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和其他程度词表达确定的程度义相比,“很”的意义很特殊:一是自身的高程度义;二是“很”程度义的弱化。而“不很”除具有低程度义以外,还有其特定的语用意义。它扩展了低级次程度词的话语功能,满足了语言使用者更加细致的表义需要。这种表义上的差异是“不很”独立于“有点儿”而存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青”与“白”是很重要的颜色词。为“五色”(青黄赤白黑)之一,它们在汉语中很活跃,显示出了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3.
“停止”与“停滞”义很相近,但有区别。有“停止不前”一词,也有“停滞不前”一词,没有弄清它们的词义很容易用错。“停止”:表示不再前进,不再继续的意思。也就是指行为、动作的终止。例如:“这家饭店生意清淡,顾客门可罗雀,决定停止营  相似文献   

4.
《同学少年》2010,(5):52-52
成语“蛛丝马迹”通常用来比喻事情留下来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蛛丝”确实很细微不易被发现,但马是体型很大的动物,它经过后留下的痕迹应该是很明显的,那么“马迹”又怎么能和“蛛丝”并列起来呢?  相似文献   

5.
“很A很B”是以“很黄很暴力”为原型形成的流行格式。“A”和“B”在音节和词性选择比较自由,“很A很B”可以进行组合式、并列式和拆分式扩展;“很A很B”具有多项意义强化功能,成为一个表达整体概念格式;“很A很B”主要运用于广告、社会评价和标题。  相似文献   

6.
“如”在古汉语中,使用率高,义项也颇多。它除了具有“顺从”、“好象”、“假如”、“应当”等义项之外,还每每具有“恐怕”的意思。“如”字的这个意义迄今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很容易和“好象”的意思相混淆,故而很有必要来作一番考证和辨析。  相似文献   

7.
“很+N”组合中“很”的作用及其对“N”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N”组合中“很”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程度量,同时对“N”的性质义强制凸显,促使“N”语义转化、功能游移,最终引申出形容词义项,成为名形兼类词。  相似文献   

8.
12月16日 晴 不知从何时起,网络上流行一句“哥抽的不是烟,足寂寞!”,此话红极一时,不少网友以“寂寞哥”自比。论坛上,一条“哥很寂寞,因为没人懂我!”的帖子引来众多追随者;因为感觉英雄无用武之地而郁郁寡欢:“我很出色,但是我也很寂寞”;因为工作成绩不突出,  相似文献   

9.
“古怪”     
语文课上,学生正在自由朗读老舍先生笔下的《猫》:“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老师,古怪是什么意思?”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认为这里是说猫的性格很特别,使人觉得很奇怪。”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老师,我认为您有时候也有点古怪。”另一个孩子突然  相似文献   

10.
过去的2008年是不平凡的一年,随着诸多社会事件的发生,许多新词、新义悄然而至。这里有我们熟悉的“雷”、“囧”、“俯卧撑”、“打酱油的”、“很黄很暴力”等等,但直到现在疯狂的仍是“山寨”。  相似文献   

11.
“很”先生是个热心人,东奔西跑帮忙写作文。你遇到形容、描写有困难,他便急匆匆赶上门,还常拉来“得”字先生做陪衬。老师布置写《春游》,王小明懒得动脑筋,拉来“很”字先生凑几下,拼出作文图现成:“早晨天气好得很,学校组织去春游,大家心里很高兴。汽车开得很快,同学们都很兴奋。公园地方大得很,游客多得很,花草很茂盛,鸟儿叫得很好听……”就这样,王小明把这篇文章交给了老师。老师用红笔把“很”字圈出来,要小明好好动脑筋。“很”字先生挺纳闷:我忙得眼花又头昏,没受表扬,反倒挨批评!“得”字先生真热心,有条不紊说分明:“文章由字、…  相似文献   

12.
“很+adj”组合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结构,其作用主要是做谓语。其中,“很”通常被看作是典型的程度副词,但“很”在做谓语的“很+adj”结构中并不一定起加强程度的作用。本文试图从形容词的特点和副词“很”的虚化等方面探讨其原因,并总结“很”在做谓语的“很+形”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我的同桌许家梅,在我们班是个很普通的女孩,可是那天早上,她做了一件很不平常的事:穿了一条怪怪的米黄色裤子。这裤子一只裤脚长,一只裤脚短。如果说左边算“七分裤”,那么右边就得算“九分裤”了。  相似文献   

14.
“比”     
“比”的写法很形象。瞧,多像两个并列的、挨得很近的人呀。“比”的意思很有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中的“比”是指挨得很近。“鳞次栉(zhì)比”中的“比”是排列的意思,指一个挨一个地排列着。当然,小朋友现在学的、也是我们生活中用得最多的一个意思是:两个东西在一起,相互比较、较量。如“比较、比赛、比美、评比”等等。“比”的故事可多啦。读了这些故事,你们一定会受到许多启发。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了《蘑菇该奖给谁》就会明白:小白兔跟骏马比跑步,虽然落在骏马后面,但是他敢和高手比,所以兔妈妈把大蘑菇奖给了小白兔。跟比自…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形容词做谓语依赖系词性句法标记,最常见的是标记词“很”与形容词一起连用构成“很+形容词”结构充当谓语.该结构中的形容词为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当“很+性质形容词”做谓语时,“很”是语法标记词,不可省略,其功能是使其后的性质形容词具有程度性和描述性;“很+状态形容词”做谓语时,“很”不是语法标记,而只是强调性质形容词的程度,因此可以省略.在这种情况下,重读“很”也可以表达强调的意味.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have,eat,drink,take都有“吃”、“喝”的意思;put on,wear,dress都有穿戴的意思。但要“吃”好、“喝”好却很有讲究;而怎么“穿”,怎么“戴”却不同。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二年级的儿童节,爸爸妈妈送给我一对小仓鼠作为礼物:一只公的,一只母的,我为它们取名为“火腿先生”和“搅和太太”。“火腿先生”胖胖的,爱吃又爱睡;“搅和太太”则是一个很活泼、很爱跑步的“体育健将”。它们的毛是雪白的,当它们睡觉时,仿佛两个小雪球!  相似文献   

18.
《母婴世界》2014,(6):124-127
从小,妈妈爸爸教我们“要坚强,勇敢,遇事别怕……”但,其实“害怕”是我们的本能!甚至,我们还会“很害怕,很害怕……”那是要“害怕”还是要“坚强”呢?  相似文献   

19.
宛”和“南阳”在东汉末年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历史地域概念。“宛”,是县名,即南阳郡治宛县,“南阳”,是郡名,即指南阳郡。陈寿在《三国志》各纪传记载中对“宛”和“南阳”这两个概念是分得很清楚的。同样在裴松之所注引的书中,对“南阳”和“宛”的区别也是很鲜明的。后世治史者继承了这一传统观点,在所有史籍记载中都持统一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史记·项羽本纪》“很如羊”之“很”应释为“凶狠”,“羊”乃“芈”之误,指螳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