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姜薇薇 《大观周刊》2011,(13):35-36
接受理论在文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接受理论改变了传统作家与作品的模式,从一个新的视角展开对于作品的审视,使读者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促进了文学的演进。本文将从我国基础教育现状,接受理论对于教育教学的启示,以及如何将接受理论很好的融合和应用于基础教育之中来展开探讨。接受理论从受众出发,充分考虑受众的接受情况。将它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它能够改进教育教学传统的死板方式,融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气氛,促进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     
《全国新书目》2013,(9):6-14
《英美经典文艺理论》一书以英美两国的多位代表性作家的经典文论作品为编选对象,讨论范围涉及诗歌、小说以及文学批评方法等多方面。为便于读者对比、分析和理解文本,本书采用了中英文对照的形式。这些论说精当、阐述入理的经典文章是中外文学与艺术评论者、文学翻译者以及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传播学的角度出发,以译介学理论为理论支撑,以《三体》《兄弟》等当代中国文学英译作品的海外出版发行为例,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个方面探讨中国文学如何成功“走出去”,实现中国文学在西方强势文化中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由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一书是常彬教授的又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础上,力图进行本土化的实践开拓,从中国女性文学的发生讲起,将中国女性文学兴起、发展、繁盛直至消匿的起伏曲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史的梳理与成因探源。  相似文献   

5.
在英美文学的历史上,《觉醒》和《查泰莱夫人的情人》都因自身蕴含的伦理观念与不同时代的伦理环境之间复杂的角力而历经浮沉.文章以伦理为依托,对二者的接受历程进行爬梳,从而揭示伦理对作品接受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6.
吉尔伯特和古巴出版于1979年的《阁楼上的疯女人:女作家和十九世纪文学想象》(以下简称《阁楼》)早已成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里程碑一般的巨著,被命名为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的重要成果而经典化.30年后出版的这本论文集,也可以看做经典化的一环:它既是对吉尔伯特和古巴当年所树立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传统的追忆,更是表明"疯女人"在后女性主义时代仍不过时的宣言.  相似文献   

