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生态城市的建设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大举措之一。西部地区采取一系列新措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碳汇林业,搭建林业碳汇交易平台,将有利于助推生态城市建设。该文以重庆市渝北区为研究背景,通过分析该区大力发展林业碳汇的优势及制约因素,进一步提出其开发林业碳汇的政策建议,以期对西部乃至我国生态城市的建设探索出一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2.
运用PEST环境分析法对毕节试验区当前碳汇林业的发展困境如市场性不够、开发难度大、持续性差等原因进行分析,建议毕节试验区碳汇林业在碳汇造林项目、森林经营项目和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林业碳汇项目方面进行开发,并提出政府由主导到引导、企业由自律到他律、社会由个体到整体的发展构想,建设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林业碳汇权是一种新型的森林资源财产权利,属于准物权的范畴。利用林业碳汇权的经济价值和可转让性,将其作为融资的担保,不仅可以解决碳汇林业发展的资金问题,还有利于促进林业经营者和金融机构参与绿色信贷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依据我国碳汇权融资的实践及法理的分析,林业碳汇权适宜以出质的方式设立担保,其法律规范的重点在于解决权利的客体范围界定、碳汇权价值评估及质权的公示与实现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林业具有生态、经济、社会、碳汇和文化功能,在提供生态产品、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人才则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林业人才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林业科学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就林业人才发展的几个方面进行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人类生存正面临严峻挑战。由于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源是以CO_2为主的温室气体,控制碳排放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所必须面对的任务。森林具有减缓气候变暖趋势的碳汇功能,因此,林业碳汇被认为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森林碳汇更是作为首要的碳汇机制。我国林业碳汇虽然发展较晚,但已通过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落实节能减排等政策紧跟世界林业碳汇发展步伐。发展林业碳汇不仅有利于改善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还有利于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发挥,但盲目地、大面积地营造碳汇林则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安全问题和经济风险。因此,在碳汇林营建过程中,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风险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针对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构建,本文综述了在我国建立森林碳汇市场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了森林碳汇市场的概念与性质,通过总结在我国建立森林碳汇市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我国森林碳汇市场建立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对我国目前的森林碳汇市场构建研究进行一定的总结,同时也对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森林碳汇经营水平,必须通过"森林经营"来增长森林碳汇,提高经营效率,对森林的组织和结构进行调整和控制,从而增加森林碳汇量。为此,设计碳汇评估的智能计算平台对森林碳汇量进行检测与评估,从人工林与天然林特征为切入点,建立针对天然林与人工林交替分布的森林碳汇储量的计算模型。以智能计算模型为核心的评估平台为快速、准确的进行森林碳汇大数据的计算和分析提供自动化的评价环境。  相似文献   

8.
张婷 《大学生》2013,(13):16-17
林业碳汇,这个大多数人还略感新鲜的词语,是来自四川省阿坝自治州的“90后”藏族大学生郭鑫目前醉心其中的事情,他摸索出的“林业碳汇商业化模式”已在我国多地推广,他提出的相关政策建议已被当地政府采纳,他撰写的商业计划书在“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荣获金奖……这个昔日在灾区失去亲人的少年已经成长为一名“低碳达人”,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回报、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是林业资源大省,林业是云南的支柱产业.近年来,云南省非公有制林业有所发展,但总的来说发展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最根本一条就是现行林业政策对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激励效果不明显.本着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和宏观规划提供决策依据的目的,笔者对促进云南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法律激励、行政激励、经济激励、教育激励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在碳中和视域下,森林资源固碳的生态服务功能凸显。在探讨碳中和目标下森林碳汇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森林碳汇在法律上物的内涵和森林碳汇权利准物权的法律性质,发现我国法律将森林资源定位为自然资源不仅阻碍森林资源再生,而且影响森林碳汇功能提升。在未来立法中,应将森林资源的法律定位由自然资源转向环境要素,注重森林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界定森林碳汇权利归属及权利界限,降低交易成本;建立统一的制度体系,让森林碳汇交易市场蓬勃发展,助力碳中和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