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杨姗姗 《班主任》2012,(6):46-47
班主任在工作中都希望得到学生家长的配合,但却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把孩子交给老师了,希望老师严格要求”,之后就什么都不管了;有的家长因为不认同学校或老师的教育理念,对老师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不理不睬甚至唱反调;还有的家长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就是那样的个性,  相似文献   

2.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中的调查研究表明:有1/3的学生把学习看作沉重负担,并“希望尽快离开学校”,厌学情绪明显。然而和学生们厌学及惧怕学校的情绪相比,老师、家长们过于乐观地估计了孩子在学校的感受。他们认为,“上学对孩子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家长和老师对孩子心理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当通过童谣发现孩子和自己的预期有差距而且还对学校、老师表示不满时,就表现出忐忑不安。另外,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一尘不染,接受纯净式教育,对于孩子们面临的压力又缺乏足够了解,…  相似文献   

3.
有的家长说:“老师不喜欢我的孩子。” 有的老师说:“家长不管,不配合。” 其实,哪位老师不希望自己的学生获得好成绩。哪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 家长和老师的这种误解,往往源于没有很好地沟通。依据时空的变化,家长与老师在教育孩子上扮演着不同角色,他们需要在交流中相互理解和支持。 本栏目将陆续发表老师与家长的心语,在家长与老师间架起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4.
每位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总希望孩子十全十美,孩子身上很微小的“毛病”,在有些家长看来却很严重,总想让老师帮忙改正。所以,在和老师(尤其是新接手一个班的老师)沟通时,往往说的是孩子的不足之处,而这样的“不足”使老师先入为主,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是先想起和关注孩子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前一段,我校组织班主任老师学习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1999年第9期上的一篇题为《如果您的孩子也是“差生”──一封家长写给老师的信》的文章。文章虽短,但老师们感受却很深,受到了很大的震动,得到不少启发。他们纷纷以“教育需要情感交流”、“以母爱的心珍爱学生”、“像家长对待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给学生一张笑脸”、“人格魅力”、“要善待每一位学生”为题写出了各自的感想和体会。一位教师这样写道:“如果自己的孩子也是‘差生’,自己不是也希望老师将爱心播洒给孩子,用耐心来教导孩子,使之成为一名能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十、莫给孩子“吃偏饭”希望老师或有关方面多给自己的孩子一些关照,即多吃一点“偏饭”,这是许多家长的潜在心理,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为父母特别是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孩子总有太多太多的担心,怕他竞争不过别人受委屈,怕他弱小受到别人欺负,怕他生活能力低麻烦多等等。于是,有些家长千方百计讨好老师,有的甚至竭尽全力为学校做贡献,只求让自己的孩子“吃偏饭”。家长与教师的紧密配合是改进教育的必要条件。但是,给孩子“吃偏饭”却有百害而无一利。在  相似文献   

7.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使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人们常说“家庭是儿童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父母对孩子们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怎样才能科学的教育孩子,家长又怎样能够胜任第一任老师的重任呢?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验,和各位家长进行商榷。  相似文献   

8.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试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家长无奈的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时左右上床入睡,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夜半十二时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无足够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多了,家长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家长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接中…  相似文献   

9.
家长如何参与到对孩子的教育中?现已成为学校、家长十分关注的课题。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年后在社会上有所建树,但对孩子如阿施教却无所适从,学校也寄希望于对学生的教育参与到家庭中去,能够对家长提供系统的指导来帮助孩子。美国阿帕  相似文献   

10.
博客锐评     
《上海教育》2009,(13):3-3
在过去的几周时间里,高考无疑成了社会、学校、老师、学生最关注的事件,我们这些家长也不能幸免。孩子一回家就带着不无凝重的表情对我说:“老师说明年就轮到我们了。”于是,饭桌上一片安静。作为家长,我希望孩子带着更加轻松的心情去迎接未来的挑战,但现实社会的压力又令我无法给自己满意的答案。看《上海教育》6B的社评,看到不同“高考综合征”的表现,我也希望自己在明年不会是其中的一分子,但这又不仅仅是我们家长能够控制的。  相似文献   

1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这话每位教师都清楚;“教师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这话每位家长都能理解。这两句话折射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重要。而在现实中,家长与教师之间却往往存在隔膜,甚至出现两者都认为自己在承受着不被对方尊重乃至受伤害的情况。为了孩子,也为了自己,请老师与家长都多一分平和,怀一份感恩吧!  相似文献   

