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认为天水方言ts系音中存有一部分舌叶音.论证中不但列举了大量能支持这一观点的语音实例,而且还和语音学家对中古音有关声母的拟音作了对照,这或许会使论辩更富有说服力一些.另外,文中还详细归纳出此方言ts系中哪些字读舌叶音哪些字读舌尖后音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柳林方言中依据声调平仄分化为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平声大部分读为送气音,少数读为不送气音;仄声大部分读为不送气音,一部分读为送气音。这也是晋语吕梁片方言声母音变现象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安乡文白异读与新旧异读的研究,得出两者都有相同的成规律的语音演变:1.部分见系字声母发生变化时,韵母成系统地发生变化——文细白洪;2.大多是声母韵母同时发生变化,同声异韵和同韵异声情况少;3.大部分新旧读与文白读的语音演变规律基本一致;4.由于社会生活日渐开放,普通话日益普及,文音逐渐取代白音,新音逐渐取代旧音越来越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4.
枞阳县东部地区方言零声母包括普通话里的部分零声母、r声母和个别l声母;方言声母是普通话的部分零声母;声母 n、l在方言里有混淆不分的现象,但有些音节则区分得很清楚.本文主要就方言声母、、n和l与普通话相对应的声母进行比较,阐明方音辨正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兰茂《韵略易通》较好地保存了明代的实际语音材料,反映了这一时期语音的历史变化和差异。其声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早梅诗》代表着明代音系的声母系统。在中原汉语声母链中,兰茂声母系统承前启后,体现了从中古音发展为近代音相互连贯的承传关系,兰书反映了《中原音韵》之后汉语语音的进一步演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部分移居到大同市区内的浑源人家庭进行了语音访问调查,考察了浑源方言中17个[n]声母字的当前读音情况,发现在普通话的影响下部分[n]声母字正朝着[■]声母发展演变。本文重点描写了这一语音演变现象,同时也对其演变的原因从社会语言学视角做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7.
河北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主要分布在晋语区和冀鲁官话区的32个县市,它有两种类型:复辅音声母型和类似双音节型。从增音涉及到的音节来看,复辅音声母型增音涉及到的一般是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音节,而类似双音节型增音一般是限于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音节。所增加的音也有两类:闪音或边音。其中增加闪音的,音值上又有舌尖前闪音[諶]和舌尖后闪音[鬩]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河北方言中儿化增音现象主要分布在晋语区和冀鲁官话区的32个县市,它有两种类型:复辅音声母型和类似双音节型。从增音涉及到的音节来看,复辅音声母型增音涉及到的一般是开口呼、合口呼韵母音节,而类似双音节型增音一般是限于齐齿呼和撮口呼韵母音节。所增加的音也有两类:闪音或边音。其中增加闪音的,音值上又有舌尖前闪音[諶]和舌尖后闪音[鬩]的区别。  相似文献   

9.
平凉地处陇东,其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有一些不同之处,声母共有25个,韵母共有32个,在二字组连读变调上也存在与普通话不同的地方。其中,“重重型”组合皆以后字的单字调类为条件,而“上声+上声”“阴平+阳平”中前字皆由长降调变为短降调,而在“阴平+阴平”中前字由降调变为升调,充分体现了西北方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二 天水方言的韵母 n本文第一部分对天水方言声母的发音特点已作了描述.根据一般常识,声母的变化要影响到韵母,尤其是韵头.有关声母影响韵母的例子前一部分已列举到,这里不再重复.这部分仍采用比较分析法,归纳出天水话和北京话的韵母差别,共八条,排列顺序续接声母部分.文中除对天水话和北京话作共时的比较外,有几处还与中古音近古音作了历时的比较,以寻求天水话和北京话差别的根源.有些差别反映到古音中也是细微的,因此在对有差别的韵母归纳类型时少不了要用到古音的摄等开合声调概念,个别的还得指出声纽,有繁有简,以能区别为原则.其中摄等根据邵荣芬《切韵研究》一书中的“切韵音节表”对韵母的分类和术语,近古音采用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一书对韵母音值的拟构.为了行文方便,我们把代表近古音的《中原音韵》音系简称为“中原音韵”,又由于该术语多出现在以下诸表格中故其上引号也省去.  相似文献   

11.
甘谷话、礼县话中有一些读音相同的音节,主要是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舌尖前、后音与合口呼韵母相拼的一些音节,例如“租粗粟、竹出书如”等,学者们对其拟音有不同的看法,特别是对其声母部分与介音结合所形成的特殊音素争议最大。要真正准确地模拟这些音节,既要重视汉语语音声韵结合的规律,还要充分考虑方言中语音继承上的规定性、语音在生理上的制约性,因此要重视对等韵学研究成果的应用,当然更重要的是对该方言现实状况的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金文韵读首启王国维辆周金石文韵读),继之,郭沫若《金文韵读补遗)、陈世辉(金文韵读续辑)、陈邦怀《金文韵读辑遗),共考订了190余条铭文韵读。今师承其志,作《金文韵读续补),试续订金文韵读60条,其中30条为补前贤之遗,30条为建国以来新著录或报道的金文,希望能为金文用韵的研究提供较为完备的资料。所有韵部基本依王力先生的二十九部。据笔者统计分析,金文韵部应为三十部,冬部在金文中已经独立。(‘)铭文文字可用现行简化汉字即简,不可简者,依从原著录书刊。原铭有不明之字而阔疑者,以方格示之;有夺字或阅字可补者,…  相似文献   

