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较大。然而,长期以来,散文教学流于形式,"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等诸如此类的概念术语屡屡见诸散文教学的课堂。散文教学长期处于钟摆状态,一直没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散文到底教什么?这成了一线教师心头挥之不去的难题。李海林教授指出,散文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基本属性是审美。但是散文进入了教材,"即使是文学作品的审美教学,其重点也不在其文学审美属性,而在其语文审美属性"。结合自己的散文教学实践,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散文《合欢树》教学内容的确定。  相似文献   

2.
《商洛学院学报》2015,(3):34-40
白忠德的散文创作,从自己的故乡开始,至今都紧紧围绕地理、情感、文学三重意义上的故乡和家园,《摘朵迎春花送你》《回望农民》《佛坪等你来》等散文集无不如此。他最新的两部散文集《斯世佛坪》和《我的秦岭邻居》,前者从情感上仍是"走不出这片土地"的延续,后者则在延续的同时进入"生态散文"这一新的领域。不过,其中也潜藏着需要注意的危险。无论如何,散文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不能以某种类型来自我限制,而应当立足于文学,关注属于文学性本身的那些要素,尤其是微妙的细节,这是包括白忠德在内的所有写作者都应首先了然的。  相似文献   

3.
一、古诗和现代散文的形象相似(一)古诗和散文人物形象的内在依据是作者的主观之"意"。文学作品习惯借形象表达思想感情。作为叙事文学的小说的三要素之中的人物和环境都与形象有关。古诗和散文中也有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但是与小说形象存在着明显的审美差异。其差异的根本来自于叙事文学和审美文学的差异。小说人物形象的内在依据是人物性格"这个内在依据,对于小说人物来说,就是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4.
散文,不管是写景散文、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形象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在教学中运用散文的形象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趣味,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感受能力.这不失为散文教学的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实现散文美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散文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导文学样式,但是散文教学也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散文中的写人叙事类散文(钱理群教授称之为"描写类散文")教学更是存在小说化教学的倾向。教学中教师常把教学内容聚焦在人物、事件的探究上,希望以此把  相似文献   

6.
散文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文学里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散文的翻译研究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自然应该受到重视。近百年来,我国翻译界很重视小说和诗歌的翻译研究,研究散文翻译的成果相对较少。在现有散文翻译研究成果中,对散文蕴含的美学元素的挖掘还不够。传达散文的"美"是散文翻译中非常重要,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本文以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选取郁达夫《故都的秋》为文本,从语音美、词语美、句法美、意象美和情感美五个层面,诠释散文翻译中美的再现。本文旨在为散文英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了解散文同学们觉得散文阅读难,根本原因是不清楚散文的"真面目"。散文是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一种自由、灵活地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它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散文阅读属于记叙文的范围,是中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本专题主要就是帮助考生把握散文的特点,了解散文的分类,掌握散文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阅读散文的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8.
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题材。散文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说其要表述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散文的这一主要特点进行教学,帮助学生体会散文的真挚情感,揣摩散文优美、清新、流畅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文学是人学",语文教学应该关注人的情感,散文教学尤其应该如此。散文是一种重在抒情的文体,无论是写事还是写人,都离不开"情"字。散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品味体悟文章的情感。如何品味?一、品味语言散文也可以说是语言的艺术,虽然没有诗歌语言那样精粹。散文由于风格的不同,语言风格也是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纯净。  相似文献   

10.
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散文的阅读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那么,如何提高散文的阅读能力呢?一.抓住"文眼",揭示文章主旨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重要特点是"形散神聚"。散文的"眼"就是作者着力表现的中心点,文章结构的枢纽点,也就是所谓"神聚"之处。抓住了散文的"文眼",犹如拿到了进入散文这座艺术宫殿的钥匙。散文的思想、感情、结构等也就不难理解和掌握了。那么,怎么识别文眼呢?作者为了表达主旨,往往由一字或一句来突出主旨,布局谋  相似文献   

