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什么样的新闻评论才算是好评论?中国古代文论家把一切说理文字的高下归之于有无识见,有识见则自成高格,无识见则没有高格。其实,这一标准是可以推及到新闻评论的。署名评论要写得棒,必须道出个人的识见;官方评论要写得好,必须道出官方的识见。获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言论一等奖的《“台独”即意味战争》,如果说有可取之处的话,就是它道出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对“台独”的识见———“台独”即意味战争。文章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较大反响。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国内各大报纸全文转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  相似文献   

2.
用来表明媒体观点的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说话”的?央视的《焦点访谈》和《央视论坛》节目就是各有特点的两个典型代表,前者以深度报道方式剖析事实、展示媒体立场,侧重“用事实说话”;后者借演播室讨论“透过现象说本质”,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钟情于评论,重在“用观点说话”。此“说”不同于彼“说”,二者在说话内容、说话主体和说话方式上虽有显著差异,但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3.
邵薇 《军事记者》2004,(11):19-19
去年非典肆虐期间,报章评论多集中于呼吁透明的公告制度、抨击不良的卫生习惯、讴歌英勇的医护工作等,而刊于《解放军报》5月22日副刊《长征论坛》栏目的《“神医”哪儿去了?》,无疑不属于这类“典型”的评论。它的“非典型”思路虽然冷僻,却曲径通幽,揭示了同样“典型”的道理;伪科学终会在科学面前现出原形,人类要战胜病魔、挫折,所依靠的只能是科学、制度和自身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浙江人民广播电台“2001年品牌节目”评选于近日结束,所属六个频道共评选出15档“品牌节目”。它们分别是:新闻综合台的《浙广早新闻》、《精神家园》、《法律直播室》;经济台的《浙江第一线》、《无线监督哨》,《股市黄金档》;文艺台的《伊甸园》、《六百秒述评》;交通之声的《有理走天下》、《阿宝路路通》;音乐调频的《AMY.COM》、《鲁瑾脱口秀》;健康之声的《天天美食坊》、《康大夫热线》、《健康援助》。节目类型涵盖新闻、专题、评论、谈话、音乐,服务等。  相似文献   

5.
2004年.是新闻评论发展强劲的一年。全国不少晚报、都市类报纸,相继增设了评论版。在重庆,有影响力的报纸也都开设了评论版。《重庆时报》一创刊,便设了评论版,在此前后,《重庆晨报》有《每日时评》,《重庆商报》辟了《评论》,《重庆晚报》开设《新闻评说》(后改为《都市评说》)。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2004,(12):31-31
《办报参考》2004年第15期发表于洋的文章《评论监督“三要”》。文章说,与其他种类的舆论监督相比,评论监督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笔者提出评论监督应注意“三要”。  相似文献   

7.
本文所指的“签名评论”,是指在报纸上以作者的手写体签名的评论。如将评论分为大型重型评论、中型评论、小型评论三类,签名评论一般属于小型评论类,且多为专栏评论。在新中国的新闻史上,签名评论是个新生事物,是大胆试验的产物。在人民日报报系里,《华东新闻》是最早开“签名评论”专栏的版面之一。笔者有幸于1997年到2000年间,与另一位同志共同主笔《华东新闻》的《每周经济时评》专栏,4年内共计撰写了100多篇经济评论。时至今日,出去采访与人交换名片时,还常听对方讲:哦,我知道你,就是在《华东新闻》上签名的那位记者。有一次,采访一位省…  相似文献   

8.
著名记者郭玲春曾谈到她对新闻写作的自我要求——“我要写得与别人不一样”。同样,“你写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新闻界前辈这样认为。这里所说的不一样,就是说要有新意。新闻要新,评论更要新。1999年8月,我撰写的评论《踢好“后三脚”》,在铜山日报综合新闻版头条发表后,同年8月24日的经济日报、第10期《党的生活》杂志等报刊也先后刊出。这篇评论先后5次获奖,其中一等奖两次(获徐州市好新闻一等奖,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内工作部等四单位联合举办的征文一等奖)、二等奖3次,是当…  相似文献   

9.
本栏上月提到“人民日报评论现象”,很多同仁深有同感。尤其对人民日报评论部上半年推出的5个系列评论——《为什么必须强调“群众工作”》、《如何提振政府公信力》、《如何协调社会关系》、《关注社会心态》、《如何回应社会关切》,更是夸赞有加。 从新闻人的角度来看,这些系列评论,堪称主动设置议题的经典案例。更重要的是,这些评论是“为新闻人说话”的,确切说,是为人民说话的——每篇都关乎干群关系问题和官媒关系问题——“说到底,媒介是政府与公众交流沟通的平台,对待媒体的态度,也就是对待公众的态度,这是执政水平和执政理念的一个具体体现和检验”(《“媒介素养”体现执政水平》——如何回应社会关切③)。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建设有个“五个一”工程。1996年我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也给自己订了个业务上的五项计划,我把它称为个人的“五个一”工程计划,即:出一本好书、一篇好文章、一部好专题、一篇好评论、一件好新闻。经过一年的努力,这几项计划都得到实现:我撰写的《荧屏实践与思考》一书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发行;论文《谈电视记者的创造性思维力》获全国广播电视学刊优秀论文三等奖;我主创的电视专题片《战三峡》在中央电视台一套节目中播出;新闻述评“甫懿精神礼赞”和新闻“村民小组长——龚学祯”播出后也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实施个人“五…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评论》1992年第1期发表了罗志勇同志写的题为《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一文。该文称他所评论的那本《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是建国后第一部关于社会主义在中国发  相似文献   