12.
参加考试本是学生的事,然而我们却常常感受到:孩子考试,家长比孩子着急。一些家长在孩子“漫长”的复习应考过程中,心理焦虑表现相当严重。我们一面听着学生说:“我在家里几乎成了稀有动物,多喘口气家长都要问个为什么。”一面又听到家长无奈地求助:看到孩子晚上十点左右就上床睡觉,就为孩子“不努力读书”而担忧;看到半夜十二点孩子还在用功时,又担心第二天孩子没有足够的精力去学习;学校老师讲课讲多了,就担心孩子没有剩余时间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但如果老师早放学,让学生回家自习时,又责怪老师对学生不负责任……家长的这种失衡心理给正迎…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篇让人心灵震撼的文章,一个典型的留学生成长案例。它讲述的是中国老师和美国老师在不同时间段对同一个孩子截然不同的两种评价,在这些评价后面家长的心理状态及孩子的成长状态。我在这里推荐给大家。 作为一个母亲,我能感受学生和家长的感受,能理解学生和家长的心。虽然我的孩子在学校是老师一致公认的“好学生”,从未被老师骂过过火的话或有过对孩子伤害的评价。 作为一个编辑,我热切地希望“美国老师说,我以性命担保她行”能被更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看一看,读一读,希望它能感动更多的人和引起更多的人思索。 我要说:我们的孩子都是“好孩子”——但愿我们的老师将这一理念深藏于心中,并时时用不同的言语反馈给我们的孩子,多给他们予肯定、多呵护他们成长中的那颗自尊心;但愿我们的孩子坚信自己,不要被外来的言语摧毁自信,如果有条件,出国走一走,感受一下异国他乡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4.
家长会是沟通学校和家长的桥梁,是老师和家长联系的一条纽带,是老师和家长共同教育学生的有效途径。通过家长会,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使家长为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提供帮助。同时,老师也可从家长处了解学生在家庭的表现,与家长互通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最佳办法。那么,作为学校开好家长会,应做好哪些工作呢?学校领导应该向各位家长通报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应该向家长讲清学生目前存在的最主要问题,以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以便配合学校搞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学校也应该向家长通报在学校…  相似文献   

15.
有一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笨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和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表现不同。每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长大了有出息,每一位老师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聪明,永远有好成绩,因此,孩子的学习成了每一个家庭和学校关心的大事,而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即聪明的程度则成了家长和老师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传统教育观念及结构下,人们往往会认为,识字多和会数数的孩子是聪明的,在学校成绩好的孩子是聪明的,能考上重点中学和大学的孩子是聪明的,能出国留学的孩子就…  相似文献   

16.
钟柏贤 《教师》2008,(2):33-34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自身要更新教育观念。教育专家比较了中西方家长对孩子学习的态度,提到了这样一种现象:学生放学回家的时候,中国家长总要问:“今天你答对了老师几个问题?”而西方的家长则问:“今天你给老师提出了几个问题?”这虽然只是几字之差,却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学习的结果,而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国家长只重视孩子掌握了多少知识,西方家长则重视孩子是否进行了思考,有没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17.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家长对学校、老师敬而远之,他们在家庭中支持、配合学校,搞好家庭教育,却不太关心、过问学校教育,很少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异议,大多数家长对学校教育有较高的“满意度”,对学校教育赞同多,批评少。新生入学时,家长一句“老师,孩子就交给您了”的重托,既反映了家长对学校、老师的信任与尊重,同时也反映了家庭与学校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的一致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才竞争的加剧、家长素质的提高、家长对孩子期望值的增高、教育个性化需求的增长及“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  相似文献   

18.
在学校里,与家长接触最多的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家长交流是一门艺术,需要技巧。交流得好,会让家长心悦诚服,积极主动与老师配合教育孩子;交流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作为班主任,以下几种情况应尽量避免。1.告状。孩子出了问题就打电话给家长或叫家长到学校,这是家长很害怕也很反感的事情。孩子难免出错,有了问题,班主任应该积极主动想办法解决而不应该推给家长。教师与家长比起来,教师毕竟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毕竟是掌握了教育方式方法的,大事小事都叫家长,只能显示班主任的无能。“孩子哭了抱给娘”,这在学生管理上不可取,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对老师的敬重。2.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任何一位家长,无论他的孩子多么顽劣,都不希望别人当面数落,更何况有些班主任会在办公室里,当着许多老师的面对家长数落学生,这会让家长很没面子,结果只会让家长窝着火回家训斥甚至打骂孩子,无益于问题的解决。3.指责训斥家长。学生犯了错,有的班主任会对家长说“:你的孩子怎么回事啊?老出问题。“”你们怎么教育的?“”你们也管管孩子!”等等。遇上好脾气的家长,也许不会说什么,但有些家长会反驳你“:我们的孩子在家很好,在你那里怎么就不听话了?“”孩子交给你了,老师怎么教...  相似文献   

19.
黄解放 《湖北教育》2003,(23):24-26
四、谁是班上的第一名 我在报刊上读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名学生转到一所新学校上学,数学成绩很不好,第一次测验只得了20分。家长找到老师,希望让自己的孩子留级,老师建议家长不要对孩子失去信心。老师找这名学生谈了一次话。老师问学生:“你想不想学好数学?”“想。”“老师帮你学习好不好?”“好!”“那老师给你定一个目标,下次测验增加20  相似文献   

20.
赵晖 《宁夏教育》2005,(6):66-67
由于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希望值越来越高。学校把学生的学习好坏与自己的招生、声誉以及经济利益相联系;老师把学生的成绩当作自己聘评职务和职称的资本;家长则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希望,他们把自己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学习的好与坏直接影响他们的情绪。在各方面的压力下,很多学生身心受到伤害,轻者头痛失眠、食欲不振,重者出现暴力与自杀。针对这种现象,除了学校减压外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减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