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在将来留给我一笔可观的财产;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用自己的权势为我铺平今后的道路;感谢我的父亲,不在乎他是否能使我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我的父亲不是百万富翁,不是政府要员,不是艺坛名流……他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我要感谢他,因为他教会了我如何书写“人”。“做人要永往直前,永远不倒下。”父亲说。父亲在家中是老大,过早地负担起了家中的重任,他惟一的希望就是能考上好学校,早点减轻家中的负担。文革时,爷爷的“右派”帽子使得父亲不得不去“上山下乡”,那时的他只能望着高中…  相似文献   

2.
我的父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一张我和姐姐初为人师时与父亲的合影。父亲是农村中学一名普通教师。这些年来,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名誉和地位,放弃了一次次升迁的机会,独独钟情于这三尺讲坛。父亲是我的老师,我爱看他漂亮的钢笔字,爱读他给我和同学们作业下的评语,爱欣赏他写成的一篇篇教学札记、一篇篇人生小语、一篇篇痛击社会时弊的随笔。我读懂了他的正直与严谨、坦诚与宽容,我明白了父亲为什么给我选择了这三尺讲台。我更敬佩父亲的口才,他上课语言幽默、诙谐,旁征博引,循循善诱,话语总是如一汪清泉,清澈、新鲜、质朴。遇到不平事父亲又是如此的嫉恶…  相似文献   

3.
父辈     
父亲这一代人大概是新中国最苦的一代了:长身体时遇到自然灾害;求学时上山下乡;子女深造时,又正好赶上大学自费……可每当我看见父亲,他的眼睛依然闪亮,他的腰杆依然挺直,他的话语依然是那么的幽默,显得沉稳、踏实、自信。是的,我崇拜我的父亲。当我躲在雨被下,耳贴着父亲的胸口,听“哗哗”的风雨声和父亲“砰砰”的心跳时,我崇拜他;当我看见生活条件有一定改善时,父亲却依然教导我们要勤俭节约时,我崇拜他;当我已步入青春的门槛,看见年过四十的父亲,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技术书籍时,我崇拜他。父辈实在是不容易的。他们能…  相似文献   

4.
10岁之前,我发现自己长得很美,父亲也这么说,他说我是他的天使,聪明又漂亮,那时我好幸福啊,我漂亮,我美丽,我是父亲的天使。  相似文献   

5.
记忆里,父亲从未抱过我,亲过我。同样地,也从没听他说过他爱我之类的话。不会表达感情,似乎是父亲最大的缺陷。还在七八岁的时候,我就彻底认识到父亲是一个不可能被改变的人,不再妄想在他脸上看到任何明显的表情变化。  相似文献   

6.
父亲最近总是萎靡不振,大白天躺在床上鼾声如雷,新买的房子如音箱一般把他的声音“扩”得气壮山河,很是影响我的睡眠——我是一名昼伏夜“出”的自由撰稿人,并且患有神经衰弱的职业病。我提出要带父亲去医院看看,他这个年龄嗜睡,没准就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父亲不肯,说他没病。再三动员失败后,我有点恼火地说,那你能不能不打鼾,我多少天没睡过安生觉了!一言既出,顿觉野蛮和“忤逆”,我怎么能用这种口气和父亲说话?父亲的脸在那一刻像遭了寒霜的柿子,红得即将崩溃,但他终于什么也没说。  相似文献   

7.
情系父母     
不知该不该,已经写下了题目,但我还是决定写下去,因为背后那双期盼的眼睛……他总是这样,虽然他从来不说,虽然他整天说笑,但只要我看到他,就看到了那双期盼的眼睛。他是我的父亲,不知怎么,我对我父亲有种异样的感觉:老师让我们写作文,不论写人还是写事,我第一个想到的总是我父亲。从小到大,从我第一次写作文到现在,我不知写了多少关于我父亲的事,每次写的时候,心里总是在流泪,也许正是因为那双期盼的眼睛。父亲小时候家里很穷,深知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于是发愤学习,在考试中总是第一,只有一次,父亲考了第二,回家后哭…  相似文献   

8.
父亲     
父亲年青时对酒酷爱,我出生的时候,父亲是满身酒气闯进来的。他紧紧地抱着我,亲我,用他坚硬的胡子扎我。酒气很浓,也很醇,在襁褓中的我最先熟悉的不是母亲奶水的味道,而是父亲的酒味。  相似文献   

9.
父亲·烟     
父亲与烟算是结下半生缘了。父亲说,他是家里的老幺。在他还是16岁时,他的3个哥哥都已成婚,老闹分家。他只好背井离乡,到外谋生。从那时起,烟便成了他消万愁的法宝。我不信那个邪,但隐约记得,当我还是个顽童时,父亲总是以忽隐忽现的烟火回答母亲喋喋不休的唠叨和近乎强辞夺理的挑衅。踏进小学的校门后,当我第一次从老师的口中得知“吸烟有害健康”时,我奔回家,拉着父亲的衣角,诚恳地对父亲说:“阿爸,不要吸烟了,那会害了你的。”父亲一愣,俯身摸了摸我的头,说了一句令我终生难忘的话:“等你们兄妹3人能赚钱养我时,阿…  相似文献   