11.
散文新论     
在我国文学的长河中,散文和诗歌一样,向来被奉为文学的正宗。我们的祖先,几乎是从能够使用文字的那一天就开始了散文创作。现在公认的最早的散文集便是《尚书》,以后的发展更是代代不衰,鍾事增华,蔚为大观。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散文也是发展变化的。现在的散文的概念与以往有很大不同。我们要谈论散文、运用散文这一概念,首先应该明确散文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处延。  相似文献   

12.
谈谈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运用散文的语言句式而表现诗的情感意境的文学形式。虽然它直至目前还不能与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形式并驾齐驱,但是探究其渊源,散文  相似文献   

13.
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各具特点,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虽然年代尚远,但是对后世散文的影响却是巨大的,堪得上是文学这片沃土开出的一朵奇葩。所以高中教师应该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教学作为重点,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领略古代散文的风  相似文献   

14.
<正>一向以来,散文的"写作部队"和"写作战果"是无比庞大和无比丰硕的。在此背景下,关于好散文标准的谈论只会被争论打断,因为每个作者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套水泼不进、针扎不入的标准,谁也别想说服谁,谁也不爱听谁滔滔不绝。这不足为奇,也很好,所有有魅力和有价值的文学话题都是达不成共识的。正因为好散文的标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让散文这一文体充满活力与魅力。我的好散文标准是:好玩有味、世俗圆滑。我读到的朱零的散文《我的秘书生涯》就符合我的好散文标准,而且是这一标准的典型范例。好玩有味,不用多说,指的是语言和表达。散文的语言和表  相似文献   

15.
曹保顺 《现代语文》2004,(11):28-29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是文学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是“情文”、“美文”。据统计,近两年高考考生中采用散文文体者高达20%。如何写好散文呢?通常我们说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这是就散文的总体而言,只凭这一句话并不能学好散文的写作,学好散文的写作要具体地学习散文的笔法和语言,散文的结构就是散文笔法的一个主要方面。散文的结构虽然没有什么模式,但如果归类排队,也可大体理出个头绪。这里就几种结构形式分别加以简述:(1)照镜式。就是用古今的事例(包括传说、故事、名言等),对照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旨。如2…  相似文献   

16.
千百年来,散文的发展,至今已是蔚为壮观了。尤其是我国,如果我们要真正寻找一下谁是第一个站在文学的第一位置上,翻开浩繁的历史典籍,不能不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肃然起敬。但是,我们遗憾的是,究竟什么是散文?其定义如何来下?如果仅仅把散文的流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文学很容易淹没其中,就连存在本身,也如同爱情一样,最终都变成了一种肤浅的消费品。这一动向首先表现在散文领域中,抒情的东西愈来愈少,艺术散文失去了应有的市场,尤其是90年代后,散文愈来愈强调思考的声音,各种散文新名词大量涌现。因此时散文的定位,也成为目前学术界关注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8.
<正>一、案例背景散文是介于文章和文学之间的文类,它叙写"这一位"作者的所见、所闻,表达"这一位"作者在独特境遇中的所思、所感。王荣生教授指出:"阅读散文,自始至终都在散文的里面,我们阅读散文,是感受作者所见所闻,是体认作者所感所思。散文流露作者的心扉,读者以自己的心扉打量散文,阅读散文是心与心的碰撞、交感。"1散文是我国中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散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该如何立足文本特质与学生学情?这  相似文献   

19.
在1127—1279年这一北宋散文经典化的重要时期里,"三苏"阐述经史思想、政治观念的策论类文章得到了文学选本的突出重视,"三苏"在散文经典体系中的并称也包含了"苏学"的因素。苏洵、苏辙散文的经典价值更明显地依托其学术性内容。作为"苏学"的起源,苏洵散文被这一时期的知识精英建构为包含内容思想、写作技法、风格个性等多重维度的文学经典。苏辙散文主要凭借其史论类文章的思想观点受到广泛关注,其论点中与儒家正统观念相契合的成分得到了理学家的高度认可。  相似文献   

20.
辛旺 《教学随笔》2014,(8):20054-20055
散文是"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在结构上没有严格的要求,因而呈现出"语言优美凝练""写法丰富多变""情感细腻自然"等特点,为此,散文教学也成为了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而采用"评点式教学法"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难点,通过对散文语言、写法和情感的评点,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让散文教学充满灵动气息,从而促进学生散文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