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子出版系统讲座(三)第三讲电子出版系统与编辑审读加工杨志锋,李东明一、电子出版系统与原稿审读1.对书面稿的要求有了磁盘稿,书面稿仍非要不可。现在,一般编辑环节及后续工作仍以书面稿为准。所以,不论是手写稿还是打印稿,仍然要求“齐、清、定”且与磁盘稿内...  相似文献   

2.
王春龄,上虞县百官镇人,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民国二年(1913),一生游幕,虽名不见传,但为后世遗留近10万字信稿、公交稿、布告稿、禀稿、账册和收费规目等,还有几件游幕时使用过的随身物品,为研究游幕人活动及其政治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所留文稿和物品多在“文革”时被焚,仅少部分被保存了下来。残存的遗稿中,最早一份是清光绪二年。最晚一份是宣统二年,游幕地点在浙江省宁波(鄞县)、乐清、嘉兴(秀水)、海盐、诸暨(暨阳)和德清等地,文稿内容主要涉及县级政治运作、财政收支和游幕人生活等。  相似文献   

3.
“采访不是人求我”。每次下基层采访前,我都要细细掂量这话的含义。作为一名战士报道员,身在基层,要想写出好稿,显然离不开采访。采访不是人家求我,而是我在求人家,如果说顾客是上帝的话,被采访对象其实就是我们报道员的“上帝”。我们要热情地尊敬被采访者,与他们交朋友,谈心,无论对职务比自己高的,还是低的,都一样。千万不能把自己真的看作是“无冕之王”,看作“特殊人物”,有一种优越感。没有心底的交流,只会居高临下的询问,或不着边际的胡侃,是摸不出真情况的。因此,每次下基层采访,我必正正规规有个兵样子,连队也…  相似文献   

4.
唐剑 《新闻传播》2007,(12):39-40
2000年7月4日,我采写的消息《宁减利税百万要留蓝天一片(引题)灰山港镇12位人大代表封杀84股黑烟(主题)》在益阳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不几天,《经济日报》和《人民代表报》等也在重要位置刊发。此稿荣获当年度益阳新闻奖、“三湘环保世纪行”、湖南省地市报、湖南省好新闻4个一等奖。回顾总结那件带“刺”的《黑烟》稿,引发我对新形势下党报新闻工作者形象与素质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5.
为了让千家万户撒进炒锅里的那一勺盐准点儿、再准点儿,中国的“全民补碘”政策掂量来掂量去,终于又做出新一轮的调整。也许我们还难以完全解开这一勺盐引起的“悬案”,但我们可以通过理清政策调整的脉络和依据,来抚抑来自各方的种种质疑  相似文献   

6.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7.
笔者平时酷爱“涂涂抹抹”,也 常有“豆腐块”、“萝卜条”之类的小 东西见于各类报刊,熟悉我的人们 总是问:“你的上稿率高啊,你是怎 么写的呀?” 其实,怎样写好稿,如何投稿, 名家们都已讲得很多很好了。在此 我只想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不管做什么事情,只有用心去做并 且锲而不舍才会有结果。写稿也如此,要全身心去投入,真情实感是天然的资源,正如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多读书,充分吸收各种有益的“营养”,“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书读多了,心中装有一定的东西,写起稿来才会得心应手。要多…  相似文献   

8.
如何妥善处理"关系稿”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姚红霞 《编辑学报》2001,13(5):299-300
针对目前编辑工作中存在“关系稿”的现象,分析“关系稿”的来源,提出妥善处理“关系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我写那篇《‘出租羊’富了大刘庄》稿,在河南农民报一版显着位置以《大刘庄养羊中的新鲜事:“出租母羊”》为题,加报花被刊登。我把见报稿和原稿对比,感受颇深: 一是原稿题目概念不清,内容拉杂,废话多;见报稿题目新颖、醒目,文字简洁明晰。二是我在写稿时,只把“出租羊”当作一件助人为乐的好事,而没有提高到帮贫致富政策上,而见报稿开始就点出了“出租母羊”是帮扶新形式。  相似文献   

10.
“天稿”和“地稿”杨尚德我们在今年举办的“我与经济日报”征文中,收到了读者的许多宝贵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其中有一位读者的意见是最令我难忘的,他肯定当前报纸的舆论导向是正确的,但却存在着“三多三少”,这就是:“黑脸稿多,笑脸稿少”(严肃有余,活泼不足)...  相似文献   

11.
张志荣 《军事记者》2002,(10):27-29
信不信由你,《解放军报》现在竟然闹起了“稿荒”,一、二、三版都缺稿。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我写了那么多的稿件,你们一篇都不用,缺啥稿?”所谓缺稿,不缺一般化的稿件,缺少的正是可供选用的优质稿。  相似文献   

12.
办报纸如同开展其它工作一样,最忌讳的是“虎头蛇尾”,也就是俗话说的顾头不顾尾,年初干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年尾却搞得平平淡淡,毫无声势。去年是蛇年,12月份的军报宣传不仅没有给人“蛇尾”之感,反而让大家从中掂量出了“豹尾”之力,各项工作宣传得有力度、有深度、有广度,受到了总部领导和广大读的肯定与好评。  相似文献   

