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报刊上有文章称我国为“围棋大国”,不经意者也许认为理所当然。实际上,这一称谓大有商榷之必要。 可能马上会有人提出异议:我国围棋人口的绝对数字在世界上是数一数二的,所以我国应是当然的围棋大国。其实大谬不然。  相似文献   

2.
围棋与国家     
2011年6月7日,中国围棋协会副主席、总参谋部办公厅主任林建超将军以《围棋与国家》为题,在中国棋院给国家围棋队和围棋工作者做了一次生动、深刻、精彩的讲课。讲课从围棋价值与文明的发展、围棋与民族思维特征、围棋与国家智力形态、棋运与国运、围棋对国家民族的特殊责任等方面入手,深刻揭示了围棋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和地位作用,提出了中国围棋要确立世界围棋中心性大国的战略目标。讲课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全文刊载,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朴治文 《围棋天地》2005,(20):50-51
在我们讨论韩国围棋世界化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只提“韩国主导”这样的主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是简单地讨论某一个国家的围棋规则和系统的时候了,而应该是综合考虑韩、中、日三大围棋强国的情况,一起促进围棋的世界化。在这个关键时候,韩国围棋界特别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4.
读后 编后     
《围棋天地》2006,(11):95-95
《LG虎之卷》一文的引语中称,古力和陈耀烨“在围棋强国韩国面前展现一个围棋大国的尊严”,说得太好了!看着韩国人在世界大赛上斩金夺银甚至包揽四强,即使作为最普通的棋迷,恐怕也能感受到最深刻的耻辱。好在年轻一代的中国棋手正在收复失地。打着锦绣的棋谱,读着铁血的文字,快心!  相似文献   

5.
谢锐  李哲勇 《围棋天地》2003,(13):10-12
围棋现在需要的是鼓励和支持,“气可鼓,不可泄!”领导和棋手都需要增力日使围棋走出低潮的责任感,毕竟围棋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只要大家共同努力,自觉地肩负起振兴中国围棋的责任,那么,围棋事业的兴盛也就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6.
罗玉勤 《围棋天地》2006,(10):70-70
已故文学大师巴金老人说过,人是大写的。不用说,这指的是如何做人。做人该坦荡,做人该光明磊落。对我们下围棋的人来说,不光人是大写的,围棋也是大写的。职业的也好,业余的也好,只要沾上围棋的边儿,就该对她敬若神明,不敢有丝毫亵渎之心。围棋是尘嚣世界的一方净土,是心灵沙漠的一方绿洲。围棋给予我们快乐,也给予我们痛苦;甚至有时也给予我们名声和金钱——这其实并没什么不妥,相反,却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围棋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二月河 《围棋天地》2008,(23):94-95
在不久前的《弈事琐记》一文中,著名作家二月河先生讲述了自己的围棋故事,我们才知道原来他和他的家庭竟然与围棋和棋界有着那样深的渊源。不过,那篇文章更多地还是讲述他的围棋故事,而本期的这两篇文章中,二月河先生则将痛快淋漓地书写围棋带给他的巨大乐趣。  相似文献   

8.
《棋艺(象棋版)》2008,(9):47-48
前言:奥运来到中国,我们盼望了百年。奥运圣火的传递有围棋世界冠军的参与,这更激起了围棋界人的情愫,何时围棋可以像奥运项目主样普及?网络的发展已让我们看到了一线曙光,它为围棋走向世界提供了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9.
魏其 《围棋天地》2011,(16):8-11
应中国围棋协会、上海市应昌期围棋教育基金会的邀请,7月22日开始,美国名校大学生围棋代表团开始了为期九天的中国之旅。这一举措是中国海外围棋普及工作的一大进展,也开创了中美围棋交流史上的先例。来自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布兰迪斯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卫斯理女子学院等院校的十一位大学生访问了上海、杭州、北京三地,饱览了优美的自然和人文风光,也与中国各地的大学生棋手进行了愉快的交流和比赛。这次围棋发源地、围棋大国之旅成为了他们围棋生涯中难得的体验,里程碑一般的时刻,当他们带着太平洋彼岸的火种回到故乡,必将为美国的围棋事业创造更多的支点。  相似文献   

10.
《围棋天地》2004,(19):48-48
Chris Kirschner:我想围棋规则要统一的话,每个人的姿态都要降低一点就好了。我在学围棋中受益无穷,我是从我祖母那里学会围棋的,我祖母说,如果全世界的人都下围棋的话,就不会有战争了。吴清源和岩本薰也这么认为。我们除了推广围棋之外,还要使围棋在促进世界和平中的作用发挥出来。  相似文献   

