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高考之后,章熊同志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高考之后话高考》(发表在《语文学习》90年7期)。现在离91年高考只有几个月时同,全国中学语文教研员协作中心在芜湖召开语文高考战略研讨会,专门研究迎考问题。会议要我发言,我就套用章熊文章的题目,改为《高考之前话高考》,谈点个人看法,作为“一家”之言,请求“百家”批评指教。  相似文献   

2.
一、旧话重提我教语文四十余年,关于高考,我只写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综合考查,重在能力》,发表在《语文学习》1984年第3期,谈了我对语文高考的一些看法和主张。另一篇题为《高考之前话高考》,在1991年第5期《语文教学通讯》和《中学语文》同时发表,重...  相似文献   

3.
再谈高考语文全方位训练原理──写在《高考语文全方位复习训练系统》出版之际广东省广州市广雅中学黄永光拙作《靠科学、系统、优化的训练夺取语文高考的高质量──“高中语文全方位训练系统”的实验报告;(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3年第10至12期)发表后,笔...  相似文献   

4.
1996年我曾写过一篇《小学语文课加强语言训练问题》,文章写了三个题目:语言训练和语言练习;语言训练和思想教育;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恰好在语文教育界就展开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随之受到批评。再后来语文课程标准公布,提出“语文实践”。近来大家又提出“语言训练”问题。就此问题,我再谈一点拙见。  相似文献   

5.
我的第一首诗李成岁我的第一首诗,写于1962年的冬天,发表于次年的《山东文学》第3期上,题目叫做《“小燕子”──给一位乡村话务员》。说它是第一首,当然不是说在此之前我不曾写过诗,其实写过很多,只是未曾正式发表过而已。我那时也像许许多多的“文学青年”(...  相似文献   

6.
章熊说:“每年的高考试题都将对教和学产生很大影响。教师会反复揣摩,即将进入高三的学生更要作大量模拟性练习,因此,如何正确认识这份试卷是一个重要问题。”(《高考试题和语文学习——从1990年试卷谈起》)确实,高考试卷对整个中学的教与学产生巨大影响,特虽是对担任高三语文总复习教学任务的教师来说,“反复揣摩”高考语文试卷确实是一种十分必要和非常必然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对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更应从未来高考的战略部署和战术实施的角度  相似文献   

7.
回顾近年来高考作文,有如下思考:一、“话题式作文”的命题方式基本成型最近几年,语文高考的作文试题采取了话题式作文的形式:1998年,高考作文是两个题目,即《坚韧——我追求的品格》和《战胜脆弱》。稍加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题目其实是一个话题,即关于青少年思想品质修养的话题。两个题目恰好是这个话题的正反两个角度,一个是追求什么,一个是反对什么。1999年,高考作文要求根据一则科技信息,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可以大胆想象,多种角度、多种写法,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这是明确了一个话题,准许编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2000年,给了一则材料,命题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范围宽泛,只要与材料中  相似文献   

8.
作者简介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14,(4):F0002-F0002
张丽钧,语文特级教师、困家级骨干教师、全国十佳教师作家。199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迄今出版个人文集18部,其中《门的悬念》《捐赠天堂》等6篇文章被选入语文课本,《心灵的选择》《牡丹花水》等17篇文章被选作高考、中考命题材料,散文集《我要回报以歌》获“全国教师十佳作品奖”。  相似文献   

9.
《包身工》补注陕西省镇安县中学唐汉承《语文学习》1995年第5期摘自上海《文汇报》的一篇文章说,夏衍曾这样讲过:“有人为我做过统计,说我写了七百多万字。我以为其中可以留下来的只有《包身工》。”《光明》创刊号社评也曾颇有见地的指出:“《包身工》可称在中...  相似文献   

10.
2014年的第一期《语文教学通讯》刊载了我的一篇论文《从“学科作文”到“写中学”》,我想从这篇文章的写作到刊发谈谈对教育写作的一点心得体会. 说起写作,非常惭愧.读书的时候,我从来没有想过会当教师,最不喜欢语文,而在语文的学习中最讨厌作文,但事与愿违,命运给我开了一个黑色的玩笑,我做了一个研究作文的语文教师.  相似文献   

11.
一、高考试题材料的选择应慎重 2013年江苏语文卷作文题(原题略)因为缺少自然常识,闹出笑话:人迹罕至,阴暗的山洞,色彩斑斓有着趋光性的大蝴蝶会置身山洞吗?山洞中的生物到底是“蝴蝶”还是“夜蛾”?这原本是一个科学常识,本不该混淆,可是高考命题时却闹出了“体育老师教的生物”的笑话。本则材料原本选自2011年《读者》上的一篇文章,题目叫《轻一点,别点蜡烛》,作者写了他的一次亲身经历。  相似文献   

