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书刊命名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凌 《出版经济》2004,(10):34-36
俗话说:看报年题,看书看皮.封面是书(刊)的的脸面,能给读者第一印象和直接感受,而书(刊)的名字则是封面的眼睛,一个好的书名就如同一双会说的眼睛,水汪汪的,充满着灵气、智慧和魅力.在当今万花齐放的图书市场上,"读书读名"的趋向已渐为凸显,名好岂止"一半文"?抢眼的书(刊)名已成为畅销书(刊)或常销书(刊)的基本物质之一,在媒介经济大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重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图书评论》刊出了不少设计得很好的书装封面,尤其是从第一届到第十一届 “中国图书奖”历届获奖书的封面,多有佳作。当然,也有一些不能算是好的书装封面一这里的“好”与“不能算好”之间,反映了当今书装设计中的一种较为普便的倾向,而且集中反映在一个争议多年的焦  相似文献   

3.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题好一半文”、“看文先看题”,可见标题在新闻中的地位多么重要。如同欣赏一幅漂亮的少女画,首先要看她的眼睛画得美不美一样,读者看新闻之前,往往先浏览标题。好的新闻标题在给人们传递信息的同时,给人愉悦和美的享受。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纸发行量的大小,广告经营收入的盈亏,直截与掏钱买报的读者人数相关。好标题能够给读者的眼睛以冲击作用,使其产生购买欲。  相似文献   

4.
又逢“十一”长假好读书。伫立书橱前,信手抽出一本老书,大学时的课本。翻阅之间,老书中竞又掉出一本小书。说“小书”,其实只有薄薄的几页。我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活页文选》,这不是小时候常翻常看常念常背的《活页文选》么。以今人的眼光看,手头的《活页文选》,与其说是“书”,莫若说是“字纸”更合适些,原本只有五六页的书,偏偏封面封底都脱落无存了,存着的,只有一两张内囊。尽管如此,我还是如获至宝,欣然复又慨然。我明白,藏于心底的哪根弦被深深地拨动了。  相似文献   

5.
汪徽 《出版参考》2016,(4):32-33
来德国之前,我在新东方上过一次短期的德语培训,所用教材是《全新标准德语教程》,这一系列教材从德国引进,德文品牌叫做“Euro Lingua”.书的封面上印有康乃馨(Cornelsen)的标识.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康乃馨”这家德国出版公司. 我将这个中文版的封面照片给Joachim Larché(成人教育图书与德语作为外语图书部门主管)和Martin Fielko(国际业务经理)先生看,因为和原版有着相似的封面设计,他们立刻认出来这本教材.  相似文献   

6.
田君 《出版科学》2002,(4):77-78
最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推出了一套“黑皮书”(因其封面封底以满版黑色作底,故戏名之),在图书市场获得较好的反响,初版5000套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大部分已经销出。要是通俗的畅销书,这个成绩肯定不能算好,但是作为一套读者面很窄的学术书,这个成绩就很是可以的了。  相似文献   

7.
好的新闻是“看”出来的。这里所说的“看”,有别于读报的“读”,它特指用眼睛去直观地看,所诉诸的是感官的刺激与反应。眼睛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感受外在世界的色彩、光线与线形,把它们传输给大脑中枢,并通过简单经  相似文献   

8.
孙艳  海燕 《图书与情报》2006,(6):143-145
关于“书衣”,历来是有些不同说法的。 在孙犁先生那里,书衣是包书皮的代称。孙犁先生不仅给书包上书皮,还在书衣上写文章。上世纪70年代初期,孙先生利用废旧纸张来包发还的旧书,在书衣上标注书名、作者、卷数,并写些小文,以“消磨时日,排遣积郁”。在日本,“书衣”亦是指包书纸。书店店员会征求顾客意见,是否需要包上书衣。而在欧美及台湾,书衣却是指代封面上的活动书皮。钟芳玲女士在《书天堂》中说:“欧美书业的出版习惯,一般都是先出精装本(hardcover),再出平装本(paperback)。而精装本的硬壳封面外,往往还要加上一件活动的防尘纸封套,英文名之为‘dust jacket’或‘dust wrapper’,台湾出版业俗称为‘书衣’。这件书衣,其实可视为‘封面的封面’。”  相似文献   