13.
我们这里说的“古音”,是指以《广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音系.《广韵》音系所代表的语音系统是否是以当时某地方言音系为代表的通语还是夹杂某些方言的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找出今各地方言中《广韵》音系的演化情况,正可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材料,寻找线索.从《广韵》的反切上字系联规纳出来的声母共四十四个,和传统的三十六字母比较,主要是知组分为知二知三两组,照组也分为照二照三,因此比传统的三十六字母多了八个.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印的《方言调查字表》不分知二知三,娘母并入泥母,照二照三分开来,喻纽分为云、以两母,共是四十个声母.李新魁先生《古音概说》中把《广韵》的  相似文献   

14.
晋方言里的“圪”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晋方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入声。有的地区分阴入、阳入,有的地区只有一个人声。在晋方言的入声字中,“圪”字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字。圪读[k(?)?],在我们所考察的14个分阴入、阳入的县市里,圪读阴入的有平遥、寿阳、孝义、原平、沁县、陵川、武乡等7个点;圪读阳入的有太谷、文水:介休、汾西、长治等5个点;而清徐、临县则有时读阴入,有时读阳入,变读条件不明。  相似文献   

15.
大同方言里存在着大量的四字式熟语,内容广泛,结构凝炼,人们在日常交际中经常使用,它使话语更生动,更风趣。本文收录了七百余条流行于大同一带的四字格,每一条先作简要的解释,然后举出例句。对于有几个义项的四字格,则分别释义,举例。四字格按照其首字在大同方言的读音,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等五类排列,每一类再依据首字在大同方言中的声母排列。  相似文献   

16.
方言的拟音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要保留标本、就必须有准确的语音模拟。在模拟过程中,首先的、当然的是要准确分析方言的实际读音,同时要仔细区分整个方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语音规律,因为这些发展规律是方言语音模拟的重要依据之一。甘谷话及其相邻一些地区存在着一种特殊声母,该方言中将"猪、出、术、如"与"足、醋、酸"两组在普通话中不同的声母合而为一,该方言中这些字的拟音应该是[tv]、[tvh]、[v]、[jv];而有些学者认为应该是"t∫、t∫h、∫、廾"。这些认识方面差异的产生除了由于研究者对这些方言中这一声母音素的分析存在着差异外,也与研究者对中古汉语甚至上古汉语声母的认识存在着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7.
反切的变例     
反切是古代的一种注音方法,与读若、读音、直音、打比方的注音方式相比,是一大进步。[1]同时,它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调查全国各地方言、欣赏古代诗歌押韵、平仄的金钥匙。本文重点介绍《广韵》里反切上字的声母是z、c、s;j、q、x;g、k、h,在拼读出被切字声母时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甘谷话中有一些特别的语音现象,表现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中读[l]的一些字,甘谷话则读作[t揶][1],用音韵学概念描述,就是见母中的一些字,甘谷方言中读如来母。《说文解字》中以见母字作声符的一些字,也有属于来母的。汉代文字通假有见母和来母互通例。这表明,古音来母和见母或属同纽,或者可以描述为古音见母、来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罗庆云 《江汉学术》2011,(6):101-104
归属江淮官话的新洲方言,其中有许多常用词语,人们在记录时往往一时难以找到或想到本字。作为论文《〈说文〉中所见今新洲方言本字考略》的续篇,通过对《说文解字》进行详细考释,可以在其中找到更多今新洲方言对应的本字。  相似文献   

20.
尖团音是尖音和团音的合称.尖音指古代精清从心邪五母的字中今韵母或介母是[i]、[y]的,尖音字就是精系齐撮字,读[ts-,ts‘-,s-];团音指古代见溪群晓匣五母的字中今韵母或介母是[i]、[y]的,团字就是见系齐撮字,读[t(?)-,t(?)‘i、(?)-].近代语音的一大变化是北方话绝大部分地区尖团音混合而不再分.即在约十八世纪以前,不但齐撮呼的见溪群晓匣已经变了[t(?)-,t(?)‘-,(?)],连精清从心邪也变为[t(?)-,t(?)‘,(?)]了.不过见系齐撮舌根音的舌面化比精系齐撮舌尖音的舌面化要普遍得多,而精系舌尖音在北方的极少数地区还有保留,即这少数地区还有尖团音问题.在这些保留尖团音的方言中情况又有不同,一种是见系保持[k,k‘,x]精系保持[(?),(?)‘,s],如胶东半岛方言;一种是见系齐撮字已经变了[t(?)、t(?)‘,(?)]而精系齐撮字仍然保持[(?),(?)‘,s],如吴方言;还有的尖团音都各自变为一类,如晋东南阳城方言尖音是[t(?)-,t(?)‘-,(?)-],团音是[c-,c-‘,(?)‘-].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