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录像观察和文献资料对十运会蹦床网上决赛男子单人成套动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男运动员预跳能力、动作时间已有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有差异;位移方面存在不足;高度加分目前仍然不足。动作难度、成套动作完成质量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差距;我国男子运动员整体水平发展不均,竞技水平发挥不稳定。应进一步强化动作质量,增强动作稳定性,提高自选动作的难度储备。  相似文献   

2.
我国蹦床女子竞技水平现状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强  卓贤宁 《体育科学》2003,23(1):62-66
通过文献、比赛现场与录相观察、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在新规则下,我国蹦床女子单人网上竞技水平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蹦床女子单人竞技水平显著提高,与世界水平差距缩短;我国尖子运动员开始具备世界先进水平的实力;但我国优秀运动员在规定动作和整体竞技水平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发展的方向为“准、高、难、稳、美”;加强技术训练,提高动作质量为重点,适度发展难度为训练指导思想;尖子运动员要以质量与难度并重发展。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专家访谈、录像分析及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1年蹦床世界杯系列赛、世界蹦床锦标赛以及2012年奥运会测试赛中、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竞技水平及新规则执行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飞行时间分与总成绩成正相关,飞行时间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动作难度,但对动作完成质量有影响;受新规则的影响,目前世界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单个高难度动作的使用比较集中,但动作类型比较单一,成套动作难度比较分散,且差距比较大,成套动作完成质量相当,但稳定性普遍较差;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成套动作飞行时间、单个难度动作以及成功套动作完成质量依然保持世界先进水平,但成套动作难度不高、成套动作临场发挥不稳定是制约竞技水平提高的突出问题。为此,提出了加强心理及战术训练,提高成套动作难度储备,构建成套动作飞行时间、难度及技术的三维训练体系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外优秀女子蹦床选手动作难度及质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蹦床运动在我国是一项新兴的竞技体育项目,近年来在我国广大教练员、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蹦床运动技术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这一领域还缺少足够的经验,为此我们通过对中外优秀女子蹦床选手的动作难度及完成质量进行对比,以找出我国选手与外国优秀选手的差距,为我国女子选手更加科学和有针对性地训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十运会蹦床(网上)决赛的女子单人成套动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录像观察和文献资料对十运会蹦床网上决赛女子单人成套动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优秀女运动员预跳能力,动作时间已有很大提高,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较还有差异;位移方面存在不足;动作难度,成套动作完成质量方面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整体水平发展不均,竞技水平发挥不稳定。应进一步强化动作质量,增强动作稳定性,提高自选动作的难度储备。  相似文献   

6.
采用现场裁判评分、调研考察等方法对参加国际体联2003年世界杯蹦床比赛的44名中外优秀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与成绩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女子尖子选手的动作难度、成套动作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具有在2004年奥运会上夺取奖牌的竞技实力和冲击金牌的可能性,但我国女子一线选手的竞技水平发展得还不平衡,整体水平与世界强国仍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成套动作还没有达到在高难度、高质量、高稳定性上的和谐统一,进一步强化动作质量和稳定性,并积蓄一定的难度储备,是下一阶段备战2004和2008年奥运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采用现场观察统计、资料分析、调研考察等方法对参加2 0 0 4年第2 8届雅典奥运会蹦床比赛的全部16名中、外优秀女子运动员的竞技实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女子蹦床运动员的动作难度、成套动作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具有在2 0 0 8年第2 9届奥运会上冲击金牌的竞技实力,但我国女子优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临场发挥还不够稳定。进一步强化规定动作质量,突出动作的高规格和成套动作的稳定性;提高自选动作难度,并积蓄一定的难度储备,是下一阶段我国蹦床运动员备战2 0 0 8年第2 9届奥运会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采取文献资料法、实地观察法、录像观察法、统计法对中外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和世界优秀女子运动员之间的动作难度差距在于动作的转体和动作姿势上,我国优秀女子运动员的动作转体度数小,以直体、屈体姿势完成的动作少;在动作的翻转上,中外优秀女子运动员之间不存在明显差距.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三次文献、专家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05年国内外2次重大蹦床比赛女子前8名蹦床运动员的第一套动作难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数高水平女子蹦床运动员第一套计难度分动作的难度值接近平均值;在成套动作难度值方面中国运动员较外国运动员变化明显,并且难度值普遍大于外国运动员;至于难度战术,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等,对当前世界女子蹦床的实力格局、比赛中的难度及各种比赛的成绩特征进行分析,并针对我国运动员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为提高我国优秀蹦床运动员的竞技实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近6届蹦床世锦赛参赛国家数量呈“倒U型”发展,在运动员数量方面女运动员的参赛数量明显低于男运动员;在参赛项目上网上项目运动员的数量显著高于单跳和小蹦床项目,单跳和小蹦床项目之间的运动员数量差异不大;蹦床项目的竞争格局开始走向多极化,在全世界的竞争区域主要集中在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从奖牌的地域归属特征来看,我国在东京奥运会的竞争对手主要来源于欧洲和北美洲的选手;世锦赛中男子网上个人项目冠军成绩在60.795-62.280分之间,女子网上个人项目冠军成绩在55.990-57.180分之间;中国蹦床队在近6届蹦床世锦赛中一直处于奖牌榜首位,男、女运动员的综合获奖比率在逐渐接近,差距在逐渐缩小,男女网上项目实力向均衡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参加第27届世界蹦床锦标赛预赛前16名女子运动员的竞技实力进行分析发现:世界女子蹦床的竞争格局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我国女子蹦床的总体实力已上升至新的高度;"超期服役"、年龄偏大是目前世界女子高水平群体的基本现状,中国优秀女子选手平均年龄为24岁,下届伦敦奥运会仍处于训练和竞赛的"黄金期";目前优秀女子蹦床运动员成套动作的最佳难度在14.4~15之间,中国运动员的最佳难度在此范围内,但仍有提升的空间,在保证动作质量的基础上,提高自选动作难度,并积蓄一定的难度储备,是中国女子蹦床运动员备战伦敦奥运会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跨项"是我国蹦床项目发展过程中较为突出的一个现象,以此为基本点,以世界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高端访谈法等分析蹦床运动员选材的基本方法和特点。调研与分析表明:蹦床与体操、技巧、跳水有较大的技术相似性和相近的训练元素、竞技能力、技能标准、训练方法和个性心理特点;竞技能力都以技术为核心,以难美为灵魂,同为多元的动作结构,均以主客观为依据的评价方法。"跨项"流动加快了我国蹦床运动发展,优化了人才资源配置,减少了淘汰率,丰富和发展了蹦床训练理论。  相似文献   