7.
王瑜 《中国图书评论》2010,(12):113-115
该书正是以文化为大背景,以"长安文化"为依托,从文学的纵深探讨研究《史记》的文学价值,开拓出《史记》研究更深的层面,从而使人们由《史记》反观中国文学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15,(2):71-73
传播学专业的文学教育,既不同于传统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也不同于以《大学语文》为代表的通识教育。本文以《中国文学》课程教学为例,从教材的选择、专题化教学体系、特色教学内容的设置等三个角度手入,提出了传播学志业的文学教育应如何改革的建议。笔者认为现有的《中国文学》教材并不适宜于传播学专业,业界应积极推动特色教材建设;《中国文学》在教学内容编排上可突破传统以"文学史"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尝试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在具体内容上,可设置适量的与传播学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模块,以突出其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9.
易平 《大观周刊》2012,(17):19-20
苏珊· S· 兰瑟所建构的女性主义叙事学以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科学研究的方法为依据,从女性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角度对文本进行阐释,将叙事行为研究与女性主义相结合,形式研究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就苏珊· S· 兰瑟的《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一文,旨在分析女性主义叙事学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学活动,是文学刊物宣示或探讨某种文学主张、发布某种文学信息、培养文学新人的一种迅捷而有效且传播面广的形式,与刊物作品本身构成对刊物的发展起着相辅相成的促进作用,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也是许多文学刊物乐意和经常举办的活动。《西部》杂志是新疆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本汉文文学刊物,从创刊时的《天山》到后来的《新疆文学》、《中国西部文学》,直至现在的《西部》,50多年来,它一直承担着发现、培养各民族作家,壮大、繁荣西部文学的重任。在各个历史时期,为推举文学新人或引导某种文学思潮,《西部》杂志曾举办过各种形式的文学笔会、作品研讨会等文学活动,对一些作家、一些文学流派的形成都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特别是90年代以来面临尴尬处境,遭遇种种困惑,究其原因是混淆了两组关系,一是男性中心话语与男性的关系,一是父权制文化与人类文明的关系。建构性别文学批评的平台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走出困境的良策。从“女性文学批评”走向“性别文学批评”,应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是21世纪女性文学批评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收集民间的文学资料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廷银 《图书馆》2007,(1):65-68
在任何时期,都有一些由基层民众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当代,则由于电脑打字技术的应用,这样的作品集的存在更加容易。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看,这些作品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繁荣地方文学,无疑都具有很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目前的各级图书馆还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些意义,因而在收集和整理中,还存在态度不够积极主动、措施不够合理有效等问题。我们从理论上理解收集民间的文学资料的必要性和艰巨性即显得非常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批评的抵制     
现在,重新探讨文学批评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已不再是多余的。正如许志强在他富有创见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随着"新批评"的滥觞,批评的主体性和话语权力已被无限扩展.最后走向了"批评的自治"。他以爱德华·赛义德对于康拉德的《黑暗的心》所作的评论为标靶。指出文学批评所要抵制的正是如此的知识气候——对文学经典的动辄颠覆,批评对象的工具化。批评对自身和对象均缺乏诚意的态度,集体有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的文学冷漠症的扩大,满足于"理论话语"的自说自话,等等,其危险在于对精神生活的否定。有趣的是,郭宏安恰恰为我们介绍了‘批评自治"的一个极致——不读而论。这是文学教授和精神分析学家彼埃尔·贝亚尔在他的畅销书《怎样谈论没有读过的书》中所阐发的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不要为谈论一本没有读过的书而羞愧,因为你是在谈论中创造一本新的书.它的本质在于表达自我,而这是创造行为的最终目标。这个时代存在太多不值一读的作品.批评正是在对作品的摆脱中回归了自身。郭宏安先生在贝亚尔看似轻佻的观点中。善良地发现了它的真意:批评家勿成为作家意志的复印机——勿"死于句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有对西方文学批评的关注。终将归结为对本土文学批评现状的考量。施战军的探究另辟蹊径:他从文学批评生产的外部环境出发,追溯到文学批评危机的体制根源——学院评价的机制性板结。文学批评家对学院规约的自觉归附。导致批评文体的学术化僵硬,这使文学批评与文学现场的关系日渐趋冷。如何凝聚真正爱文学且知文学者从事当代文学批评。是中国文学界最现实的难题。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文学研究对于推动图书馆文学创作、发展图书馆事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论文从图书馆文学的概念特点、图书馆文学的功用、图书馆文学的设立发展、图书馆文学创作、图书馆文学评论等五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图书馆文学研究的主要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将图书馆文学理论研究、图书馆文学批评及图书馆文学比较研究等作为今后研究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 常彬著,人民出版社,2007 由人民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的《中国女性文学话语流变1898-1949》一书是常彬教授的又一部学术专著.全书在借鉴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方法的基础上,力图进行本土化的实践开拓,从中国女性文学的发生讲起,将中国女性文学兴起、发展、繁盛直至消匿的起伏曲折过程进行了全面的史的梳理与成因探源.不仅以充分详实的史料为根基,更将对女作家群的整体分析与女作家创作的个体分析相结合,由点到线再到面地勾勒出从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0年历史跨度语境中,中国女性文学所经历的艰难的抗争历程.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与出版的关系密切,译者、出版、读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翻译作品的社会存在状况。中国女性文学的对外传播是中国翻译出版活动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下,其出版和译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主要依据“翻译出版”理论,简述中国当代女性文学作品对外出版的现状和问题,并从出版的角度来探讨女性文学的翻译策略,分析译者如何选择翻译素材,如何坚持以受众意识为主,如何坚持女性主义翻译立场,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以实现最佳传播效果,让世界听到中国女性的声音,以契合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英美文学传播路径主要体现在出版传播路径、翻译传播路径、阅读传播路径三个方面.文章以出版传播路径为研究对象,阐述互联网时代英美文学传播遭遇的瓶颈,指出发展出版传播路径新体系的必要性和方法,进而提出英美文学传统出版与电子出版创新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早就成为现今社会人们用来传播和获取信息的主要载体.在当下的信息传播环境下,很多经典文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大众传媒对文学传播有着很强的助推作用.本文以英美文学为例,探讨了大众传媒传播的优势,以及在英美文学的传播中,大众传媒所起到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水汶 《兰台世界》2011,(7):64-65
对于苏轼《琴诗》的评价,有的极尽赞誉,有的却只将其视为戏作。从创作动机来看,视苏轼《琴诗》为戏作是有道理的。但是,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并被长期流传,不仅取决于作者的创作动机,更取决于作品的内在意蕴及文学接受情况。  相似文献   

20.
阅读的至乐     
现今的多媒体时代大多数人是不读书的,这儿说的书仅限于文学作品,而在那些以读书为"专业"的领域又是什么情况呢?哈罗德·布鲁姆在其《西方正典》中这样描述道:在现今世界上的大学里,文学教学已经被政治化了,我们不再有大学,只有政治正确的庙堂,文学研究如今已经被"文化批评"所取代……这正是当下"专业"的文学研究和大学教学领域里实际境况,这儿的文学阅读已经成为形形色色的理论实验、兜售和角逐的场所,新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多元文化主义等品牌在这儿争夺市场,文学阅读的疆域获得空前的扩张,但是当一个事物被扩展到无所不包的时候就恰恰什么都不是,在这个理论泛滥的时代唯独缺席的是真正的文学阅读。布鲁姆对经典的捍卫所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