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国百科谈我国类书我国的类书一向被外国学者视为古代的百科全书。外国许多百科全书都在“百科全书”条目中谈到中国的类书。讲得最系统的要算日本的《平凡社大百科事典》,而提到中国类书种类最多的是新版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前者在介绍中国百科全书时还分设“类书起源”、“类书世界”、“类书与百科全书”等节,系统论述了中国类书的性质、渊源、分野和特点。谈及类书渊源时还提及《吕氏春秋》、《淮南子》和《尔雅》等书,且简要地介绍了南梁之《华林遍略》、北魏之《修文殿御览》、隋之《北堂书钞》、唐之《艺文类聚》、《初学记》、明之《三才图会》等类  相似文献   

2.
“从类书到百科全书”,是我手编姜椿芳百科全书文集所用的书名,现在我愿意借来用作本文的题目,因为我写本文时不能不怀着深深的敬意怀念我的老师、我国现代百科全书事业的奠基人姜椿芳。从类书到百科全书,也就是我国现代百科全书如何继承类书的有益传统,吸收外国编纂百科全书的经验,并有所创造,以求在世界百科全书之林中独树一帜,具有中国之特色。这也是姜椿芳生前和我们百科编辑们长期切琢切磨,并付之实践的事情。我们的探索,我们的  相似文献   

3.
明清类书的兴盛与衰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书是我国古代按照事类抄集材料的书,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知识,所谓“区分胪列,靡所不载”(《藏海》李桓序);“凡在六合之内,巨细毕举”(陈梦雷《上诚亲王汇编应》)。它具有百科全书的某些特点,但不是现代意义的百科全书。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辑类书的传统,历史上出版过大小类书四百多种,在我国古代出版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编纂类书起始于三国魏,衰亡于清末民初。明清两代,是类书发展的鼎盛时期,《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类书的出现,把我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的类书,顾名思义,正如皇甫谧《甲乙经·序》所说,是“事类相从,聚之义也”。类书所辑资料,一般并非单门单类,而是“区分胪列,靡所不载”,实际具有知识总汇的意义。在编辑方法与体制含量方面,由最初的资料汇编,逐渐发展为带有百科全书的性质。自唐宋以降,编纂形式上有了重大改变,内容体系上接近近代百科全书的,便是明朝初年编就的《永乐大典》。它不仅是编辑史上一部空前的巨型类书,而且是我国古典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5.
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现代最有权威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我国明代的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最大的百科全书”,这是确实的。不过,德国19世纪也有堪称为“最大的”百科全书,叫作《科学与艺术综合大百科全书》,由当时德国两位大教授艾尔什和格鲁伯  相似文献   

6.
古代类书是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皇览>是我国类书之始.百科类书有两个渊源:<吕氏春秋>和<尔雅>.中西方古代百科全书在形态和性质上各有不同的传统.  相似文献   

7.
类书考略     
类书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但对于类书是什么?古今学者有多种不同的观点,或称之为工具书之一种,或称之为百科全书之一类,通过比较分析,我们认为类书应该是古籍中辑录各种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知识性的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是类书,这一点现在似乎争议不大了。因为用最基本,最起码的条件,即概括已有全面知识和对知识分类整理(且不管分类的科学程度如何)这两项标准来衡量,类书作为古代百科全书是当之无愧的,何况中国类书还不像西方古代百科全书那样,起源于教科书而后发展为工具书。中国类书一出世便是工具书,后来人们称之为文史工具书。  相似文献   

9.
现代工具书,是相对于我国传统工具书而言的。提出现代工具书的概念,不免要作一些解释。我国学人自古就有编撰工具书的传统。秦汉之际逐渐形成的、在世界辞书史上闻名的《尔雅》,可以认为是带有原始“百科词典”性质的著作。其后,又有辞书名作《说文解字》,以及各种语文词典性质的韵书、字书出现。魏时,我国另一种类型的工具书诞生,那就是“明标类目,分别部居”、以类相从的类书。类书始自魏时的《皇览》已成定论。自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百科全书起源于何时,目前学术界尚有不同看法。这一问题涉及到对百科全书性质的认识,也涉及到对中国古代工具书《尔雅》、类书性质的认识,以及如何看待一些百科性质的著述等问题。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考证,以便搞清楚中国百科全书起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评《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一、“前科学”的由来近年来,关于“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的观点在图书馆界颇为流行,甚至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认可和赞赏。比较系统的阐述这一观点的是马恒通同志发表在《图书馆杂志》1988年第5期上的文章:《图书馆学是一门前科学》。马恒通同志在文章中指出: “科学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它一般遵循如下发展模式;前科学→常规科学(形成模式)→反常→危机→革命(出现新模式)→新的常规科学……前科学无统一理论‘规范’(‘模式’、‘范式’),即没有为科学家们所共同接受的一种(或两种)理论体系。常规科学则有‘规范’。用上述模式分析图书馆学发展史,我们认为,发展至今的图书馆学仍处于前科学阶段,整个学科尚未进入常规  相似文献   