12.
有一件事我终生难忘。 大约是在1978年春天吧,记得是春节过后开学不久,《人民日报》发表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一篇文章,题目是《语文教学中的两个迫切问题》。这篇文章引起语文教师的普遍关  相似文献   

13.
又是一年高考时。每年高考前后,都会“几家欢乐几家愁”。对10多年来的高考来一番追溯,许多现象令人忧思、发人深省。19年前的高考从网上下载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家有考生:你以为考生家长容易吗?》,是一位叫莱莉的女士写的。“如果说高考是对考生智力与综合能力水平的大检验,那  相似文献   

14.
黄永光老师撰写的长达三万字的长篇论文《靠科学、系统、优化的训练夺取高考语文的高质量》一文(连载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3年第10至12期)发表以来,编辑部及作者先后收到了几百封读者来信,反响强烈,一致认为这是一篇好论文;许多学校希望引进黄老师的“训练系统”。如何高效优质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当然也包括高考语文的质量)确实是语文教学改革中最值得研究的课题之一。现摘登部分读者来信,希望进一步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并借以感谢支持和关心《中语参》的朋友。  相似文献   

15.
笔者在《历史教学》2007年第9期发表了《2007年全国高考陈寅恪题值得商榷的三个问题》一文,认为这道试题的设计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缺陷,考查的效果也不够理想。文章发表后,引起了一些关注。赞同者有之,提出商榷者也有之,如王俊伟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第12期发表了《也评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历史试题——兼与何凡、周明学老师商榷》。一篇文章能够得到大家的重视,我想,这是每一个作者所乐见的。  相似文献   

16.
<正>关联,是语文教学中必备的核心思维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任务为导向”,界定了18个学习任务群,表明《课程标准》致力于打破过去注重知识讲解的单一模式,倡导整合学习情境、内容、方法、资源的关联模式。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新高考I卷,无论从文本选择到题目设置,还是从阅读到作文,都呈现出鲜明的“关联”特点。可见,关联已逐渐成为语文高考的关键思维指令。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还习惯于“静态知识”的梳理,不太注重知识在情境中的“动态应用”,  相似文献   

17.
去年高考后,我写过一篇《正确研究高考命题》的短文(见《中学语文》1981年第5期),就如何看待高考命题的“指挥棒”作用,谈了一些看法。今年高考过后,听到了人们对今年的语文试题的一些议论,觉得还有一些意见可以“再谈”一下。人们对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褒贬不一,多数人肯定,少数同志认为“脱离了教材,方向不对”。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志,充分肯定去年的命题紧扣了教材;课一上的内容占了三十分;近一年来,他们狠抓了教材,而今年的命题却只有第二题和第七题是课本上的内容,仅占十四分,于是大有“一年辛苦,付之东流”之感。这些同志不恰当地将今年的命题同去年的命题对立起来了。看来这里仍然有一个如何正确研究高考命题的问题。所谓正确研究高考命题,就是要正确把握命  相似文献   

18.
高考历史试题题目常见词语补释程昌远李向阳老师在《中史参》1995年第11期上发表了《历史问答题题目常见词语试解》一文,读后受益匪浅。但遗憾的是,高考历史试题中还有一些常见的疑难“术语”考生更加不易把握,往往不得要领,李老师文中略去未讲。本文试作些补充...  相似文献   

19.
审题能力是考生应对高考语文所有题型都需具备的基本能力。近年来,高考语文试卷区分度逐步增大,主观题难度逐渐增强,许多考生由于审题不清而导致错答或漏答。笔者梳理了2017—2019年的模拟题及高考真题,结合《考试说明》,发现考生的审题问题主要在于不能有效确定题目关键词,忽视句中、句间的关系以及题目的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20.
双新背景下,高考语文命题也呈现出新趋势。文章立足《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分析2023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试卷作文部分,发现这四套试卷均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特定情境为载体,以思维训练为重点,凸显“大格局”的同时又立足“小生活”,强调学生的思辨能力。为适应高考作文命题的特点,学生要坚定理想信念,关注时事政治,涵养文化底蕴;留心日常生活,归纳情境中的基本逻辑;以读促写,以说促写,培养逻辑表达能力,在日常学习与备考中训练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