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自从汉朝和匈奴贵族住西域展开激烈的斗争以求,蒲类和蒲类海就被连篇累牍的记载在两汉史书中,可见蒲类和蒲类海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首先须弄清蒲类之名由何而得。在《后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后部及东且弥、卑陆、蒲类、移支,是为车师六国。北与匈奴接,前部西通焉耆北道,后部西通乌孙。”由此可知蒲类人民与车师为同族,所称车师六国实际是车师族的六个部落,而以车师为共名。其中车师前后部是同一部落,而蒲类、卑陆、移支、东且弥则又是车师族中以蒲类为首的另一部落,这在《后汉书·西域传》中是有脉络可寻的,它具体指出:  相似文献   

2.
论匈奴僮仆都尉“领西域”“赋税诸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书》卷九六上《西域传上》记载,"匈奴西边日逐王置僮仆都尉,使领西域","赋税诸国,取富给焉"。所谓"赋税",应体现制度化经济关系"。赋税诸国"的征收内容,除畜产、农产外,亦包括矿产、手工业制品和其他物产。匈奴向"乌桓民"征收"皮布税"的情形,可以在讨论匈奴于西域"赋税诸国"时参考。匈奴以此取得经济利益,有地域的限定。可能主要是"匈奴西边日逐王"以及东蒲类王、南犁汙王、呼衍王、伊蠡王等匈奴诸王所统领部族控制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索国"是匈奴西北边鄙丁零人的小国。北匈奴西遁,公元90年以后至126年间,扩展为四大部。其中大儿部在金山中段,号为"突厥"。西晋时,南下的一支与金山之阳的蒲类人"阿恶部"融合,即为阿史那部。他们约东晋时南迁到高昌北山,进入"西域文化圈",学会冶铁,社会取得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汉王朝政治文化影响进入西域之前,匈奴曾经施行对"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的控制。汉文化扩张至西域后,匈奴势力依然反复对这一地区进行军事外交的顽强争夺。"和亲",是匈奴控制西域国家的外交方式之一。匈奴在施用军事高压的同时,也曾经对西域数国推行"和亲"策略。对于汉王朝与西域国家的"和亲",匈奴亦竭力予以破坏。  相似文献   

5.
出使匈奴和西城的西汉使者在接待礼仪上受到了不同的待遇;且到了城外,对方国家一般都为使者配备翻译,以便于使者的外交活动.一般而吉,匈奴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要比西域诸国低;而距离西汉边境较远的西城诸国接待西汉使者的礼仪规格又要低于较近国家.其原因当与西汉王朝与匈奴、西域关系的不同及对西城诸固的影响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直道"在西汉时期依然使用,成为汉与匈奴南北沟通的重要渠道。汉王朝经营西北方向通往西域地方的交通道路,后来此路有"丝绸之路"之称。其实,"直道"与"北边道"连通,继而通过草原民族的交通实践实现的中西文化交流,也是我们研究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作用时应当注意的交通史现象。汉王朝输送至匈奴的丝绸及丝绸制品数量惊人,不能排除重视商业的匈奴人将剩余中原织品向西方转输的可能。而汉地织品北运匈奴,很多利用了"直道"交通便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匈奴奴隶主贵族不断向汉朝发动进攻,对西汉中央政权构成严重威胁。坚决打击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武装进攻,完成内地与西域的统一,成为西汉政府和广大各族人民的迫切愿望。从元光五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开始对匈奴全面用兵进行反击,元封二年(公元前108年)汉军降服了楼兰和姑师,揭开了汉朝统一西域的序幕。至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汉朝五路大军再次对匈奴全面用兵,历时半个多世纪。汉军获胜,匈奴在军事上的节节失利,导致了内部矛盾加深。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因担心被单于所杀,遂率4万余众降汉。同年,汉朝在西域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建立了新疆历史上第一个代表中央政府行使主权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首任西域都护由郑吉担任。  相似文献   

8.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都”,意为“全部”;“护”为“保护”,设立西域都护就是为了保护西域各政权免受匈奴之害,同时防止西域各政权之间互相兼并和攻击。西域都护直属西汉中央政府,其办事机关称都护府,设在西域中心乌垒城(今轮台县古尔庄)。西域都护是西域最高地方长官,大致相当于内地的郡太守,秩比二千石。  相似文献   

9.
一、西北和北部地区(含新疆) 1.强大民族分布与演变:匈奴、东胡(春秋战国)→匈奴、西域(秦汉)→"五胡"(魏晋)→突厥(隋朝)→东西突厥、回纥(唐朝)→契丹、党项、女真(五代北宋)→完颜女真、蒙古(南宋)→瓦刺、鞑靼(明朝)→蒙古(漠南、漠北、漠西)、维吾尔族(清朝)。 2.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1)秦朝:派蒙恬抗击匈奴,在河套置城设县,迁徙人民,修筑长城。 (2)西汉:对匈奴采用战争与"和亲"并用政策;张骞通西域,汉朝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3)东汉:追歼北匈奴;汉明帝任命班超为西域都  相似文献   

10.
<正>适汉武帝年间,匈奴寇边,入长城百余里直至河间,关中震动,长安一片哗然。有客商来自西域,自日大月氏使者,武帝欣然接见。其言匈奴欺压西域各国,尤以大月氏为甚,国主被杀,其颅被制成樽,是以与匈奴有不共戴天之仇。武帝听之甚悦,希冀联大月氏以抗匈奴。殿下有二人者,苏武与连奇。二人皆以说辩闻于关中,武帝以二人为使前赴大月氏,二人欣然领命。次日,苏连二人偕百余人伴大月氏客商西行,途  相似文献   

