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冰心与叶圣陶早期小说中的儿童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冰心在早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系列“问题儿童”和“天使儿童”,这些儿童形象的个性是消隐在他们所承载的社会问题或理想宣言之后的,具有概念化的特征。叶圣陶也同样在早期小说创作中,寻找寄寓在儿童和妇女身上的作为“世界的精魂”的“爱、生趣和愉快”。相比之下他更忠实于现实,他将童心作为自己人生的安慰,为生存寻找一点烛火。冰心与叶圣陶的成人文学中的儿童形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发现儿童、关注儿童艺术地再现儿童的特有文学风貌。  相似文献   

2.
班马曾在论著中多次探讨“叔叔”型成人形象的魅力及审美功能,在其儿童小说里也刻画了一批“叔叔”形象群。儿童文学不是只写儿童的文学,成人形象塑造理应成为儿童小说研究的重要课题。但成人的感受、体悟如何能为儿童读者所接受与喜爱?班马以“高蹈的游戏”姿态实践了成人经验的“戏作”式传递,创作出探讨哲思性主题的成人主人公,进而突破儿童文学就是写儿童或儿童式角色的文学的旧有观念,为我们把握成人形象塑造的尺度提供了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3.
儿童文学创作既有文学创作的共性,也有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儿童文学创作的共性是,它和成人文学创作一样,也是主体和对象的和谐统一、生命融合。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是由儿童文学的作者和读者的不一致性(主要是读者的特殊性)决定的,儿童文学是成人写给儿童看的文学,读者(儿童)的心理特征、接受程度和审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文学创作的个性主要表现在创作主体的二重性、创作对象的限定性、文学形象的特殊性、创作风格的空灵性、语言表达的浅近性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儿童为什么要阅读儿童文学?首先,它是“以儿童为本位的文学”。儿童文学是充分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和审美需要而创作的文学。儿童文学独立于成人文学之外,从本质上是因为它将儿童当作首要的读者对象,对儿童文学的儿童中心、儿童本位立场,儿童文学作家们都有明确的认同并反映于  相似文献   

5.
儿童文学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隶属于语文学科,同属于文学范畴,严格地分为婴儿文学、幼儿文学和小学低年段文学,根据文学体裁划分,可分为:幼儿诗歌、幼儿散文、幼儿戏剧、儿童故事等等。与成人文学的体裁基本是一致的。只是成人文学中的小说,在儿童文学中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的。  相似文献   

6.
儿童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职业素养之一,具有区别于成人文学素养的内涵特质,一方面体现在以"成人"视角解读儿童文学作品,一方面体现在以儿童视角解读成人文学作品。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包含科学的儿童观、专业的儿童文学学科知识、正确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进行儿童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个层次。提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需要依靠职前教育、职后培训、教师自主的文本阅读和实际教学过程的师生互动合力完成。  相似文献   

7.
陆敏洁 《文教资料》2014,(29):89-91
新时期江苏儿童小说有了卓越的成就,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构起了一条独特的儿童形象长廊。本文以曹文轩、金曾豪、黄蓓佳三位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家的作品为例,运用玛利亚·尼古拉耶娃《儿童文学中的人物修辞》的理论和文本细读的方法,分析新时期江苏儿童小说对乡土儿童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8.
如果儿童的某种必需的可能生活没有被实现,便意味着儿童“可能世界”的缺失。儿童世界存在的可能性是对话可能性的前提,反过来,没有独立的语言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根基。这在历史上是有证据的。法国菲利浦·阿利斯在《“儿童”的诞生》中,明确了“中世纪没有儿童”的观点,因为那时候的儿童无法以同等的地位与成人对话,他们必须围绕着成人中心世界,  相似文献   

9.
正最初从事的儿童文学创作,仅仅出于一种对文学的爱好。渐渐地,在寻找创作素材、进行文学构思的过程中,我把目光真正投向了身边的儿童,在审视与研究中,我发现了儿童文学创作对于我从事教育工作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文学创作赋予我儿童情趣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是对儿童世界的肯定和张扬,儿童情趣会让儿童文学更加生动多彩,也是儿童区别于成人的标志之一。经过调查,我发现几乎没有一个儿童会  相似文献   

10.
传统儿童教育的误区可以归因在没有认识到儿童的精神发生现象和发生规律.没有认识到成人的精神世界是要经过儿童的精神世界的数次结构性转换才能达成.对儿童精神发生现象的无知是成人本位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的根源之一.中国传统教育和传统儿童文学创作所强调的将成人世界的"大道理"教给幼小儿童、时下流行的儿童读经运动等等,都是脱离儿童世界的.中华民族迄今在文化层面上尚未建立现代儿童观念和现代教育观念.  相似文献   

