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美的事物的心灵感受主要有两种:一日优美,一日壮美。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愉悦。优美感迷醉人,壮美感则感动人;优美可以是渺小的,但壮美必定是伟大的。按照上述美学观点,对“壮美音乐”与“优美音乐”心理功能加以比较探究,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认识和把握音乐“壮美”与“优美”的艺术规律,则是从感性和理性上有效提升审美主体对音乐作品的赏析与感悟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正>一、优美、壮美的美学含义 优美、壮美均是广泛地存在于自然、社会和艺术中的审美范畴,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大致与之相当。优美是最常见的美,是一种静态的、柔性的、内柔外秀之美;壮美则是一种动态的、刚性的、内刚外烈之美。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多种特色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不同风格的音乐艺术特色。“花儿”音乐是西北人民的心声,抒情细腻的优美、高亢嘹亮的壮美,优美和壮美二者兼备的刚柔并济之美使不同风格的“花儿”音乐呈现不同的美。本文以“花儿”曲调为例,解析了“花儿”旋律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党岱  杨丽 《文教资料》2007,(25):87-89
崇高是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与优美、壮美有相通之处,但比优美更壮丽,比壮美更伟岸,并且在审美表达中更深刻,更富于理想性。崇高也是音乐美的一个重要范畴,真正具有崇高美的音乐,正是那些对人的生存和命运有着深切思考和关注,并且在这种思考和体悟中体现出的人的不屈不挠的奋斗、与命运的抗争等的生命之本真。  相似文献   

5.
我们把人类的审美对象按其不同的审美特性及其给予人的不同审美感受,分为优美和壮美。那么,优美和壮美有哪些区别呢?首先,二者的审美特征不同。所谓优美,一般是指优雅的美,柔性的美,静态的美。而壮美具有与优美完全不同的特征,它是一种庄严的美,刚劲的美,雄浑的美。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的美学著作中,对优美的特征作了具体的界定。他说:"第一,比较小;其次,光滑;第三,各部分见出变化;但是第  相似文献   

6.
庄子鼓盆而歌之举和“三籁”之说,体现了具有平民化倾向的作者发乎真情、率性而歌以复归于自然的音乐思想。他认同和欣赏民间音乐,其“张乐于洞庭之野”的寓言,既有对乐曲整体形而上的宏观把握,又涉及不同音乐艺术元素间的审美关系和基本乐理,其“流光其声”之说则标举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理想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移人”说以艺术的情感力量为出发点,阐扬艺术对人的审美、教化作用,以期通过艺术审美培养优美的趣味,从而“无所为而为”,实现生活的艺术化,并达到改革社会组织,改变人民精神面貌的目的。他对艺术审美教育善恶二分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音乐是听觉艺术、是最富情意的艺术.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感教育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中如何以情感体验为主线,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基本音乐素养的训练,采用各种方式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和审美、想象、创造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歌唱艺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声乐艺术的审美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渴望学习声乐。在学习声乐中天赋和悟性都是很重要的因素,音乐天赋是学习声乐的重要基础,音乐悟性则是保证音乐天赋向高层次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本文结合个人经验提出了声乐学习中"天赋"与"悟性"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0.
“虚”与“实”是包括雕塑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的语言之一。在雕塑作品中,“虚”与“实”的对比,能产生出音乐般的节奏韵律,使观者产生审美上的愉悦。雕塑的“虚”与“实”通过雕塑的瞬间动态,发挥联想,具有把事件的前因后果串联起来的特性。雕塑和其他艺术一样,“实”的艺术表现出明晰与严谨,正是因为有“实”的衬托,“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虚”的雕塑艺术创造,才具有其生命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1.
“感物”与“观物”──兼论山水诗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诗歌产生的本源,先秦以来多从“感物“说,但到了王国维则只讲“观物”而不讲“感物”。本文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并由此切入,对“感物”和“观物”的理论内涵作了具体的分析、探讨,指出前者仅仅是关于审美表现形式的概念,后者则是关于审美表现对象及其与主体“物我同一”的理论,进而由此论述了中国古代山水诗产生的真正源头或契机不在儒家的“感物”,而在道家的“观物”。  相似文献   