11.
井上靖西域历史小说,开战后日本文坛西域历史小说之先河。从长篇到短篇,可谓各有特色。由于取材均为中国历史事件以及人物,小说中反映出来的历史观、价值取向在中国文化视角下审视,会有许多新鲜的发现。短篇小说《明妃曲》,全篇看似以王昭君为主人公,实则安插了现代人田津冈龙英来叙述王昭君事迹,而在对于匈奴的认同喜爱这一点上,井上别出心裁地安排昭君与田津冈两个横跨千年,出身不同国度的主人公交汇,这样的叙事手法在井上的西域文学作品中可谓异色的存在。本论意欲阐述小说特殊的叙事结构,同时试图通过分析作品主人公对匈奴的特殊情感,从而揭示作者乃至日本人在看待古老民族——匈奴时所反映出来的心理结构以及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西域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克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上的西域则是指凡是通过狭义西域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等地区。西域是匈奴与汉朝角逐的重要舞台,本文从经济、军事、地理等方面具体分析西域对匈奴的战略价值,西域物产丰富,可以为匈奴对汉作战提供大量的物资与装备,西域的地理态势对匈奴而言亦有重大的价值,西域处于中西方贸易和交往的枢纽位置,极具贸易价值。从而揭示为何在汉匈两大政权对峙的几百年里,匈奴始终拼尽全力不肯放弃西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郭倩 《下一代》2014,(5):40-41
正1.东汉初年,匈奴贵族征服和统治了曾是西汉辖属的西域广大地区。西域的一些国家既怕匈奴,又不愿疏远汉朝,处在脚踏两只船的状态。汉明帝派班超去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班超率领三十六人的使团首先到了鄯善国。2.开始,国王对班超一行十分敬重,愿意建立友好邦交。可是不久又迟疑不决,态度也冷淡起来。3.经过了解,原来是匈奴也派来了使者,向鄯善王威逼利诱,施加压力。鄯  相似文献   

14.
前言   自汉武帝横扫匈奴,臣服西域,张骞"凿空"天山南北,开辟中原至地中海的商路后,逐步形成以长安为起点的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西汉末年,中原战乱,自顾不暇,西域臣服匈奴,东西交通阻绝.光武继起,混一华夏,但力量薄弱,无心西域.东汉中期,北败匈奴,文吏班超,投笔从戎,经营西域三十余年,自是丝路畅通,商旅东来西往,荒烟大漠,驼铃声声,又是一片欣欣之象.……  相似文献   

15.
西汉初期,匈奴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西汉王朝在与匈奴打交道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不断依据自身的实力调整对匈奴的政策:早期的"和亲政策"、汉武帝时期的"征讨政策"、汉武帝后期的"绥抚政策"虽终武帝之世,匈奴问题未能彻底解决,但为以后最终解决匈奴问题打下了基础。也对促进民族交往和融合、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课本第60页:“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张骞先后两次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根据《中学历史手册》中国古代史部分第136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目的是劝乌孙回河西故地,与汉共同抵抗匈奴,并加强与西域各国联系。可见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目的不完全相同。张骞之使命有二$宁夏固原县什字中学@樊珺  相似文献   

17.
西域乐器     
西域,在历史上指主要以今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主的广大领域.因为中国历史上所统辖的版图大小不同,西域的地理范围在两汉、唐、辽、元、清鼎盛时期,还有所变化,还包括中亚、南亚之波斯、天竺等一部分.这一带在古代史中曾有三十六国,后来分裂为五十多个小国.随着东西方交通的发展,人们又将与汉地有交通来往的中亚、西亚,以及南亚次大陆众多国家与地区也划入西域范畴之中.西域各国在艺术上都有着自己突出而鲜明的风格,也处处可见文化交融的痕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张骞通西域后,有人往返于"丝绸之路",将西域乐器带人中原,现在这些乐器在中国戏曲、音乐界,已广泛流传.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1.5分,共51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墨子的思想,在当时 A.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B.符合劳动人民的利益 C.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D.促进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2.西汉后期土地兼并的后果,不包括 A.大量流民出现B.大量奴脾出现 C.政府收人减少D.割据势力产生 3.班超出使西域的直接目的是 A.使西域各族人民摆脱匈奴的统治 B.同大秦直接建立关系 C.恢复汉朝与西域各国的交往 D.联合西域各国夹击匈奴 4.下列少数民族在北方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A.匈奴、蒙古、突厥、契丹 B.突…  相似文献   

19.
东汉建国初期,西域诸国不断要求东汉政权设置西域都护,均为光武帝所拒绝,最后置西域于度外.光武帝西域"无为"政策,根源于西域、东汉内部的问题,以及西域、匈奴、东汉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是基于现实的比较明智的选择.光武帝西域政策虽然保守,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积极作用和影响于东汉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不能简单地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20.
《当代学生》2011,(Z4):9-10
人类最亲密的动物朋友可说是犬和马,所以至今还有"愿效犬马之劳"的说法。马在人类的历史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战争方面,直到火器登场之后,马才逐渐被各型新式武器取而代之,自战场上退休。周穆王有日行三万里的骏马八匹,如今,我们在筵席上还以八匹马来猜枚,由此可知其渊源悠长。汉代开发西域,为的是要取天马和汗血马。霍去病大将军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气壮山河,墓前矗立着石雕巨宝《马踏匈奴》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