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唯一的听众》语言质朴、清新,如“一曲悠悠的小令”,直抵读者的内心,给人以暖暖的感觉的同时,唯美的气息弥漫鼻息间。当文本静静地展开如诗般的画丽和如涛般的语言,你会沉浸于老人那平静的、像深深的潭水的凝望中,也同样感动于老人真实身份的惊诧里。  相似文献   

2.
杨厚军 《陕西教育》2011,(12):37-37
语文.它充满灵气.洋溢着诗般的气息。诗中画,画中诗.尽在语文的课堂中酝酿。诗意是生活的灵魂,是教育的灵魂.更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灵魂.于永正老师说:“对语文教学要有情.上课要有情。”创设诗意的语文课堂是语文美学的追求。是语文本色的回归。那么我们教师应该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诗意的课堂呢?  相似文献   

3.
张晓风,女,江苏铜山人。1941年生于浙江金华,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现为东吴大学和阳明医学院教授。张晓风是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戏剧家、小说家,著有《晓风散文集》、《晓风戏剧集》、《晓风小说集》等,共10余种,并被译成英、法多种文字。她是台湾获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作家之一。——题注一位评论家说:“张晓风散文所蕴涵的诗意光辉是卓尔不群的,她的颖悟和灵慧常常给读者以猝不及防的惊喜,读她的作品所得到的审美享受主要表现为如坐春风,如沐春日般的艺术智慧的洗礼。”一个女青年说:“张晓风的生活充满了诗意和情调。诗意和情调像一条静静的溪…  相似文献   

4.
2004年10月,深圳市举行了一次初中语文新课程优质课大赛,参赛者执教的是同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由于“性之所至”,市教研员程少堂先生也当场给与会者上了一堂示范课,课题仍是《你是我的同类》。这堂课赢得了不少人的喝彩,并被誉为“大开眼界”“大获成功”的一堂课,程先生本人在课后访谈中也把这节课视为自己的“经典课”之一。但看完课堂实录,笔者却实在不敢恭维。程先生这堂课以吟诵开始。在指导学生朗读了几遍诗歌后,便让学生研讨什么是诗或诗意。由于学生的回答不着边际,程先生不得不自下结论:“诗或诗意就是曾经使我们的内心得到感动的,使我们的精神境界得到提升的那种东西。凡是这样的东西都可以称之为诗或诗意。”接着便以“妈妈对你说‘宝贝宝贝’”和“奶奶说‘乖宝宝’”为例,说明“那就是诗”,“就叫有诗意”,甚至“捡了个钱包还给别人”也叫“有诗意”。读到这番话,笔者真不知道学生是否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原来诗是十分简单的东西,也许婴儿的一声啼哭就是一首好诗。的确,生活中许多美好的东西都富有诗意,或者说像诗一样的美,但这决不能等同于文学作品中的诗或诗意。作为语文教研员,不应该不懂得这样的常识。更何况这和欣赏诗歌并没有什么关系。在研讨完“诗意...  相似文献   

5.
教育的诗意     
对于我个人来说,“教育的诗意”这一念头,源于马卡连柯的《教育诗》和梁晓声的《论教育的诗性》的启示。对于诗意的理解,却也不能不提到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这句诗经海德格尔在《海德格尔诗阐释》中加以解释,几乎成为当代人文主义者默念的教条。  相似文献   

6.
一创设情境,在阅读期待中激情导语激情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融融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浸润其中。可以是一首诗,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我采用了一首歌曲《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心装进你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握在你手中,/用你的眼睛诉说:你是这样的人。……”可以是一段声情并茂的解说。还可以是一支歌曲,如《草原》一课,让学生听腾格尔的《天堂》,那优美的旋律和浑厚的歌声会使学生心驰神往。二整体感知,在把握基点中生情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通…  相似文献   

7.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短诗《篱笆那边》篇幅短小,平白如话,记叙了“我”想爬过“篱笆”去摘草莓却又担心上帝责怪的矛盾心理,以及对“上帝”“如果他也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的猜测。在平实的语言后面,诗人究竟想告诉人们什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著的《教师教学用书》作了如下分析:“面对篱笆和红草莓,诗人触发了无限的诗意,仿佛穿越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历程,回到了她的童年的幸福时光,充满了创造的发现和美感。”概言之,教师用书将该诗的主旨定位为对童年幸福时光的回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读不够深刻。首先,这首诗…  相似文献   

8.
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散发着诗的气质,能营造出诗意。在诗意中我们感受文学的魅力,感受人性的真善美。学生写作,也需要学会诗意表达,使写作更贴近人的本真需求,展现一个真诚、自我的精神世界。一、关于诗意“诗意”一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如王昌龄的《诗中密旨》即云:“诗有二格:诗意高谓之格高,意下谓之格下。”朱庆余《送吴秀才之山西》一诗中也有“东湖发诗意,夏卉竟如春”之语。这里的诗意,或指诗歌品位高下,或指行诸于文的美感体验。今人张思齐在《宋代诗学》中对“诗意”的范畴界定,则比较明确和直接。  相似文献   

9.
诗意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诗意——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在本次《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实践这样的教学理念。一、诗意感受语文课堂的诗意离不开教师自身的诗意,而教师的诗意很大部分源自对文本的解读和把握。  相似文献   

