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深度报道的求深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广 《军事记者》2004,(12):17-17
深度报道,有人又叫“问题新闻”、“热点新闻”和“释析新闻”,是目前颇为盛行的一种兼有新闻和理论章双重特征的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读的青睐,原因是这一形式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适应了改革开放后所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那么,深度报道之“深”有哪些方法呢?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深”在哪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力丹 《新闻与写作》2004,(4):10-11,17
有人称,目前,媒体已进入品牌营销时代,新闻报道则进入了观点时代。不管这个说法是否准确,在传媒业被看作影响力经济,真知灼见成为构成媒体影响力重要因素的今天,具有高品质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受到广泛关注和厚爱势在必然。然而,尽管“深度报道”被众多的媒体当作竞争的“重武器”,但真正让读者感受到有深度的报道却并不多见。深度报道应“深”在哪儿?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期刊登此组文章,或许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长江航运报作为一家周二刊的企业报,在新闻的“快”上是没有优势可言的。如何才能避短扬长,打造自己的品牌?长江航运报另辟蹊径,坚持抓深度报道,力求“以深补快”、“以深制快”,办出非日报的新闻特色。这种“以深制快”的差异化战略,为报社带来了丰硕的成果,其深度报道在省企业报和中国企业报的年度好新闻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取了各项大奖。  相似文献   

4.
程纲 《军事记者》2014,(8):35-35
在当今新闻报道竞争激烈的全媒体时代,深度报道依旧是期刊的“杀手锏”武器。深度报道要有吸引力,必须在求“深”上下功夫做文章。新闻记者要善于挖掘新闻事实的背后故事,在精心策划和解析解读上求“深”。  相似文献   

5.
骆正林 《新闻知识》2005,(12):24-27
深度报道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报道。在新闻事业发展的初期,报纸曾经把告知“新闻事实”作为主要任务,进入新闻竞争的时代后,优秀的报纸不再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而是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内涵,用深度报道来帮助人们解读新闻背后的原因。《人民日报》主管的《江南时报》自2003年底改版以来,明确了“都市新闻杂志”的定位,投入了大量精力经营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6.
新闻专业学生为何缺失新闻敏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2003年12月16日,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在给学生开设的新闻学课堂上,让学生把某大报上刊登的领导讲话和长篇会议报道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结果全班同学由于没有在素材中找到最有价值的新闻,全班得了零分,惟一及格的是两位旁听生。李希光说,“看来新闻传播学院的学生真是越读越糊涂”,竟然赶不上那些从来没有读过新闻与传播学的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学生为什么失去了新闻敏感?为什么找不到新闻?为什么越学越糊涂?  相似文献   

7.
赵斯江 《军事记者》2002,(11):54-55
美国新闻学者亨利·鲁斯曾把求新与求深的报道称之为“快新闻”和“慢新闻”。顾名思义,所谓“快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迅速快捷的报道出去,而“慢新闻”则是对新闻事件做深入的调查,从中预测它的发展趋势,搞好追踪和深度报道。我们在报道实践中,常常会遇到“慢新闻”这类素材,充分利用好新闻资源,选择宣传时机十分重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我抓“慢新闻”的体会是,没到收获的季节千万莫忙着扬镰收割。在共和国的版图上,找到巴丹吉林和腾格里沙漠,也就找到了阿拉善。驻守在这“生命禁区”的一代代边防军人,为了祖国和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深度报道在纸质媒体上的分量越来越重,它的出现和逐步繁盛,绝不是偶然的,是纸质媒体与网络媒体竞争的扬长避短的举措。但深度报道也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有些深度报道过“深”,以至“深”得让读者看不懂,显得很死板,读者不愿意看,使发行量下降,宣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让深度报道活起来,成为新闻从业人员面临的一个课题。  相似文献   