11.
电子媒介时代,儿童文学在建构儿童理想世界,呵护童年生命,塑造并促进社会“新人类”成长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儿童文学还为成人保留一个美好的童年,而这个童年是成人可以回归的精神家园,同时,儿童文学还可以实现成人与儿童的精神对话,并且某种程度上儿童文学也是成人的抵抗的文化政治,即面对被消解了主体精神的世界,面对被工具理性而剥离了灵与肉的社会,面对被横流的物欲而泯灭了求真爱美之心的社会,成人有可能借助儿童文学来实现他对现实世界的抵制和建设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2.
"低龄化写作"现象是20世纪末出现在中国文坛的一大景观.与成人创作的儿童文学比较,他们是对传统文化视野中主流儿童文学的置疑和挣脱,在美学理想、叙事方式、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文章试图通过成人创作的儿童小说与"低龄化写作"的比较阅读来据探讨后者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有这样的例子:从创作儿童文学起步,试笔小有成功以后就悄渐逃亡,从此把当年的儿童文学创作当做蝌蚪的尾巴,舍弃了,从此不愿被人提起。外国却多有这样的例子:在成人文学文坛赢得稳定的崇高地位以后,转身自觉为孩子写作,于是成人文学作品与儿童文学作品双线传世,即成人文学史上和儿童文学史上都有其辉煌记载;也有的是转身为孩子创作以后其才华大放异彩,儿童文学成就盖过成人文学成就,后人就只把他作为儿童文学作家来记念了。《狐狸和熊》的作者,活跃于20世纪上半期的俄罗斯的阿列克赛·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属于成人文学作品和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14.
从新时期至今,儿童文学中的“禁区”问题,一直是争议非常大的焦点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儿童文学的创作就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对传统的“禁区”有了很大的冲击。儿童文学“禁区”题材的突破,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儿童文学的创作,推动了儿童文学的发展。但是,由于儿童文学不同于成人文学,所以在提倡多角度、多视角地去拓展儿童文学新领域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纯洁性。儿童文学“禁区”的有和无,应该具体到相应的层面上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儿童观,是成人对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包括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跟成人的关系,儿童心理,儿童的教育等等各方面的内容。儿童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是成人,而创作客体,也主要是指向儿童。正是儿童文学的这种特殊性,使得成人在创作儿童文学  相似文献   

16.
秦文君是中国当代著名儿童文学家,在学界颇受研究者关注,她以儿童为本位进行儿童作品创作,这是她作品的主要来源.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儿童文学时,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手法异于其他文学家.古往今来,女性形象都是创作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秦文君的儿童文学创作满足了逐渐远离儿童世界并拥有童心的人们的内在渴望,弥补了因某种原因没有所谓的童年时光的人们的心灵空缺,对正在成长的儿童以心灵鸡汤的方式对其内心成长给以营养,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秦文君笔下的女性成长过程较为繁杂,女性的形象特点也较为丰富,从儿童世界的女性形象角度分析其形成原因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方向,从中一窥儿童文学创作的真谛.  相似文献   

17.
儿童诗是儿童文学中非常重要的门类。儿童诗具有的与众不同的美学意蕴,即儿童诗叠印着儿童与成人双重审美内涵,它是儿童与成人共同放置心灵的“新月之国”。儿童诗的诗美体现在以儿童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所产生的新奇、明朗、稚拙、淳朴之美。目前,儿童诗的创作与出版尽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因为市场需求的原因而显示出某种“没落”,但是,因为人们潜意识中对“诗”的执着与追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诗会在21世纪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儿童文学发端于清末民初的救亡图存与最初的启蒙中,一开始就是在人的发现和“儿童的发现”等启蒙话语的烛照下降生的,因此获得了与生俱来的现代性.“儿童发现”的现代性意义在于,它促成了现代儿童观的建构,使儿童与成人、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混同关系因启蒙而分离,实现最初的独立,儿童文学的文体和读者意识由朦胧而清晰,其救亡图强的价值获得理性确认,赢得了合法的身份认同.从文学主体看,现代性源于外来儿童文学的编译,源于本土歌谣体新诗和学堂乐歌的创作,源于文学样式的初步多样和语言的俗化上.自发期儿童文学虽已崭露现代性的曙光,但其现代性主要聚焦在吉登斯指称的“社会模式”的改良上,体现在救赎民族的儿童的国民性改造上,总体表征为救亡先行、启蒙弱化、以社会为本而非以理性、自由和儿童为本的现代性,儿童文学的自觉意识尚未形成,儿童形象廖若星辰.  相似文献   

19.
儿童文学欣赏的主体,主要是少年儿童,但不能否认还有部分成人。儿童与成人在儿童文学欣赏过程中,有许多相同点与不同点,弄清其异同,对提高儿童文学欣赏的效果,肯定是有帮助的。一、关于欣赏的主体与条件毫无疑义,广大少年儿童是儿童文学最热心、最诚挚的欣赏者,是儿童文学欣赏的主体。因为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精神粮食,它反映的是儿童自己的或者是他们能够理解的生活,表现他们的感情和愿望,最能引起他们感情共鸣,也最贴合他们欣赏的心理和欣赏的水平。无可否认,文学欣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活动,那么阅历浅、文化低、知识不丰富的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20.
幼儿文学、儿童文学、少年文学、同属“儿童文学”这个总的范畴。就其通过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质而论,它们与成人文学是一致的。但是,因为读者对象的不同,其间的差异又是极为显著的。本文试图从儿童审美兴趣的角度,侧重谈谈幼儿文学,儿童文学有别于成人文学的特殊性等问题。介乎前二者和后者之间的少年文学,限于篇幅,从略。 一、儿童一般兴趣及审美兴趣 心理学表明,“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和“充满情绪色彩的态度”,它能够引发和强化人对活动的渴望,在人的活动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儿童兴趣有着明显的特点。与成人兴趣相比来说,它常常表现为一种自发的、缺乏意志力量的倾向。它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具体性和不稳定性,且热烈、外露,与情感体验紧密相连。因为兴趣是儿童认识事物、从事活动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所以它对于儿童的重要性比起成人来就显得愈发突出。然而,儿童兴趣并非天生就是绝对不变的,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自身运动是其形成的内因,社会环境、教育影响更是不可忽视的外因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