10.
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是诗歌最为发达的文明礼仪之邦。从现代文明意义上来说,诗意是语文教育的灵魂。教师在引导学生作文时要进行"诗化"的强化,让"诗"的内涵隐现在作文中,使文章有诗一般的美丽、诗一般的激情……以诗般的想象,使文章空灵。没有想象便没有诗篇,同样,没有想象力驱使,任何一篇文  相似文献   

11.
吴榴玉 《考试周刊》2011,(36):58-59
自古以来,从“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追求的结晶“(马克思)到“人,诗意的栖居”(海德格尔),从教育是“必要的乌托邦”(雅克·德洛尔)到“人性的教育呼唤诗意”(肖川),从“不学诗,无以言”(孔子)到“诗是人类的母语”(尔格·哈曼),从“不管是在人类的开端,还是人类的目的地,诗都是人类的女教师”(谢林)到“所有的思都是诗”(海德格尔),从汉语是理想的“诗性语言”(范罗诺萨)到诗意浓郁的文本……都一脉相承地言说着诗意在人的发展和教育中的地位。如果说人类需要诗意,教育需要诗意,那么语文则更需要诗意。诗意是语文生命的血液,语文是诗意栖息的家园,让诗意留守家园,浸润课堂,语文课将因诗意而精彩。《秋姑娘的信》就是篇优美的散文诗,短短百字,构成了轻快而又浓郁的诗意境界。因此,我在教学时,创设了与课文内容相和谐的诗意境界和审美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王再平 《湖南教育》2004,(12):28-28
老舍说:“我写文章,不仅要考虑每个字的意义,还要考虑每个字的声音……随便你拿李白或杜甫的诗来念,你会觉得口腔是舒服的。”如郁达夫的《古都的秋》中:“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以上三句,结构相同,动词后面均辅以结构助词“得”,形式上有一种整体的美感。  相似文献   

13.
【案例背景】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篇课文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也是一首诗,要凭借诗情的激发,凭借诗意的追求,创造诗意,让学生也进入诗一般的意境。在《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这首诗歌中,以“我想变……”的句式,  相似文献   

14.
一、讲清词句,扫除障碍 随着时光流逝,大量的汉语词义变迁,加上古诗受字数、韵律限制,词序改变较大,意义跳跃较大,这些都为学生理解诗意造成很大障碍。先要学生反复读课文,初步了解诗的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着重抓好三项工作;第一,做好词义分析比较工作。如《夜宿山寺》中的“危”、“语”《登鹳雀楼》中的“穷”、《古风》中的“四海”、“犹”以及《蚕妇》中的“市”等,均与现代汉语有较大差异,教师一方面利用课后练习,引导学生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5.
我一直对《诗经》情有独钟,喜欢她的无邪纯真,喜欢她的 疏淡恬静,喜欢她的屮静致远……诗里,有自然之美,有爱情之 美,有伦理之美……我常常想象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苍 凉秋景,想象着“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意生活。这次学习,让我收获巨大,具体来说,有如下两点收获。  相似文献   

16.
江苏使用的中学语文教材,高中是人民教育版,初中是江苏教育版。两套教材中尚存在着一些不规范字,兹摘录于后,提请注意。 ①“膛 过中溪水浅的地方,走不大远,就是有名的经石峪……”(高语一册《雨中登泰山》) 1956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国家语委的前身)公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蹚”是“tāng"的异体字。“趟”有两个读音:作量词用时读tàng,如“去一趟”;作动词用时读tāng,表示“从浅水里走过去”,如《趟过男人河的女人》(电视剧名)。可见,例①中的“蹚”应规范为“趟”。 ②忿“你是否……想起……他们的痛苦、忿恨、希望、期待的心情?”(高语二册《土地》)  相似文献   

17.
《教育文汇》2007,(8):13-14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品读(春夜喜雨)》《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诗意的生活》《怀想天空》《行走在消逝中》《季节》……面对这些“富有诗意”的作文题目,我产生了一个疑问:这是在鼓励学生做诗呢,还是要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呢?  相似文献   

18.
曹璟 《江苏教育》2004,(12B):9-9,24
2001年,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了一次题为“你最爱读的教育杂志?”的问卷调查,有87%教师填写了《江苏教育》。从此,我校就开始每个都为教师们集体订阅《江苏教育》——使《江苏教育》人手一册,并采用自修研读,批注阅读以及集体研讨形式,学习,使用《江苏教育》。  相似文献   

19.
从对《锦瑟》等诗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古典诗歌教学中,要准确理解诗意,应当贯彻通透原则:“通”即通晓诗意,通盘理解诗的主题、意境等;“透”即注重声韵、句法、用事等方面的体认。  相似文献   

20.
“……她向读者真诚地袒露上一辈子人以及同龄人的心迹,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1994年1月,原江苏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满怀感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周主任笔下的“她”不是别人,正是刚刚诞生的《初中生世界》——江苏教育报刊社大家庭中的一个“新生儿”。说是“新生儿”,其实当时《初中生世界》所用的刊号已有了近37年的历史——1957年4月创刊的《中学教师》(1960年更名为《江苏教育·中学版》)正是她的“前世”。传说中的灵童转世需要一个甲子的轮回,而现实中的《初中生世界》从《江苏教育·中学版》脱胎而来也足足花费了6年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