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历史上,犹太民族是一个独特的民族,由于深厚的宗教因素和一度在艰难中求生存的历史,相较于其他民族,犹太饮食文化也与众不同.一直以来,犹太人严格遵循犹太饮食法,这对界定"我者"与"他者"、构建犹太民族身份认同产生了巨大作用,使犹太人在数千年中即使丢失了领土,也还是能够重新凝聚在一起.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犹太饮食...  相似文献   

2.
人类把鱼当作食品,那是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事。这里讲“新泉溪鱼”,主要是讲新泉一带的群众十分讲究溪鱼的烹调技术。据调查,新泉群众加工溪鱼的方法主要有蒸、煎、煮、炒、焖、涮、炖等,不同的鱼种有不同的加工方法,主要是看顾客的口味需求。比如:鳗鱼、鲇鱼,鲶鱼等无鳞鱼类一般用于清蒸。清蒸时,若以食肉为主,  相似文献   

3.
消隐与重构:作为一种人类文明指向的家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族文化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重要的价值标尺,而"家族"作为人类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心理情结和精神价值指认也从来就存在于人类的观念形态中.尽管在东、西方文明中家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实践形态和价值认证,但家族文化自始至终"存在着"其本身就是一种人类历史的真理性叙事.20世纪以来家族文化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总体性复兴和阶段性消隐两者并存的状态;而现代西方社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家族文化则表现出"寄生性再生长"于现代西方民主政治体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上.  相似文献   

4.
和平是一种与战争相联系的、反映人类社会秩序与和谐的外部状态和表面特征。人类对和平理想的不懈追求及和平智慧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得以不断强化。在中国浩瀚的历史文化中,和平的意义不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处理国际关系时的最高准则,同时也把它视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5.
饮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王仲关于饮食文化的著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汉书.艺文志》有《神农食经》七卷,记载先秦饮食烹调经验。再检点《隋书》、《旧唐书》和《新唐书》,可见南北朝以前关于饮食烹调的著述,如《食经》、《食法》等达数十种。其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从古到今人类所创建的一切文化,都是引导人类向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的一种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生存样态,应该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引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文化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启迪了科学的发展,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引导着人类文明的希望和理想。文化是指导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灵魂。人类要进步发展就必须求真崇善、除邪斗恶。我们一是要认识到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关系到人的全面发展、文化多样性状态与格局;二是要遵循"建设美丽家园,过上美好生活"的正确指向,牢记环保使命;三要正确处理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7.
考察成都平原文明的起源与形成,首先需要考虑"文明"的定义和定义的途径,根本的问题是,"文明"首先是一种理念,是特指一个与野蛮阶段相区别的较高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鉴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所存在的差异,这样一个较高的阶段并不一定具有完全相同的特征,因而就"文明"设定出一套普遍的物化的标准显然并不合适.从横向上对成都平原先秦时期各个阶段的文化来探讨文明起源,需要对整个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作整体考察,才会对各时期各文化的整体面貌以及它的各自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有所了解.而纵向研究则在于考察在不同的阶段中各种社会、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发展的变化,并最终获得对文明起源与形成进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侑”是相佐相助的意思,“以乐侑食”就是在宴会中用乐舞来助兴佐餐。以乐侑食之风,历史相当早。《周礼·天官·膳夫》上便有了“以乐侑食”的记载。《诗经·唐风·山有枢》也说“山有漆,隰有栗。子有酒食,何不曰鼓瑟且以喜乐,且以永日。宛其死矣,他人入室。”周朝的大典、大宴,用大雅乐;一般的宴  相似文献   

9.
正日本料理起源于日本列岛,是根据日本风土人情逐渐形成的独具特色的菜肴,也被称为"和食"。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鲜美、形多样、器精良,而且食材和烹调方法很注重季节感。日本料理是被世界公认的烹调过程最为一丝不苟的国际美食,这造就了日本料理精致而健康的饮食理念,也出现了一些名震天下的料理达人。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在日本寿司界,如果说小野二郞排第二,那么没人敢称第一。现年94岁高龄的小野是全世界年纪最大的米其林三星主厨,在日本国内的地位极高,其"寿司之神"  相似文献   

10.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更是一种化。饮食习惯反映了民族的化传统,是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它取决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以及民族的好恶意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饮食是人类的本能,离开饮食,那就是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从人类诞生起,饮食就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主要部分。原始社会传说人们茹毛饮血。《礼记·礼运》:“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人们与其他动物没有什么区别,生吃草木的果实、根茎以及飞禽走兽、蚌蛤虫鱼等。  相似文献   

12.
吴正格 《寻根》2012,(2):54-56
“粥”的本字是“鬻”。字中的“鬲”,为最原始的煮粥器,是猿类进化为人类的物象标志。“粥”置“鬲”上,兹证是野蛮到文明的食象标志。人以口喝粥,“人”加“口”就成了“史”。因而,这一碗粥里就装得下中国历史。  相似文献   

13.
文物保护与人类对文物的需求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由于需要了解自己的历史.逐步产生了对文物的各种需求.这种需求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这种需求始终通过文物专业工作者不懈的研究加以供给。另一方面.文物作为人类发展的历史见证和背景.又对人类提出了保护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早期人类对于野生的植物,尤其是可以食用的植物,自然而然有着栽培的想法。所谓“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的传说,是农业社会诞生的标志。栽培植物,尤其是粮食作物,把人类从被动地接受大自然的惠赠,转变为主动地去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这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牌意义。因此,植物种植栽培的历史,是人类文化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医食同源"和"医酒相长"的客观历史事实阐述了酒文化在中华饮食文明中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简明扼要地概括出酒文化中健身、喜庆、娱乐、激励、寄情五大元素和一大标志--酒品.并进而指出酒品的内核是酒德.酒德则是引领和规范酒品的准绳,是酒文化的灵魂所在,从而是决定酒品高雅与粗俗的分水岭.酒德在外延上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酒德体现在消费领域而广义的酒德则全面贯穿于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炳银 《寻根》2021,(2):120-123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古有"先民抟土制器,焚柴而陶"。在八千多年的茫茫尘烟古道上,各地窑火明灭,穿越历史,载承文化,滋养苍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沟通交流。中国陶瓷烧造形成了独特的形象科学和艺术表达天地,为人类添喜造福。  相似文献   

17.
自从有了人类,舞蹈就以一种或他种形式出现了。原始人所跳的舞蹈,是模拟动物动作和自然力而产生的,而且宗教性舞蹈最早以来便是人类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交际舞则是一种纯娱乐性的舞蹈,不同于别的  相似文献   

18.
水是自然的元素,也是生命的依托。人类对于水的需要,就如同一切生物体对阳光与空气的需要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文化,是在人类的基本生存条件有了保障之后,才在社会实践中逐渐产生出来的。可以说,中华早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得益于绵延千里滔滔不绝的黄河与长江水。  相似文献   

19.
<正>群众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它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群众文化。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人,通过劳动,使人创造了语言,产生了思想意识,并且有了创造工具的  相似文献   

20.
<正>一当我们讨论历史文化的时候,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的一种观点受到普遍重视,这就是"轴心时代"的概念。轴心时代,是指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人类思想的一个蓬勃发展阶段,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也属于这一时代。毋庸置疑,这一时代的确是极为重要的思想文化传统形成时期。但是,对于有着连续不断悠久历史传统的华夏民族来说,在轴心时代之前,还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如何看待这段历史?如何从中总结出对我们今天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文化观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从雅斯贝尔斯的观点来看,他虽然承认"各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殊精神",但认为"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