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隐性教育”是指在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育者不直接向被教育者提出教育的目的和要求 ,而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凭借一定的载体 ,通过渐进的、潜移默化式的教育方式、手段或途径 ,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良好的思想品德熏陶。“隐性教育”又不同于一般教育的特质 ,它不具有强制性 ,不直接向学生提出教育目标 ,不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 ,能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因而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中学思想政治工作中 ,教育者要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 ,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 ,教育者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 ,关心学生…  相似文献   

2.
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无为”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与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无为”教育艺术展现的是教育者导演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自我教育。“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其最高法则。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现代教育理论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教育,即以教育者的“无为”促进受教育者的“有为”。  相似文献   

3.
“体验教育理论”旨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探索更佳的学习方法和途径,力求形成“体验教育”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教材体系与教育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教育存在着诸多弊端,它以教师为主角进行单一的说教和训导。“体验教育”理论的提出,正是针对这一问题。因为“体验教育”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和“内省”来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  相似文献   

4.
高校“两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在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塑造健全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塑造好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受教育者具有“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两课”教师应树立修身、民主、学习意识,全方位培养自身的人格魅力,创造出“两课”教学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在教育发展史上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一种是“教师中心论”,另一种是“学生中心论”。根据学校教育和教学实际,针对几年来研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及学生评价体系谈一点认识。 一、“分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 “分层”应指教材内容分层,按识记、理解、探究去划分。又应将学生分层,按A、B、C三层次去因材施教.为使教师、学生都成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应将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向情境、分层次、分小组、暗示、参与等模式去发展,即:把教师教和学生学统一在识记、理解、探究六个字上,变教…  相似文献   

6.
以"和谐"理念开展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具备先进科学文化素质的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和谐”理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确立“和谐”理念为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进一步凸显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促进学生成才的目标,从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主动性,采用“生活化、心理化、选择化”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谐向上的观念,使他们成为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有生力量。  相似文献   

7.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也是现代化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主要载体,它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为实现教育腾飞的目标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一、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教育思想和观念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教育思想、观念的变革。而教育思想变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实现由“教师中心论”向“学生主体论”的转变。“教师中心论”的基本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示范,学生模仿,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着教师转。“学生主体论”则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研究学生怎样学,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彻…  相似文献   

8.
创造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主要目的是继承前人积累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高职教学实行创造教育势在必行:一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二是办学特点的需要;三是受教育者本身的需要。按照创造教育的要求。高职教育在当前应特别注意三点:一是实行双边组合,建立教学民主;二是加强对高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三是掌握学生认识规律,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言人,罗杰斯先生不仅因其“患者中心疗法”开创了心理治疗的新局面,而且他又将这一理念成功地引入教育领域,首倡“个人中心教学思想”,引发了当今教育的重大变革.面对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回顾、整理罗杰斯先生的基本教育主张,挖掘、探求其教育主张背后的思想渊源、哲学理念,其意义应当是不言自明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中心论点:目前中小学课堂教育中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然而仍被不少教师广泛采用的“精讲多练”教学法必须抛弃,而应当大力提倡“精讲精练”,以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教育质量迅速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科学概念是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小学生科学概念学习的两个阶段———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是通过科学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联系起来的。从小学生的科学认识过程入手,从解释和预测功能视角出发,对北京市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视频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在科学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注重概念结论,忽视方法引导;注重概念获得,淡化概念应用;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未能协调。提升小学科学概念教学质量的对策为:概念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并重,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缺一不可,概念获得和概念应用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2.
活体器官移植的正当化根据是被害人承诺,进一步讲,是医生行为具有排除结果无价值和行为无价值的社会相当性。供体作为被害人,其承诺的生效要件是:承诺具有处分器官的权利;供体的承诺出于真实意愿;供体的承诺是符合法定程序的意思表示;目的和手段的正当性;合理的法益权衡;不可再生器官移植中,还要求供体与受体间具有特定关系。供体承诺的对象不仅包括行为还包括结果;双生儿之间器官移植应予肯定,其法理是紧急避险,而非被害人承诺。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will consider the claim that the possession of concepts is innate rather than learned. Innatism about concept learning is explained through consideration of the work of Fodor and Chomsky. First, an account of concept formation is developed. Second the argument against the claim that concepts are learned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paradox developed by Fodor is considered. It is argued that, despite initial plausibility, the learning paradox is not, in fact, a paradox at all as it rests on elid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recognising something and recognising it as a something. The plausibility of eliding this distinction rests, in turn, on begging the question as to whether concept possessi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ecognition of objects, events, properties etc. Fodor's positive arguments for innatism, as set out in LOT2 are considered and parallels with his account of stereotype formation and associationist accounts of concept formation are considered. The explanatory persuasiveness of this revised account of concept activation through the generation of stereotypes is weak. The article then examines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concept possession and concept mastery in greater detail, arguing that innatists have difficulty in accounting for the phenomenon of concept mastery, including within the contexts of formal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4.
模糊概念的特点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模糊概念是指非专业抽象概念即在该门学科中出现、在其他学科中也出现的一些概念用语 ,其所反映的对象和含义或者部分相同或者完全不同。模糊概念分为民族文化差异类、历史沿袭类、学科间借用共用类、含义扩展引申类等。模糊概念有如下特点 :模糊隐含性、灵活动态性、辨证发展性、交叉渗透性。正确掌握和运用模糊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辩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最高层次的发展观,是社会主义的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发展观,是我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正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核心和本质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和使用信仰概念是当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认为,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系统中的重要概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不宜放弃这一概念的使用.信仰不只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方面的概念,更是一般哲学层面的概念;它不是一个具有贬义色彩的概念,而是一个中性的学术概念.信仰概念可以用来指称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或共产主义的信奉和追求.信仰、信念、理想、理想信念是同一序列的概念,其中信仰是上位概念,应摆正四者的关系,使之各安其位,相互配合,共同反映人类这一复杂的精神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18.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言简意赅地表述了对人们社会行为的伦理要求和评价标准。本文就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以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实践、重在弘扬正气”等三个方面,谈点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在通常的理解中人们常常把教化理解为教育,将真理看作是关于世界的现成的知识,因而教化就是将真理作为一种现成的知识传授给他人。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教化与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化并不是主体对一种客观知识的掌握和传授,它应该在柏拉图的意义上被理解为以某种“理念”为原型的“造形”,教化本质上是人的存在状态的本质性的转变。海德格尔在关于柏拉图洞穴喻的生存论解读中,对教化与真理的关系作出了深刻的辨析。  相似文献   

20.
Critique of the Schema Concep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basic concept in most theories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as well as in many versions of constructivism, is that of the schema. The questions behind this paper concern the nature of schemata and what role the concept plays in educational theory and practice. It starts with a brief look a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from Kant to its use in some modern textbooks of psychology. One argument is that during its history the originally hypothetical character of the concept has been forgotten. It is now more or less taken for granted that schemata exist. But there are logical inconsistencies in ap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 and its usefulness within educational theories can be questioned. The concept also lends itself to manipulatory psychological practices, illustrated by the example of a US advertising company. The paper ends with a suggestion that we return to Aristotle and a more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questions of learning and knowledge 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