;(3)大五人格会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自杀意念,心理韧性会影响大五人格(除了宜人性)与自杀意念间关系的强弱。由此可见,教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对中学生人格的测量与干预,发挥外倾性、宜人性、谨慎性与开放性的积极作用,削弱情绪性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教育在危机干预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校的危机干预是指对于心理处于危机状态、具有自杀倾向的学生所采取的预防自杀、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的措施。设置危机干预结构,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及时了解学生的自杀倾向,制止自杀行为当然是最直接的危机干预措施。然而,与此同时,在学校教育中有的放矢地加强与改善价值观教育,对于那些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特别是对于防止学生陷入危机状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博 《华章》2013,(14)
近年来,在校大学生自杀现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大学生自杀在给家庭带来无尽伤痛的同时,也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大学生自杀法律责任的归责,一直是社会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20.
苏林 《班主任之友》2013,(Z2):58-60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上半年,全国各地媒体报道出来的学生自杀事件有好几十起,相信没有被报道出来的还有更多。在我国,中小学生自杀事件在逐年增加。由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里度过的,在学校接触最多的无疑就是班主任,因此,班主任们理应在预防学生自杀这件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在日常与班主任们的接触中,我们却发现,虽然班主任们很清楚学生自杀这样的事件会给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