14.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回顾中国蹦床运动在过去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的成就。通过分析3届全国运动会蹦床比赛奖牌分布情况,揭示我国蹦床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同时结合我国选手在三届奥运会中取得的成就和2009年蹦床男女世界排名的现状,得出我国现在处于国际先进水平。但是我国蹦床运动发展过程中存在运动员心理素质不稳定、技术稳定性和难度分相矛盾、后备人才不足等急需改进的地方。提出选准突破口,挖掘蹦床人才,力求在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上再40佳绩。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和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1996年以来五个版本的蹦床国际评分规则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找出蹦床项目的发展趋势,并探讨规则的演变对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规则的变化对于运动员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及心理能力等方面均有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模型,为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个性化诊断及针对性训练提供参考。方法:以上海市体操运动中心16名蹦床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对受试者进行3次跨度6个月以上的初选指标测试。基于因子分析建立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指标为自变量,运动员成绩为因变量,构建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并开发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系统。结果: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指标体系由身体形态、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和心理素质4个维度构成,包括腿长、腿长/身高比、纵跳高度、原地立臂角度、60 s悬垂举腿、立卧撑、网上腾空高度、空跳高度/原地纵跳高度比、着网瞬间立臂角度、30次空跳高度下降率、状态焦虑水平和特质焦虑水平共12个指标。所构建的Elman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12个输入节点、9个隐含层节点和1个输出层节点组成,模型预测精度在95.87%~99.37%,平均预测精度高达97.66%。结论:构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评价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在训练中,可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对竞技能力结构进行评价,动态获知竞技能力结构改变对总体运动成绩的影响作用。该研究对于蹦床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综合评价和针对性训练可提供科学性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17.
蹦床是我国竞技体育后发优势项目,男女均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但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还没有建立和形成较为完整的项目理论体系,与训练实践水平不相称。训练方法是蹦床训练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训练实践的关键要素。中国蹦床经过20余年的发展实践,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技术训练方法与实践体系。在实践总结、理论分析和访谈征询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地网与高网结合训练法、陆地基本姿态训练法、专项能力与技术训练结合法、多成套与专项能力训练法、多网变换训练法和男女组合训练法等6种蹦床训练方法。研究成果对于构建和完善我国蹦床项目训练理论体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为主,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目前我国蹦床运动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分析。文章针对蹦床项目的发展特点,提出在少儿蹦床运动员基础训练阶段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以便为蹦床运动员的成材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19.
我国蹦床网上单人项目现状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2000年悉尼奥运会蹦床比赛男、女单人决赛和2000年科健杯全国蹦床冠军赛男、女单人决赛。结果表明:我国男、女运动员的预跳能力、动作技术的稳定性和难度提高显著,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日益缩小。全国女子冠军黄珊仙的水平已达到世界前列.提出了我国蹦床男、女单人项目与世界水平的一些差距,及现阶段我国蹦床运动训练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的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宋广林  孙健 《体育学刊》2006,13(4):128-130
对中国与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竞技年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世界优秀田径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具有显著的差异性:世界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年龄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在增大,尤其女子运动员的竞技年龄增大更为明显;而与世界相比中国优秀运动员的竞技年龄要小4~5岁,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在田径运动训练和人才培养与管理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建议我国要加强科学训练,挖掘运动员的潜力,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