12.
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美感体验的重要途径。音乐以优美、壮美、悲剧、喜剧多种形式呈现,给人带来快感、触动、颤栗等体验。对多种形式音乐美感的体验,可滋养人的情感能力和强化人格优势,进而塑造人格;诸多脑研究证明音乐欣赏和乐器训练还能促进大脑发育与认知发展;不仅如此,从审美的神经机制和生理反应来看,音乐欣赏中的美感体验还具有临床上的放松与干预功能。音乐美感体验的诸多重要功能启示我们未来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注重音乐情绪的感受和体验,才能真正扣人心弦,温润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3.
一、音乐文化阅读的意义纵观现在的音乐教学,教师能认真地完成国家课程所规定的内容,在课堂上也注重了文化的融人,但对文化的挖掘却只是蜻蜓点水,这就使得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直接影响了审美的高度和广度。"音乐文化阅读"正是基于这些原因而开设的。"音乐文化阅读"以音乐为载体,以音乐中丰富的艺术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与其相关的音乐文化阅读相结合,它直接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能力,是一种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的新型校本课程。可以说,"音乐文  相似文献   

14.
<正> 优美是相对于壮美而言的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我国古代文论、画论称之为“阴柔”、“秀婉”,也称作柔性美或秀美。优美不同于壮美,壮美是矛盾的、不和谐酌,其美感的主要特点是“痛感”紧压后产生的一种快感;而优美则是柔顺、和谐的,它是一种单纯的愉悦,其美感的基本特点是“轻柔和谐”。壮美事物的基本特征一是“大”,二是“力”,体  相似文献   

15.
从小对儿童进行音乐美的熏陶 ,会让儿童净化心灵 ,树立美好的人生观 ,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意志品质。而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规定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实施审美教育 ,提高学生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 ,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达到欣赏教育的目的呢 ?下面谈谈我们的初浅看法。一、感受音乐的美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音乐就是在对音乐的音阶、节奏、力度、音色等音响本身辨别的基础上 ,对音乐音响及其结构的综合感受。而旋律感、节奏感、多声部的音乐感以及乐曲结构的整体感 ,是整个音乐欣赏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郭沫若的《女神》中有许多关于太阳和月亮的意象,太阳意象体现了一种“壮美”,接近西方诗歌风格,是诗人对中国传统诗歌美学的突破;月亮意象则体现出诗人对于传统诗歌“静关”的继承性。《女神》之中“太阳”与“月亮”同辉,“壮美”与“静美”同在,这跟郭沫若重视“诗意诗情诗性”,不斤斤计较诗歌形式的诗学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17.
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所以形象,是区别艺术和非艺术的主要标志。作为艺术种类之一的音乐,当然也不例外,否则,它就不是艺术,而是一种非艺术的声音。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但音乐塑造的是什么形象呢?通常的看法是:音乐塑造的是“音乐形象”。这种“音乐形象”,不是具体可感的生活形象,而是生活形象所引起的主观感受和情感,因此,“音乐形象”,和绘画、雕塑中的视觉可见的形象不同,它不  相似文献   

18.
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教学要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如何在音乐教学中体现其审美意义?如何优化音乐的审美效应?审美教学认为,美的实质是情感教育。而音乐又是人类感情的速记,是最情感的艺术。音乐课的审美教育应以“情”为切入点,把着眼点放在对音乐教学“情感化”的构建匕。  相似文献   

19.
人的观察视角不同,决定了观察距离的不同。但艺术观审中的“距离”则是一种超实用的审美距离;是日常心理距离向审美距离的跨越。由悲喜剧中的距离审美和假定性心理图式,展开接受美学的距离视野,以此论证艺术与生活中观审距离的生成。接受美学系统阐述了审美距离的生成在于“意义”与“自我感受”的连续性,即审美最佳效果的适中距离,而悲喜剧的艺术接受,最为典型地解释了审美距离的复杂性质;同时,从“生活”中的观审跃升到“艺术”中的观审,也需要心理“距离”的产生,它是两者转化的重要中介。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球性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加快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渐趋深化,现代人的“内在心灵”普遍地意识到审美教育对平衡多样鲜活生命的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审美教育通过对学生“完整人格”与“优美心灵”的真正美感的愉悦性培养,从教学上的兴趣陶冶达成推进学生自身关感的自信心和融洽的人际关系,对当下的教育无疑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