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从文字形体、音韵、训诂及现代方言角度讨论了"(匚丙)"字的音义,并试图对"(匚丙)"字与"陋"字之间的音义纠葛以及前人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次梳理,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吴莹 《中国教师》2009,(15):26-27
<正>近日,脑子里突然跳出"教育的信仰"一词,觉得似乎有点突兀,便又加上"为"字,似要委婉得多,但这一加便要对"为"字作解释——什么读音、作何释义、根据是什么。以我自己对教育信仰的角度来生发,"为教育的信仰"中的"为"字有两种读音,一种是"为"(wéi),以"作为"解;一种是"为"(wèi),作"为了"解。以我过去38年不间断地受教育及做教育工作的岁月来说,已然证明了我的"作为"信仰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甲骨文中"(追)((追))"、"(姊)"指王出行时的止舍或军队驻扎,"姊"还指先祖之牌位,后来这两个意义为"次"字所承担,"(追)((追))"和"(姊)"不能直接隶定作"次";前辈常把"(姊)"误释作"(姊)",其实它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字,无论是字形、语音,还是用法,都有较大的差异;《汉语大字典》中误把"き"、"ぎ"、等甲骨文字形当作"次"字,其实这两个形体当为"次"字,后世作"涎".  相似文献   

4.
1.文稿总体要求:论题新颖,见解独到,论证严密,语言流畅,标点符合规范,篇幅以4000~6000字为宜。尤其欢迎能引发学术共鸣与讨论的热点文章。2.文题:限20字以内,能够准确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3.摘要:4000字以上的文章需要作摘要。要确切记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问题和主题、论点、结论等;不用"本文""作者""笔者"等做主语;不要写成提纲或评论形式;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4.关键词:3~5个。5.标题层次:一级用"一";二级用"(一)";三级用"1"。  相似文献   

5.
说"巠""(亂)"     
"巠"、"(亂)"这两个字看上去没有什么联系,而实际上两字含有共同的构件"I"或"(I)"."I""(I)"的同一问题,我们已经作过详细的讨论,此不重述①.下面先说"巠"字.  相似文献   

6.
《左传·成公二年》"不介马而驰之"的"介"字,或训"甲",或认为是"(马介)"的古字,或认为是"(马介)"的假借字.文章分析了"介"字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指出"介"与"(马介)"不是同源关系,也不是引申、假借关系.训"甲"是."介""(马介)"词义不同,不可混淆.  相似文献   

7.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和前提.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但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有一件让教师十分烦心的事,那就是学生的锗别字现象. 一、错别字现象描述 错别字,是错字和别字的总称.错字指的是写得不正确的字,即写成不成其为字的字,如把"染"写成"(染)".别字指的是误写其他字以代替原来要写的字,如把"像"写成"象"、"向"、"相"等.[1] 以学生的作业为例,其错字的形式大约有如下几种:第一种是写错笔画,包括增笔与减笔.如将"纸"写成"(纸)","眠"写成"(眠)";将"兔"写成"免","猪"写成"(猪)"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讨论殷周铭语文里的"(辶水)"字,过去释为"速"或"(之冉)",没有定论.本文从字形分析切入,通过该字所在语境的探讨,结合相关字词的考释,在否定旧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该字就是后来的"(之冉)"字,在铭文里主要有三种用法:第一,用作人名;第二,用作动词"行往""前去";第三,借为"護",表"辅佐""辅助".  相似文献   

9.
通过查考字书、系联文献用例、方言求佐等方法,考释清至民国岭南杂字文献中的"(齿)"及相关字词,认为"(齿)"本是个吴方言字,借到粤语里使用,跟方言音变有关."(齿)"与"(啙)""者""宁""贮""箸""著"都能记录表示"贮藏""盛物于器"义的{贮}词,其中"宁""者"为初文本字,"贮"为"宁"的本义分化字,"(啙)""(齿)"为"者"之变形分化字,"(齿)"又可看作是"(啙)"的增义符异构字.本义为"筷子"的"箸"及其俗写异体"著1"在表示"贮藏、盛放"义时为"(齿)""(啙)"的借用.而表示草木义的"著2"则与{贮}词没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简化字中有一些字的声旁是"卖(卖)",实际上应该是"(買)',这是隶变后字形相溷造成的.经传中多不见"(買)"字,而常见"儥"字,实则二者为一字之分化,"(買)"字后以假借字形"鬻"或"粥"行,"儥"字则仅见于经传中且鲜用,他们所代表的字义逐渐被"买"和"卖"取代,这是因应社会发展而产生的必然现象.  相似文献   

11.
"華"字的古体字是"(乎)",象形字.其中"^^"是花的象形,由几个花瓣组成;下面的"亏"是草木发芽破土而出."(乎)"是草木之花,后来隶化而加上了义符"(帅)".更可以说明它的本义是花.  相似文献   

12.
"妻"字,不仅结体包涵着重要的人类学信息,而且是天象字"妻…"霎"(霁)得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焉"在上古有相当于"之"和"于+x"(x为代词)两种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焉"字作补语、状语时需要一个特别的介词的引入,这个介词可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位于动词后作补语。因此,代"焉"的"于+x"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14.
师德浅谈     
一道德这一概念,古已有之.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志于道,据于德"(孔子)和"尊德乐道"(孟子)等说法.那时的道和德是两个概念.后来荀卿开始把道德二字联用,提倡"道德纯备".明代学者焦竑对道德又作了进一步解释,他说:"道者,人之共由;德者,人之自得."意思是说,"道"是人们所共同遵循的规律和规则;"德"是人们对规律和规则认识修养后自己所得.在我国历史上,道德通常是指调整人  相似文献   

15.
有了艺术字,文章的确美观了许多,"可4"(可是)有时候艺术字的体型不太"苗条",怎么办呢?今日偶得到一妙招,赶紧向大伙汇报一下:1.打开Word 2003,插入艺术字"我很胖"。2.在"艺术字工具栏"单击[设置艺术字格式]按钮(如图1)。  相似文献   

16.
题中的"(山弄)",壮族称石山间的小片平地.广西有不少地名用"(山弄)"字,如"七百(山弄)"、"三(山弄)"、"(山弄)雷"等.(当地人现今一般写作"弄")  相似文献   

17.
1988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摘要刊登了《四川民族》1987年第6期王康荣的文章,标题是《"吐蕃"的"蕃"字不读"番"》,摘要的全文如下: 目前,一些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一些地方在历史教学中,把吐蕃的"蕃"(bo)字, 错读为"番"(fan)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电视风光片《阿坝漫行》等。 吐蕃是古代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伯特"、"土伯特"或"图白忒"  相似文献   

18.
北周<康业墓志>释文用现代简化字隶定.但释文中有两类错误:误释,如"(蘭)"字应为"蔄"、"异"字应为"冀"、"升"字应为"彝";繁简不统一,如"葉"字应改为"叶"、"蘭"字应该改为"兰"等.  相似文献   

19.
门外释"(仌)"     
本文反对将"(仌)"隶定为古"泰"字,通过对包山楚简中几条简文的比勘,认为此字应释读为"夭",并对此字字形演变过程进行了简略考察.  相似文献   

20.
释"曹"     
"曹"字的甲骨文形体为上"(東東)"下"口"的会意字,"曹"字的字形义为以言词审理原告被告双方的诉讼.<说文>对"曹"的形体分析"从(東東),在廷东",不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