9.
以“画”取胜──谈儿童读物的封面绘画及插画王东斌儿童读物不可无“画”一本书刊,尤其是面向几回的书刊,除了文字要传达的知识和理急Z外,与之相配自的封面绘画及描画,至冥自国手书刊生动而吸引人的特殊D能。因此而引起在书刊装帧中,儿亟书装的设计与一般的名装设...  相似文献   

10.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入狂热时期,其标志性口号是“祖国山河一片红”。特点是大人、小孩出门都要怀揣红塑料皮封面的“毛主席语录”;遵循的是“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相似文献   

11.
《世界真奇妙》这本书,不仅仅内容奇,更奇在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上。请看: 这本16开本96页的小册子,是书还是杂志呢?说它是书吧,封面上却印着如刊物期数的“第一集”。如果说一册书可以叫一集,则闻所未闻;更何况国家新闻出版署曾明文规定,不准以书代刊。说它是杂志吧,却没有刊号——既无登记号,又没有国内外代号。不伦不类。更奇的是,从头到尾看完了这本书,你不知道这奇书是谁写的,谁  相似文献   

12.
徐雁 《中国编辑》2006,(2):76-79
书籍的封面和封底,雅称“书衣”,原本是用来保护书芯子的。倪墨炎先生说过:  相似文献   

13.
书衣:四两拨千斤 书,不仅是记录信息的载体,更是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实体而存在。在书的各种结构元素中,封面是备受瞩目的。因为它是读者拿到一本书后最先感知的,是体现作品的媒介。封面设计大师钱君匋先生认为:“我们在读一本书之前,首先进入眼帘的是封面,即所谓第一印象,是极其重要的。一本内容很好的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封面设计就起到了画龙点睛、引人入胜的作用。”、“一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情绪。好的设计可以引人入胜,爱不忍释”。他将封面比作是歌剧开幕前的序曲,“使人在未阅读  相似文献   

14.
书名是作者意志、愿望、感情表达的符号和载体.是图书识别的主要标志。如果把封面比作书的面孔,那么书名就是扣的“眼睛”。近年来.在书名制作中出现了一些失范现象.不利于我国出版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5.
2005年,我们在编纂《历代荥阳县令》一书查考资料时,赫然发现县志上有“吴承恩”三个字.几名编纂人员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再次详看还是一字不差。难道闻名中外的四大名之一《西游记》的作竟然在荥阳生活过?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对荥阳这个吴承恩进行了一些考证.发现其与《西游记》的作吴承恩有许多关联之处.  相似文献   

16.
“勤耕他人田,种好自家地”。这是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伍杰同志为常瀛莲同志所著《编辑工作论集》一书作序之题目。通读此书,确实深受启发。作为一名科技(书、刊)编辑,在为他人“作嫁”之后,如何正确地对待自己,完善自己,这正是编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常瀛莲同志从事科技书籍编辑工作近30年,在她所编辑出版的260多部书中,获各级优秀图书奖的颇多。与此同时,她能将自己多年来撰写的编辑理论、经验、图书评论等文章编纂成  相似文献   

17.
江岱 《中国编辑》2007,(5):54-57
遭遇“读图时代”的出版界,正越来越重视图书的装帧设计。视觉研究发现,在观察人的时候,逾70%的目光集中存入的头部,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头部的眼睛周围。对于一本书而言,集中在封面及版式上的目光只会何过之。现代建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形式追随功能”。对于图书而言,封面及版式设计也应该发轫于图书的内容。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三昧》2003年第10期封面上,刊登了中华全国总工会新老工会主席“牵手信步”的巨幅照片。我作为一名曾任区工会主席10多年的退休干部,看后心情激动、感慨万千。我感谢作者拍得好,编辑安排得也  相似文献   

19.
画报封面纵横谈康富平书籍、刊物无论如何,都是要靠封面来阵的。纵观各类书籍、刊封面设计,有小说、专著具书、画册、画报、连环画小说封面多选择与内容的插图、绘画、图片和装案为衬景,结合书名进计,尽量突出书名。专著一般色彩朴素,装饰严谨,格肃穆。而刊物一般则...  相似文献   

20.
现代人初见兴送名片。书和人初见也有“名片”,我指的是书封面封底的介绍语。这“名片”用于介绍作者、书的内容、评论者和出版人对书的评语等等。它不是简单地把过去的“内容简介”移出印到封面来,它带有鲜明的广告意图。名片这东西是有个性的。读不同人的名片,感觉有时会有很大差异,读不同的书的“名片”也是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