9.
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功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华东地区9家主要报纸还曾开展过“深度报道好新闻竞赛”,其目的是要推动、促进各报提高深度报道的质量,凸显报纸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刘保全 《今传媒》2006,(5X):40-41
现在报纸上不少新闻干巴、枯燥,引不起读兴趣,可以说是新闻写作上的常见病。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认为,浅而无味,缺乏深度是一个主要病根。新闻要有可读性,就应在“深”度上下工夫。深度报道,越来越受到报纸特别是党报的重视,《新华日报》等还专门开辟了“深度报道”的专栏。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报道呈现“短平快”的发展态势,但长篇深度报道并未退出大众期待视野。相反,近年来,人们对“深阅读”类新闻的关注度大有日渐升温的趋势。本研究在此背景下,以Nar-ratively. com和Atavist. com为例,探究美国“深阅读”类新闻网站的兴起和发展,解析其网络新闻传播及盈利模式,从而探求新媒体语境下长篇深度报道的新动向。通过对“深阅读”类新闻网站的源起、人情味表达、个性化呈现及突破传统赢利模式的分析,为我国网络新闻的深度报道提供有效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2.
进入90年代后,随着中央电视台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的开播,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开始为业内人士所关注。《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等栏目的陆续出台,以及午间新闻、新闻联播、晚间新闻的改革、改版,更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人们争相使用的体裁。时下,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ing)是新闻业务研究热门的话题之一。深度报道应“深”在哪?怎样才能“深”下去?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发掘“事实”的深度。二、“问题意识”是引向深度的思维方式。三、建立事实的背景。  相似文献   

13.
邹敏 《新闻实践》2013,(4):59-60
作为一家地市级城市晚报,如何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增加新闻厚度、提升新闻高度、拓展新闻宽度”策略创新,在实现社会资讯快速传递的同时,积极抢占新闻的第二落点,做深做透事件背后的新闻,以满足读者对报道深度化的追求,在媒介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显得越来越重要。  相似文献   

14.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5.
新闻常常被称作“易碎品”,再好的新闻一旦缺少时效性就会成为“旧闻”,毫无报道价值。然而,在具有新闻敏感和善于新闻策划的记者和编辑眼里,“旧闻”却往往是时效性新闻难得的事实背景、深度报道的由头。通过精心的策划和组织,“旧闻”往往还会被赋予进一步深入发掘和拓展的价值,成为重要的新闻信息资源。信息的“再利用”,使得“旧闻”摇身一变,生发出新的更具广泛影响力的新闻来。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时政新闻?业界并没有严格、统一的定义,如果硬要规范之,可以用“对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这个约定成俗的说法。当然,时政新闻是一个深具中国特色的新闻分类。大  相似文献   

17.
当下,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已经成为受众的习惯,这也给地市报发展带来了挑战。地市报继续报道受众第一时间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的新闻不可缺少,但受众更愿意知晓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故事。因此,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报道,以“深度”提升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不失为地市报应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挑战、发挥优势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8.
现在,报纸正经受着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报纸间的竞争硝烟滚滚;广播电视的新一轮改革以及网络媒体的兴起,给报纸更是带来了不小的冲击。鉴于电子媒体目前在新闻信息传播中具有即时性,而开掘不深的情况,搞好深度报道便成为报纸与新兴电子媒体竞争的一个制高点。写好深度报道就要下功夫写别人眼睛“看不到”和“看不透”的东西。 所谓写“看不到”的东西是指,除了写现场所见所闻外,还得写记者在现场未能目睹的或是别的媒体记者尚未发现的一些东西。这就要依赖记者的发现力了,即善于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开展新闻追击,跟踪采访调查,获…  相似文献   

19.
“深度”与“问题”深度报道最核心的部件就是“问题”,揭示的“问题”越重,社会关联度越广,所达到的“深度”越有价值。深度报道不是一种文体,而是一种职业态度:永远追问“问题在哪里”,永远追逐“问题”背后的“问题”。深度报道最稀缺的不是时效,而是“独家问题”。放弃难以做到的抢发新闻,专注于开掘沉在热点底层的“问题”,对于纸媒来说,或许是一种强项。  相似文献   

20.
陈彬 《青年记者》2007,(10):42-43
深度报道是通过系统提供新闻事件背景,用客观的解释和分析,来拓展和延伸新闻领域的一种报道方式。近年来,深度报道已经而且愈来愈受到新闻界的重视和受众的青睐。[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