11.
混血棋迷     
围棋带给他无穷的乐趣,改变了他的生活,而他也给予了围棋更大的回报,为围棋的交流和普及不遗余力。虽然他注定将远离围棋舞台的中心,但生活的充实和心灵的愉悦已经令他获得最大的满足。其实,田中广悦先生这样的人,我们身边还有很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编读后记     
《围棋天地》2005,(11):96-96
统一规则势在必行 拜读了陈祖源先生关于围棋规则方面的文章,颇有收获和感触。通过陈先生对中日两国围棋规则的对比研究,指出其优劣,使广大棋迷对围棋规则的流变及原理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从而使我们强烈地意识到围棋规则的统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围棋天地》2006,(16):61-61
作为文学家,江崎诚致不愿来华访问;而作为业余棋手,却率领日本文化界围棋代表团连续访华十数载:这事情本身就足以让我们和江崎先生一起感谢围棋的功德了。发掘开来,那故事构成一部长篇传记也绰绰有余。本期《围棋的功德》,不过是个概述,从中也可领略这位文学大家,是怎样地将围棋著述和围棋活动当作一桩毕生的事业。  相似文献   

14.
围棋与扬州     
江志鑫 《围棋天地》2005,(18):48-50
纵观几千年,围棋与扬州城的关系,正如大运河和扬州的关系一般密不可分,我们把扬州说成是运河之城、围棋之城,并不过分。  相似文献   

15.
周泗宗 《围棋天地》2000,(10):34-36
章必功先生的文章《围棋的哲学内涵》引起了我的兴趣。读过章文之后,又翻出《围棋天地》1997年第一期和第三期,重读了马诤先生的《围棋的起源》。参与讨论从唐朝便存在的一个古老的争论话题——围棋是哪个时代的产物——实在让人感到快乐,因为这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我们民族历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6.
刘斌 《围棋天地》2005,(19):69-69
我今年六十岁,是一个有着五十多年棋龄的老棋迷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就开始购买围棋杂志,当时全国只有《围棋》月刊一家围棋刊物。我至今还保存着一本1966年8月号的《围棋》,前半本是文革动员的“战斗檄文”,后半本才是围棋的内容。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围棋事业蓬勃发展,围棋图书出版业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特别是聂卫平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十一连胜,掀起了神州大地上的第一次“围棋热”。一时间,我们当地大小书店里的围棋书籍竟然要排队购买,而且还经常脱销。  相似文献   

17.
围棋,这个发源于古老中国的棋类项目,如今正在世界范围内大为流行。以1989年5月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11届世界业余围棋锦标赛为例,共有38个国家和地区的棋手代表参赛,而10年前的第一届比赛才有15个国家参加,由此不难看出围棋在各国的发展之快。尽管围棋发源于中国,但由于当今首屈一指的围棋大国是日本,而日本又在海外普及方面花了很大气力,因此除东亚以外,如今各国均按日语的发音,将围棋称为“GO”。为此首届应氏杯世界职业围棋锦标赛的发起人应昌期先生很不满意,他认为应按汉语的  相似文献   

18.
开局有一套     
李劫六段 《围棋天地》2013,(22):103-105
“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这是关于围棋起源的一种传说。从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围棋的教育功能,几千年前的古人早巳经认识到了这点。不错,现在的专业围棋水平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围棋的竞技性只是其中的一面,而其艺术、教育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希望将来有更多的有识之士能投入其中,使这一古老的国粹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围棋天地》2006,(20):61-61
以芥子之微,却能够藏下须弥神山。小小棋奁,也见证了世上沧海桑田。橘中之秘、烂柯棋缘,是世人对棋道渊深寄予的想象,殊不知比棋道更为渊深的乃是生活之道。当我们拘泥于盘上胜负、汲汲于蜗角得失的时候,一种生活方法和生活态度正在逐渐离我们远去。怎样的围棋才是古人的围棋?学者和棋家们的发现正使问题的答案日益明晰。然而,怎样的围棋生活才是古人的围棋生活?这答案却须我们向自己的内心深处去寻求。  相似文献   

20.
姚枫 《围棋天地》2005,(12):68-68
当年我们这些复员兵被分配到北京市科委下属单位的时候,几乎没有人会下围棋,都下象棋。只有一个叫晓东的在文革时期下过,水平大概有业余1段,他自称是单位的“棋圣”。他和我们下都是让6子,没到中盘我们就全死光了。我真是搞不懂,围棋怎么会是这样呢?象棋你别说让我车马炮,就是让我一个马也别想赢我。围棋真是太玄妙了,后来大家发现围棋更有意思就不下象棋了。棋圣自然也就成了我们心中的偶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