12.
丁建庭 《青年记者》2016,(16):52-53
去年8月21日,一则《人民日报首发地方党报评论员文章纵论改革“问题导向”》的帖子传遍互联网.前一天的《南方日报》评论员文章《改革要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功夫》被《人民日报》转载,被媒体观察人士敏锐发现,并被记录为党报评论近23年来的“又一个第一次”.实际上,这只是去年《人民日报》转载《南方日报》7篇评论中的一篇.除了《人民日报》,新华网和新华社客户端还全文转载了《南方日报》50多篇评论,并13次发消息推介《南方日报》重要评论.如此高频率的转载引起了舆论热议,极大增强了《南方日报》评论的“二次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3.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4年12月21日上的《“办证”与“教授”之间》一稿。在第15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被评为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构思独特、对比强烈的评论佳作。稿件刊出后,不少主流网站予以转载,在读者中引起了热烈反响,首先被报社评为“星稿”。之后又受到了“中国新闻奖”评委们的青睐。它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下述三点写作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郑晓燕 《新闻界》2006,(5):132-132
评论,特别是系列评论,在媒体中往往是弱项,尤其是书面语言写作和表达,值得探讨和优化。胡锦涛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发表后,《人民日报》积极迅速反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在第一版重要位置连续发表六篇评论员文章,从不同侧面较为全面地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作了阐述。笔者认为它们展示了系列化新闻言论写作的感性、理性和审美性的综合魅力,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条撰写和传播组合性评论的可借鉴之路。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的开播,电视向全社会推出一个新型的评论模式。它以纪实性现场为基础,由主持人(记者),主持电视评论,引入大众参与评说,通过平等、双向交谈,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崭新的、区别于传统评论的形式。如何看待已出现在我们荧屏上的这种新型电视评论,中国的电视评论究竟应该怎样发展呢?《焦点访谈》的成功探索说明,更新电视评论的传统观念是发展中国电视评论的前提。 对于评论的传统认识,我们可以从《辞海》中窥见一斑。《辞海》给评论下的定义是:“评论是报刊言论的总称。及时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阐明报刊编辑部的观点和主张。”“是报刊言论的一种体裁。”传  相似文献   

16.
一、30年的学步与求索 我的评论实践,以在正式报刊上发表作品算,到今年正好30年;以练笔和相对比较成熟算,又可大体分为前20年和后1O年。 真正开始写评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70年代初我连续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几篇国际评论,用的署名是“秦皇岛港务局工人评论组”。那些东西,现在看来很幼稚肤浅,可我与评论的正式结缘,当从那时算起。 1976年,“文革”结束,报刊开禁。1978年《中国青年》杂志  相似文献   

17.
深圳《晶报》“社情”专版有一个小专栏。叫“社会公德”。这个小专栏由三部分组成:一是短一篇,反映有关社会公德的一个典型事例;二是小评论一篇;三是小漫画一幅。由这三“小”组成的小专栏,占用版面小,占用读时间少。颇受市民欢迎。对新闻界同行来说,怎样宣传“八荣八耻”,经营好小专栏,也留下了三点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丹东日报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闻评论“开局之年十问丹东”的篇目为:《丹东,你准备好了吗?》《丹东,你的思想解放了吗?》《丹东,你有大局意识吗?》《丹东,你能不能留住人才?》《你怎样实现光荣与梦想?》《为什么要振兴农业?》《面对机遇,你急还是不急?》《是否还有值得骄傲的品牌?》《动真格的好吗?》《丹东,能不能再创辉煌?》这些评论文章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9.
“评论味”     
湖北日报一版《楚天论坛》的编辑,在一次来信中谈到,他们的论坛,要追求“评论味”。虽然他信中未阐明何谓“评论味”,但已使我感到新鲜。多年来,报刊上议论如何写好新闻作品时,多提“散文味”、“诗歌味”、“杂文味”,尤其提到写评论时,强调“杂文味”;提到杂文时,才讲到要防止“评论味”。“评论味”似乎不怎么受青睐。《楚天论坛》的编者却把“评论味”作为一种追求,效果如何,自有待实践会作出评价,但我对他们的追求,先要投赞成票。众所周知,评论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和重大新闻是孪生姐妹。要说“评论味”的话,首先,它姓“新”,注重时效性。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一闭幕,人民日报就发了社论《为经济发展上新台阶而奋斗》。三峡工程在人代会上通过,人民日报发了《贺三峡工程列入十年规划》的社论。这些评论都及时揭示了重大新闻的意义,给人以启迪、激励,发挥了新闻评论的特有作用。如果这些评论不是和重大新闻同时发,而隔  相似文献   

20.
10月29日至11月2日,《湖北日报》在头版连续发表《居安思危话作风》系列评论员文章(《戒奢》、《戒“集体按摩”》、《戒懒》、《戒“三拍”》、《戒虚假》)后,引起了方方面面的关注。不少读者来信说:这组评论说真话,很痛快。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长丁关根及中宣部副部长吉炳轩等领导同志也对这组评论给予很好的评价。丁关根说:“《湖北日报》这几天谈作风建设的一组评论我都看了,很好,很有针对性,很有说服力,宣传效果很好。”吉炳轩说:“《湖北日报》注重发挥举旗性言论的作用。”“这几天谈作风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