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从我国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来,经济新闻图片在晚报上的位置越来越突出了。然而经济新闻的“硬”和晚报新闻的“软”是一对天生的矛盾。如何使经济新闻图片报道更具晚报味已成为晚报摄影记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一、透视经济活动背后的故事“新闻的面要广一些”,是我们晚报的老前辈赵超构先生一贯的办报思想。这一思想至今对于搞好晚报经济图片报道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广泛性和多样性是晚报新闻的固有特征,只有抓住了这一特征,使晚报的经济新闻既有天天不能离开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又有导弹、卫星、宇宙飞船等高科技;既有老百姓关心…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型和发展,经济因素几乎渗透到群众生活的各个角落,老百姓开始关注经济新闻,需要经济新闻,甚至离不开经济新闻了。在这个大背景下,晚报都市类报纸当仁不让地担负起报道经济新闻的  相似文献   

3.
丰富多彩与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晚报及其新闻摄影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在不断追赶生活的进程中,晚报新闻摄影显示出独有的魅力。 一、“软”与“快” 有人对晚报与日报的新闻构成及采写方式比较研究,认为:“晚报和日报不一样,一般地只作指导思想,指导生活而不指导工作。”体现在晚报图片编辑运作方式上,日报已经报道过的内容,晚报一般不作重复报道。这里“不一样”强调“侧重点”的不同与变化。这种不同、不重复与变化,标志着“求异”,另辟蹊径和变换角度。 从晚报“软”的品格特点出发,晚报新闻摄影注重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开掘捕捉感人而又有思想性的新闻事实,寻找一种贴近生活、重视人情味的表现方式,抓取精彩瞬间。比如报道“创世纪的三峡工程”,一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中,笔者认为党报民生新闻的出路在于实现五个转变,即从“人民”(老百姓、群众)到“公民”的转变;从“小民生”到“大民生”转变;从物质生活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并重的转变;从关注市民向关注全体公民转变;从浅层报道向深度报道转变。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新闻资源的共享度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媒体竞争已经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新闻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因此,《荆门晚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进行新闻策划,让“三贴近”报道在晚报新闻中唱了主角。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宁波电台的新闻改革注重从普通群众的立场出发,新闻报道由原来居高临下的“俯视”转向深入普通人生活的“平视”,关注普通人的生存状况及历史境遇,让老百姓成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在强化广播新闻的平民化诉求方面进行了探索。由于广播新闻将报道的视点放在了普通人身上,并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报道新闻,因而受到了听众的欢迎,增强了新闻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7.
晚报作为一个地区的一张单独的报纸,凡是当地发生的各种重大事件或重大战役性报道,晚报记者都会不甘日报记者之后加以报道,宣传部也都要召集晚报作统一部署,而新华社播发的重要新闻,晚报更是不能漏掉。如此一来,晚报上出现与日报相重的新闻就势所难免。 对“相重新闻”的处理方法,晚报界人士普遍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作为日报“补充”的晚报.对日报已经报道过的新闻事件不能重复报道: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士则坚持对日报登过的新闻一概  相似文献   

8.
生活新闻的空间是一个崭新而广阔的领域,新闻界对它的认识和开发才刚刚开始。许许多多过去我们认为“没多大意思”或“不值得报道”的发生在老百姓身上的小事,许许多多过去我们很少留心的普通群众的所思所想和酸甜苦辣,现在恰恰是社会新闻的重头戏,是值得我们发掘和开采的新闻  相似文献   

9.
平民化新闻与记者作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娥 《新闻前哨》2004,(1):36-37
平民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普通的人民”。新闻传播中的“平民化新闻”就是指普通人民的新闻。这种新闻报道的主体是普通老百姓,报道的内容是普通百姓的工作、生活、学习以及喜怒哀乐等等。 平民化新闻是近几年才出现的。1992年从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始,到现在遍布全国各个地方电视台形成的固定的“说新闻”阵地,可以看出平民化新闻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0.
写出更多好新闻,是每一名财经记者的梦想。从笔者多年的新闻实践看,相对而言,“小中见大”的作品获奖的可能性较高。学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好“大”“小”辩证法,既是财经记者的基本功,也是斩获好新闻奖项的法宝。  相似文献   

11.
晚报报小容量大,汇天下大事、融多种知识于方寸之间,这其中充当主角的当然是各式各样的新闻。可以说,晚报新闻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晚报竞争力的大小,晚报新闻“硬”“软”与否,决定了晚报可读性的强弱。这里,笔者试从晚报新闻采写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新闻实践》2014,(7):8-15
2014年6月16日,浙报集团新媒体矩阵的两大核心产品,“浙江新闻”移动客户端和浙江手机报(升级版)亮相。随着两大核心产品问世,浙报集团打造具有“党报特质、浙江特点、原创特色、开放特征”的“三圈环流”新媒体矩阵渐露雏形。“浙江新闻”客户端(下称“浙江新闻”)定位为浙江政经新闻第一平台,每日及时提供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活动报道,省内外重大时政、财经、文化、体育等资讯,在新媒体平台与各级党委、政府间建立快捷的信息沟通渠道,关注要闻热点,及时唱响唱好“浙江声音”,在移动端传递党的声音,抢占网上舆论制高点。  相似文献   