10.
父亲     
我伏在桌子上写《父亲》。父亲就坐在我的对面,双腿搁在一把椅子上。他抽着烟,烟火忽明忽暗,烟雾弥漫在我和他之间,我无法看清父亲的神态。父亲发现我在看他,丢了烟蒂,问:“你老看着我干啥?”“没什么,因为我在写东西。”“写东西?写东西你看我干什么?”他脸上的疑惑更重了,“与我有关?”“的确有关。”父亲脸上掠过一丝惊异的神色,我顿了顿说:“我在写你。”“嘿嘿,写我?写一个老农!”他把“老农”这两个字说得特别重。我记起来了,原来那“老农”是我小时候叫过的!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问:“爸,你还记得那事?”大约是…  相似文献   

11.
那年我考取杭州一所大学.父亲带我去学校报到,办完手续天就黑了。父亲想坐夜间的火车同家.我没让父亲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父亲为了我渎书.没日没夜地忙碌着,现在出来了,他怎么也应该玩两天。父亲也是喜欢杭州这座城市的,我接到通知书后,父亲总跟我说杭州是座好城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诗,父亲不知跟我念了多少遍了。经不住我左劝有劝.父亲依了我,但他只同意在杭州玩一天。  相似文献   

12.
女儿眼中的父亲从小到大曾有很多人问过我:你能达到现在这个水平,你做教师的父亲一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我常常这样回答:父亲从来不管我。父亲酷爱书法,他的字让人称赞不已。为此,我也对书法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但当我要求父亲教我的时候,他总是说:自己练!对于我,他很吝惜  相似文献   

13.
我真后悔     
我的父亲是典型的陈世美。本来我是可以跟随母亲的,然而,我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父亲。不是为了享受他那比较富裕的生活,只是想……让他不得好过。  相似文献   

14.
张荣生 《贵州教育》2009,(19):46-46,47
父亲昨日打电话给我,告诉我镇上房屋后面的空地已经开始修建了,让我有空的时候回老家看看,这已经是父亲第四次建房了,按他的说法。他完成了10年来的愿望,这应该是父亲最后一次建房了。父亲出生于1950年,与祖国几乎同岁。我出生于1976年,和祖国的改革开放差不多同龄。自记事起,我家就有足以让我们自豪的村里唯一的一座平房(那时村里一般都建瓦房),这是父亲第一次建房,  相似文献   

15.
走近父亲     
走近父亲陈人静直到工作多年以后,我仍怨父亲,在我成长的关键时刻,他那不切实际的做法,改变了我的人生座标。父亲是个医生,深知知识的重要,在那个“不学无术”的年代,从小我就看着才上一年级的大哥被他每天清晨赶起来朗读“老三篇”,父亲从小希望上大学,种种原因...  相似文献   

16.
父亲是本书     
父亲的身子被山的重量压成了弧形,一如他肩上的扁担。那日渐蹒跚的步履在山上重奏着生命的歌,如同钢琴家在钢琴上弹奏,只不过父亲是在生命的弦上弹着属于他的旋律。每日清晨,他就这样拿着扁担丢下一句“我走啦”,走向那条弯曲的山路,走进那充满火药味的山谷,开始他采石的工作。每日傍晚,父亲在那条山路上洒下一路的辛劳披着暮霭回到家招呼一声“我回来啦!”就一声不响地喂猪、赶牛、烧火……有时候,我偷捕到父亲那不易察觉的微笑;有时候,我偶然听到父亲哼着那支只有他自己才懂的曲调;有时候,我也能听到父亲暗自的沉重叹息。我…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单位,本人所收的来信大概是最多的。一些理工科大学生和一般知识分子的信姑且不说,这里列举几例文化层次较高者来信中的出人意外之处。   我的一位同乡兼校友,一次找我商量他的工作单位问题,并拿出他写给父亲的信让我看。令人惊奇的是,他落款时在自己的名字后写着一个“示”字 !我告诉他:“示”是长辈对晚辈写信所用之辞,你给父亲写信,末了不写“稽首”之类词语也罢,怎么竟写了个“示”字 !他甚感不好意思,坦白地告诉我,是学他父亲来信这样写的。当我知道他的父亲是位农民时,便不客气地批评他:一个大学中文系毕业生,…  相似文献   

18.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羹,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踬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  相似文献   

19.
父女情深     
我很庆幸自己有一位好父亲,而他的好绝对不止物质上能给予我的,更重要的是他给了我太多太多的爱,尤其是去年我来到这所学校,才发觉,我欠父亲的太多了。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是个哑巴,身材是二等残废——1.62米,皮肤黝黑。就这个模样,他还是个抢手货,很多媒婆上门来为他提亲,他还挑肥拣瘦的,后来,他看中了我的母亲。我母亲毫不迟疑的答应这门亲事,并不是她看中了我的父亲,她是看中了他的家庭。我爷爷是小学教师,每月有一百多块工资,奶奶、父亲都是好劳力,家里没有吃闲饭的,日子在方圆几里内是比较好过的。而母亲的家里很贫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