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中国的蒙学教育,经过数千年的创新与沿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流传下大量的蒙学论著。研究中国古代蒙学教育的发展过程、内容方法和蒙学教材(或读物),可以借古鉴今,使现代蒙学教育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2.
蒙学是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以儿童道德修养为核心的教育。王阳明十分重视蒙学,他把道德教育放在了蒙学教育的首位,提出了"顺应、诱导、启发、竞争"的蒙学教育思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在人格塑造中起着导向作用,对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王阳明蒙学教育思想对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顺应性情,激发学习兴趣;重在诱导启发,尊重学生主体性;开展竞争式教学,寓教于乐;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陈睿 《文教资料》2020,(1):161-163
蒙学教育是中国古代传统教育的起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阶段,兼有知识学习和道德教育的双重责任,对儿童成长与学习的意义重大。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历程中,蒙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系统梳理蒙学教育在古代朝代更迭中的发展变化,深入了解蒙学教育的历史演进,探索蒙学教育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4.
房秩五以"开通民智、救亡图存"为其蒙学教育的宗旨,认为蒙学是"学堂中第一要紧的",并且尖锐地批判了传统蒙学教育的诸多积弊。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蒙学教育的具体措施:"蒙学的管理要整齐";"课本的程度要相当";"教授的法子要活泼"以及"教师的性情要平和"等。其蒙学教育革新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大的实践意义,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端的原因之一就是忽视对传统蒙学理论和蒙学教材的批判继承,笔者从现代语文教育理论出发,对我国古代蒙学和蒙学教材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并具体分析了古代蒙学教材的一些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对于中国古代幼童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蒙学教材是古代实施蒙学教育的主要中介。通过对古代蒙学概念的研究及蒙学教材特点的分析,将会为当代幼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用的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7.
宋巧燕 《考试研究》2014,(2):88-94,37
清代蒙学教材的编撰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种类繁多,数量庞大。蒙学教材的编撰在蒙童接受规律和教学效果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连接点,在文学教育与科举之间表现出密切的关联,表现为:蒙学教材的形式美和格律美,契合清代科举文体的要求,在美好的音律和规整的文字形式教育中与清代的科举教育恰当地接轨;将有益科举的以往蒙学读物改编成韵语形式;有益科举的蒙学诗文韵对读物更易受到追捧;蒙学教材偶句韵语中体现出明显的科举思想。  相似文献   

8.
蒙学即我国传统的幼儿启蒙教育,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对蒙学的重视程度都非常高,且随着时代发展,各个朝代都留下了十分宝贵的蒙学教材。针对敦煌遗书中蒙学文献的研究,可使学者更加清晰的了解敦煌地区的地方民间教育,而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又可以丰富蒙学研究的资料,为今后蒙学的研究提供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蒙学是中国古代的启蒙之学,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分析了蒙学教材的特点,就现代教育和现代教材的‘改革提出了探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古代小学教育称之为蒙学。清代小学教育趋于规范,既注重教材的选用,也注重教育理念。清代蒙学教材有《三字经》《幼学琼林》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有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而清代蒙学教育注重知行合一和顺道性情。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德育课改在实际教学环节遇到了困境,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寻求一种合适的道德教育方式:游戏。游戏,是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方式,更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游戏精神与道德教育实质有着惊人的统一。作为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游戏能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有利于培养与完善儿童健康独立的人格、形成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然而,在儿童道德教育实践中,游戏却被冷落或被异化着,这严重削减了儿童道德教育的实效。因此,游戏必然也必须成为儿童道德教育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2.
生活德育论——幼儿道德教育的科学实践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德育”是“生活教育”之题中的应有之意,生活德育论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灵魂,生活内涵、实验思想及改造的心理学基础决定了生活德育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解读生活德育论,对正确把握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特征、幼儿道德发展的主要特性,深入理解幼儿道德教育的心理学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素质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子女素质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母亲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素质有显著影响。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子女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也越高。女性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子女素质的提高,还能促进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从小加强对儿童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 ,是符合教育规律和道德品质养成规律的 ,今天 ,用批判和审慎的目光 ,去解读外国教育理论家的幼儿德育思想 ,以期对我国幼儿德育的发展起到应有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幼儿园应把幼儿德育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整合多种教育资源,创设立体化的德育网络环境,促使家庭、社区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幼儿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良好发展.具体来说,幼儿园应重视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与丰富、互动的物质环境,并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德育环境的创设,注重将各领域活动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让品德教育贯穿于幼儿园教育教学过程,同时加强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利用幼儿一日生活与游戏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关注本土文化的熏陶,善于通过特殊节日与重大活动渗透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16.
“关心他人”看起来是较为陈旧的德育内容,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会关心”具有更为深刻的涵义。关心是一种美德,同时更意味着一种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通过关心关系的建立,培养儿童各方面的品质,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关心他人”看起来是较为陈旧的德育内容,然而我们今天所说的“学会关心”具有更为深刻的涵义。关心是一种美德,同时更意味着一种关系。在儿童的道德教育中,通过关心关系的建立,培养儿童各方面的品质,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是当前德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尹秀芳 《成才之路》2021,(13):143-144
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所习得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将决定儿童的道德品质与智力发展。文章简述学前教育中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意义,并针对幼儿去中心化、情绪支配行为、情绪感知能力强、好奇心强等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出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建议。要培养幼儿的道德观念与文明素养,发挥家长的教育与监督作用,培养幼儿的逆商。  相似文献   

19.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提出了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有一种明显的“道德实在论”特征,造成儿童“道德实在论”的主要原因是成人的约束;“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一个从服从到平等、从平等到公道的发展过程,造成儿童公正观念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协作等。这些蕴涵于道德发展理论中的道德教育思想可以为改革我国传统的德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并从变革德育观与创新道德教育方法做出具体阐释。  相似文献   

20.
柯尔伯格与哈贝马斯的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当前儿童道德教育的理念、形式和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前儿童道德教育要关注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和主体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儿童道德两难故事讨论和话语实践的形式,通过设置教学情境和角色扮演的方法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