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故乡》中的“闰土”为鲁迅笔下众多文学形象中农民形象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倾注了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这一社会群体太多的情感。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一生未专门创作儿童文学作品,但其笔下的儿童形象却参与了五四时代现代文学史对“儿童的发现”。过去研究鲁迅作品的诸多著述研究重点是鲁迅笔下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形象,而忽视了鲁迅作品中大量儿童形象。中学语文教材选用鲁迅先生的作品不少,其中许多涉及儿童形象。鲁迅关注儿童、了解儿童,他作品中的儿童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蕴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绝不是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陪衬,而是与农民、知识分子形象鼎足三分的重要一类。鲁迅一向认为将来是“子孙的时代”。“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看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开创了农民形象和知识分子形象的现代表达范式,本文试将这两类形象作一平行比较研究。病苦之状,弱者的形象,被置于舞台中心,独自咀嚼着不幸与寂寞,是这两类人物形象的共同之处;而在形象的多样性、表现手法、作者的身份意识上又存在差异。总体而言,知识分子形象更真切清晰,融入了作者的个体生命体验,丰富了农民形象,但就影响而言,后者更大。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刻画孔乙己性格,在小说中五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描写,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悲剧性的旧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写的是一个人,我们却可以从一个人看一个群体.  相似文献   

5.
长期的土地私有制,形成了中国农民特有的较为复杂、稳固的性格心理、思维方式、风俗民情.剖析、观照"农民意识"成为中国现代历史上一种鲜明而独特的文学现象和文化观念.鲁迅和赵树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了解农民的作家,他们塑造的一系列农民形象,构成了民主革命以来中国农民命运的发展史和灵魂演进史.  相似文献   

6.
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中邹七嫂这个形象着墨不多,给人的印象却极为深刻,这主要是因为有这样一段精彩的描写:  相似文献   

7.
在鲁迅反映妇女问题的小说中,主要塑造了单四嫂、祥林嫂、子君和爱姑等四个妇女典型。这几个形象既是独立的,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本文拟通过分析这四个妇女形象,揭示旧中国劳动妇女从麻木到觉醒到反抗的斗争历程,并从中了解鲁迅先生对旧中国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进程。  相似文献   

8.
情感在形象生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小说中林黛玉有多种情感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文章试图以林黛玉的情感为线索,注重对词句的感知,再现黛玉从"忧思萦绕"到"惊喜忧悲交加"最后转为"悲恸魂散"的审美形象,通过还原人物审美形象,深入挖掘其蕴含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老残游记》是晚清一部重要的小说,被鲁迅先生称作"四大谴责小说"之一。除去批判性,小说亦塑造的几个极为独特的女性形象也十分引人注意,这些女性形象与其他的谴责小说中的女性截然不同,自得风流。本文即主要对这些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农民形象经历了从苦难者形象到"新农民"形象的历史转变。农民形象的塑造就是一个带有叙事者强烈幻想色彩与对"未来"良好愿望的叙事过程,一个理想的实现的过程。"农村新人"、"新农民"、"新式农民"等等对"新"的持续不断的追求和"新"农民持续不断被创造也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受尼采启发,鲁迅塑造了众多“末人”形象。在他作品里农民、妇女、看客甚至知识分子中都有“末人”身影的出现,其数量之大、分布之广是惊人的。鲁迅指出,不打破封建制度这个“铁笼子”,“末人”便无法根除。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早年在三味书屋读书,当时有一门学习写对联的课程叫"对课"。有一次先生出的上句是"独角兽",有的学生对"二头蛇"、"三脚蟾",还有的对"四眼狗"、"九头鸟",先生听了都摇头。鲁迅对的是"比目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对寿镜吾的艺术形象及其意义作探析.我们都认为文本中的寿镜吾是封建教育的卫道士.其实这并非鲁迅先生所要表达的初衷.寿镜吾先生从教模式乃当时私塾教育之缩影.其"方正、质朴、博学"仍不失为当今教师们学习之楷模.  相似文献   

14.
幼年时期的鲁迅在绍兴古越文化的熏陶下形成了对中国民间"无常"、"女吊"鬼的偏爱,日后东渡扶桑又对西方精神界的恶魔派诗人、哲人产生了强烈的精神认同,这一先后承续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从中国"鬼"到西方"魔","无常-女吊"与"尼采-托尔斯泰"在精神气质上的结合发展了鲁迅思想中"个人-人道"的张力场,彰显了他在文化思想接受上一脉相承的叛逆性气质--传统性与现代性、民族性与世界性在这一基础上实现了跨越性的契合.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形象,从鲁迅对"看客"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其对国民精神的探索和改造,表现了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知青小说乡恋叙事表现出对城市的厌弃以及对乡村的回归,这种叙事倾向与鲁迅先生的"归乡"小说取得了惊人的一致;知青从当初争先恐后的回城到乡恋叙事中知青主人公对乡村的情感皈依,更是昭示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悖论。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以女性作家清新细腻的笔调,女儿般娓娓诉说的口吻,通过一幅幅肖像,一组组镜头,刻划出鲜灵生动的鲁迅形象。  相似文献   

18.
谭文峰是山西作家中受鲁迅影响较大的一位,从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可以看到他对鲁迅有意的继承,又在新的历史和地域的背景之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塑造的农民形象可以分为五个类型:第一类是愚昧,保守的代表;第二类是觉醒者;第三类是讽刺的对象;第四类是悲剧性人物;第五类是女性形象的刻画.由此可以看到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流脉.  相似文献   

19.
王斌  庞丽 《教师博览》2005,(12):44-45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是初中语教材的传统篇目。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2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9月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文中的“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幼年上私塾读书的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