13.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是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它代表着老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而如今,在广播电视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为满足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对信息获得的渴望和诉求,呈现出了新闻节目大扩容、新闻题材大贴近和新闻状态不断创新的新状态、新格局和新走向。一、民生新闻要有本土特色民生新闻的思想性要从报道角度上体现出来。地方台在新闻节目题材的选择和报道上,应尽可能地突出本土化特色。目前的民生新闻节目竞争激烈,节目资源共享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缺失了独特角度的报道思想,  相似文献   

14.
所谓新闻平民化,就是要将新闻的报道角度放低,以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视角采访、制作新闻,让普通百姓能够参与和接受.通俗地说,新闻平民化就是一种视角的改变,改变那种直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大言论的做法,转而从我们身边发生的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新闻事实出发进行即时报道和评论.  相似文献   

15.
张志进 《新闻窗》2012,(4):109-109
一、在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的框架下实现价值提升《现代汉语词典》中,“平民”的解释是“泛指普通老百姓”,而新闻报道中的平民化视角,是指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将报道的出发点和着眼点都落实于普通百姓的身上。在新闻内容的报道上,新闻的选材应围绕老百姓所关心的话题,报道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上海新民晚报复刊一年多,发行数字从五十多万份增加到一百一十多万份,受到了较多读者的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报纸总是以报道新闻为主,因此,研究一下晚报的新闻,无疑是一个重要方面. 报界同志说晚报的新闻面较广;通讯员反映给晚报写稿颇难,它要更短更实;广大读者则认为晚报新闻又多又快又有趣.这些说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晚报新闻的特点;因为晚报不但要反映党和国家的重大政治经济新闻,更多的是要从社会生活和群众的角度去报道那些知识性、趣味性强的新闻.它着眼点往往不大,许多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读者可以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科技的高度发展,新闻资源的共享度也越来越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媒体竞争已经成为新闻策划水平的较量。新闻策划能力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媒体在市场上的地位。因此,《荆门晚报》自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围绕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进行新闻策划,让"三贴近"报道在晚报新闻中唱了主角。  相似文献   

18.
石昌晗 《传媒》2023,(22):52-53+55
<正>数据新闻就是依托数据开放,以数据抓取和数据分析为驱动,以规范化叙事逻辑、可视化叙事方式,为受众提供公共化新闻服务的全新报道方式。数据新闻不仅是大数据时代新闻报道的全新样态,而且是新媒介生态下新闻生产的全新范式。我国数据新闻发展可追溯到2010年财新网创办的“数字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这一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在规模和质量上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涌现了网易的“数读”、腾讯的“数据控”、央视的“据说”、新华网的《据说新闻》、第一财经的“DT财经”等知名的数据新闻产品,可以说我国在数据新闻创新发展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2012年,新华网率先成立数据新闻部,  相似文献   

19.
晚报报小容量大,汇天下大事、融多种知识于方寸之间,这其中充当主角的当然是各式各样的新闻。可以说,晚报新闻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晚报竞争力的大小,晚报新闻“硬”“软”与否,决定了晚报可读性的强弱。这里,笔者试从晚报新闻采写过程中的三个方面谈谈晚报新闻的质量问题。题材的选取:广泛性与单一性的统一晚报不同于日报,它面向城市、面向社会、面向社会各个阶层的形形色色的读者。它所刊载的新闻寓  相似文献   

20.
晚报能不能抓经济新闻? 1992年7月,原市委机关报《宜昌市报》改办为《三峡晚报》之初,对上面这样一个本不该置疑的命题却产生了认识上的分歧。有的同志认为:要提高晚报的可读性,让报纸完全“社会化”(意为社会新闻)。这种意见主要是针对以往经济新闻的宣传效果不佳,读者不满意而言的。我个人认为其合理和不合理的成份都有,但将经济报道的不耐看,缺乏吸引力,简单的归结于新闻对经济的涉足,就有失偏颇了。然而通过这分歧,却折射出我们经济报道上的一个盲点:即经济报道在宣传效果上的失败,究竟失败在哪里? 抓盲点:端正一个思路——把“能不能抓”换位为“怎么抓” 作为一张地处三峡热土上的党报,面对经济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抓经济报道,显然是被动、失策之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