12.
去年,在我国舆论界、理论界发生了一场关于“姓社姓资”的争论。公开争论的时间,从这年的4月到9月达半年之久。这场争论该怎样概括?有的同志认为,这是“改革要不要问姓‘社’姓‘资’”的争论。我觉得这一概括不妥。因为被批评的报刊并没有提出“改革不要问姓‘社’姓‘资’”这样的主张;批评者硬说有的报刊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虚设论敌。有的同志把它概括为“改革中要不要对每个问题都问姓  相似文献   

13.
类书是不是百科全书古罗马瓦洛和普里尼等人的那些并不以“百科全书”为名的著作,一直被认定为西方古代的百科全书。那么,中国古代的类书是不是百科全书?外国研究百科全书历史的学者回答是肯定的;我国学者的回答则不尽是一个声音,或不完全肯定,或肯定得有点犹豫。这不奇怪,因问题提得有点含混。第一,将近1800年来,中国历代的类书汗牛充栋,门类繁杂。近人大概区分一下,已有10门(邓嗣禹编《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  相似文献   

14.
一、马克思:“服务就是商品” 我读到《新闻大学》1998年秋季号喻权域同志《对新闻学中一些基本问题的看法》一文的第四点“新闻是不是商品”。其基本观点作者用黑体字标出:“新闻报道和报纸都不是‘商品’,而是‘服务’。”这里的“服务”显然不是无私奉献意义的服务。喻接着说:“我国那些主张‘新闻是商品’的学者,忘记了辩证逻辑,用的是‘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不知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一直为广大读者所关注。最近,本刊记者访问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社长单基夫同志,请他就广大读者关心的问题作了解答。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有什么特色?答: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的建立,可以说是我国出版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百科全书编撰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编撰大型类书的传统,如西周时期编撰的《尔雅》,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百科全书型的类书;明朝永乐  相似文献   

16.
《全国总书目》是我国目前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部连续性、综合性书目。本文通过“‘性质’的演变”、“分类、著录的演变”、“出版时间的演变”,对它进行了较大范围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并提出了建设国家书目的“两种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在近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历程中,百科全书起着日益显著的作用。它系统地条列当代各门科学浩如烟海的知识,“钩玄提要,细大不捐”,既可供专家的检索,也可做入门者的向导。我国有编纂类书的传统。在全民族踏上四个现代化征途的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辑出版,及时地为科学、文化战线提供了一项基本装备,这对于提高我们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天文学》卷,作为这部全书的最初一卷,是我国编写一部现代百科全书的最初尝试。二百多名天文工作者,怀着  相似文献   

18.
《艺文类聚》,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大型类书。唐武德时(公元七世纪二十年代)欧阳询主编,共一百卷。它的内容、体例,是把各种典籍中有关自然知识、社会情况的记载,以及学术论著和文学艺术的创作,都加以分门别类,摘录汇编,以便于读者寻检资料,探索前代文献知识。它的性质和现代的百科全书相似《艺文类聚》编录时根据的典籍,共一千四百多种。这些典籍,经过千余年,大半都散失掉了。但由于这部类书的存在,就保存了很多古籍里的零章断篇、逸事遗文,对探索、研究古代文化就成为珍贵的资料,作用和价值颇大。  相似文献   

19.
一、填空(每题1分,共5分) 1.我国最早的一部带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辞书是( )。 2.我国现存最大的类书是( )。 3.近代外国人在我国境内出版发行的第一种中文报刊是( )。 4.积极主张统一科技名词,提出厘定科技中译名具体原则和方法的英国传教士是( )。  相似文献   

20.
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曾是我国新闻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至今仍未取得一致的看法。今年初,郑保卫同志在一篇题为《新闻与宣传关系浅探》(见《新闻知识》1991年第1期)文章中这么说:“笔者坚持‘交叉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意义就在于,它既看到了宣传与新闻相联系的地方,又指出了宣传与新闻相区别的地方,提醒人们不应完全不顾新闻规律,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毫无新闻价值的东西,因而,对于新闻实际工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那么,什么是“交叉论”呢?保卫同志说:“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新闻与宣传既不是完全等同的,也不是完全对立的。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好比两个圆圈相交,既有互不交叉的独立部分,形成‘纯新闻’与‘纯宣传’,又有相交叉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