13.
主持人无稿直播过程的“思维场”分析李宜钧,武丽梅,车剑一、什么是主持人无槁直播过程的“思维场”主持人的无稿直播(包括无稿讲述、无稿评论、无稿交谈、有热线电话参与的现场讨论等等),从谈风上看,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交谈差不多,都是边想边说,边听边说,边看边...  相似文献   

14.
一、档案鉴定的重要性档案鉴定是档案管理过程中一项重要且日现核心的工作。我国唐代就有“案不须常留,每三年一拣除”的律令,宋代则规定:“诸架阁公案非应长留,留十年,每三年一捡简。”清代人有诗云:“人例有一篇稿,锓枣镌梨祸不了。若都留存在世间,塞破乾坤犹嫌小。”在二十世纪初。德国普鲁士国家机密档案馆馆长迈斯奈尔就曾提出过。件档案“选留过多是一种罪过”的观点。可见,古今中外,档案鉴定都被看作是档案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鉴定工作的重要性日见凸现,于是,近年来,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许多人认为档案鉴定已逐步由一种手段最终成为当前档案工作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由于档案价值的潜在性和不确定性,使得档案鉴定成为档案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在“有必档”和馆藏档案“玉石不分”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清朝赵翼说过:“人例有一篇稿。锓枣镌梨祸不了。若都留存在世间。塞破乾坤犹嫌小!”周总理也曾明确指出:“档案不要搞得太多,不然是牍主义,后代要骂我们的。……我们为后代留档案,档案要精炼,不要什么都作为档案保存起来……”现在馆藏档案不精炼的现象还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16.
驻守在红色娘子军的故乡──万泉河畔的海南军区某团,近年来不仅全面建设年年都上新台阶,团里的报道工作也是成绩显著,每年在《解放军报》、《战士报》等报刊电台上见稿数稳居全师榜首,3年来有3名报道员提拔为干部、4名报道员退伍后被地方新闻单位录用。谈起这些成绩,报道组的同志感慨地说:“因为我们团有个关心、支持报道工作的好团长——全传清。”1995年,全传清荣获海南军区新闻报道工作“领导重视奖”。(-)身为一团之长,全传清同志的工作千头万绪,但在抓好团队全面建设之余,他始终把报道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他常说,…  相似文献   

17.
石翼 《军事记者》2001,(11):41-41
在新闻出版界反腐败的辞典里,“以稿谋私”这个词可谓家喻户晓,理当痛斥。可这四个字的矛头所指,似乎只是新闻出版界的从业人员,并不包括报刊的通讯员等,这就难以囊括“以稿谋私” 的各类现象了。譬如,由“以稿谋私” 派生出的“送稿谍私” 就是这样一个怪胎。 顾名思义,“送稿谋私”是专指非新闻出版单位的从业者即通讯员或书作者,借为编辑送稿之机谋求一己私利的行为。据读者反映,一些通讯员打着“请编辑吃饭”、“为编辑送礼” 的旗号,向被报道单位的领导大肆索要“活动经费”,他们或编造事实,谎说“无礼难登稿”,或杜撰或…  相似文献   

18.
以需求为圆心.以服务为半径.画—个圆.这就是SOA。SOA厂商把功夫做到了家.单单从这句精彩的广告词里就折射出无限的诱惑力。SOA甚嚣尘上仅仅是近两年的事——在几乎所有软件大鳄的鼓噪下.SOA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但对于企业来说,是否马上实施,CIO需要”掂量,再掂量”。  相似文献   

19.
吴生华 《视听纵横》2005,(6):101-102
人们一般认为:播音员是没有“话语权”的,而主持人因为在话筒前实现了自主说话,因而实现了话语权的回归。而在传统的概念当中.又是没有主持人的。只有“有稿播音”和“无稿播音”的划分,事实上.所谓的“无稿播音”就是脱稿主持。但这样的一个概念,倒为我们研究主持人的“话语权”提供了一条路径,从话语权来分析,“有稿播音”实际上是“说话权”和“把关权”分离的.编辑行使了话语内容的“把关权”.而播音员则承担了把字转变成口语的“说话权”.  相似文献   

20.
3、无情与有情编辑之为人向以“抬轿”、“作嫁”著称,以身怀“雕虫小技”闻名,按理,本值不得将他们放在眼中。怎奈世界上的事总是那么“怪”,往往“一物降一物”,连虫虫蚂蚁也有出头的日子,更何况还有一技之长的编辑先生乎?因此,在世人或者更确切些说在作者们的心目中,编辑人虽微,但言或者笔却不轻,他似乎掌着作品和书稿的生杀予夺之权,有时大笔一挥,作者的“十年辛苦”就会“毁于一旦”。当然,也有“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的情形,此处不留稿,自有留稿处。但倘若事有凑巧,“西方”和“北方”都“不亮”,就很有点儿令作者伤心了,不说眼泪往肚里吞,也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