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1 毫秒
1.
当前,培养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情感能力,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议题。它要求教师自身必须具有较高的社会情感能力,以及对学生进行社会情感教育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师范院校是否为此作好了相应的准备,值得检视与反思。论文首先从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将SEL引入小学阶段职前教师教育的必要性。接着,基于SEL的观察视角,从正反两个方面梳理和分析了相关教师教育政策文本与SEL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师范院校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开设的应然状态,尔后又对八所师范大学小教专业开设的教育类必修课进行了实证性的调查。调查发现,当前师范院校小教专业教育类课程的开设存在三个明显的不足,即:培养方案中缺乏通识类SEL高相关课程;专业类SEL高相关课程的开设存在明显的“错位”与“失位”;现有的体验类SEL课程模块较为单一、不够丰富。针对这三个不足,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对策与建议,包括:开设“人文-社科经典研读”通识类SEL课程;调整和优化培养方案中SEL相关课程的设置;强化SEL高相关课程薄弱环节的建设;丰富和拓展师范生有关SEL的体验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情感能力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与教师自身成长和职业发展的需要。现阶段,师范院校对师范生“社会-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存在目标设置不明确、课程结构单一、相关课程缺位以及实践课程种类不够丰富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应体现融合教育理念;在培养方案中增加教师职业社会情感教育能力发展高相关的课程;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实施,丰富师范生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中文+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提出为国际中文教育和职业教育走向世界提供了创新思路。基于情境教育理论和工作本位学习理论构建“中文+职业教育”SSF构建逻辑理论模型,从结构(Structure)、情境(Situation)和功能(Function)三个方面深入探究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共通性特征,挖掘“中文+职业教育”融合模式的构建逻辑。为有效提升中国教育影响力与适应力,提出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需建构中文结构与职教结构交叉的结构逻辑、中文交流与职业交际耦合的情境逻辑、工具理性与人文理性统一的功能逻辑。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如何将教育虚拟社区引入远程职业教育,改善和提高远程职业教育质量,为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远程职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工作思路,本文以为学习者服务为核心价值,构建了教育虚拟社区应用于远程职业教育的理论模型和实践模式.理论模型揭示了在外围资源的参与和支持下,教育虚拟社区创设职业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六项支持服务,使学习者在教育虚拟社区中体验过程,进行知能建构,生成智慧,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操,最终实现个性完满和自我建构.实践模式是以就业或职业发展为导向,包含学习系统、支持服务系统以及质量监控与评价系统的系统架构.本文为探索如何使远程职业教育的发展不至于落入”远程职业教育就是远程教育+职业教育”的窠臼,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远程职业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张爱荣 《学周刊C版》2010,(7):199-200
新理念下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要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数学课堂应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新”,变“灌输”为“引探”;课堂中设“市场”,让音乐进课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语文课程视角出发,根据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探讨了社会情感学习渗透课程,旨在为社会情感学习在中国的自下而上的本土建构提供借鉴。研究梳理了社会情感学习的内涵和国际社会情感学习渗透课程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文课程的社会情感学习渗透路径:关照核心素养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课程学习和同伴互助学习共进、学生自我评价和嵌入课堂式表现性评价并举。  相似文献   

7.
为了适应21世纪技能发展要求,美国提出了将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战略与框架,其愿景是让所有学生为未来职业成功做好准备。以特拉华州SEL-CWD融合框架为例,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三个层面分析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目标框架,从学习主体、学习内容、学习模式三个方面探讨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的实践机制,发现美国社会情感学习和职业劳动力发展融合有三个经验特征:建构趋向公平的统一化能力标准、重视具身心智的职业化教学方式、强调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参与主体。  相似文献   

8.
论教师的职业能力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的职业能力对教师的职业活动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没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随着现代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渴望,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职业能力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教师应如何发展自己的能力,以及建构起怎样的能力结构,便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问题。本在论述这一问题时提出了“三维”能力结构模式,即在“授业维度”中建构教学能力,在“育人维度”中建构教导能力,在“认知维度”中建构自我发展能力,并对这些能力进行了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9.
“双减”政策蕴含着减负降压和提质增效的双重目的。“双减”政策强化了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和教师的主体责任,对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增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职业风险,亟需从理论和实践层面进一步为教师赋权增能。建构“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师赋权增能理论模型,对明晰新时代教师的权能结构和实践方向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教师赋权增能理论模型包含赋权和增能两个维度,赋权路径重在赋予和保障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专业发展权、参与决策权和教育惩戒权,增能要点重在提升教师的作业治理、课后服务、家校社协同育人和信息技术运用等能力。  相似文献   

10.
基于职业属性的高职院校教师培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普通院校教师相比,由于其教育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对象和活动环境不尽相同,高职院校教师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专业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的职业属性。鉴于此,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内容应从企业职业实践训练、职业教育理论学习和高职教学实践训练三方面设计;在培训策略上,强调设计个性化培训方案,开辟程序化、层次化培训途径,创建“二元”学习型培训模式。  相似文献   

11.
“教师”这一职业是社会行为,是责任的体现,肩负着育人的社会责任,必须具有区别于其他职业的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情感倾向直接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良好的职业情感在道德行为和品质上为学生树立了尚德求知、奋发有为的榜样,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学习系统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其具体表现为:技术开始成为影响学习绩效的核心因素,传统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功能性变化,学习过程模式发生着质性变革,学习系统正向具有自我更新、发展的生态化演进。随着学习系统的变革,作为学习系统重要因素的教师的功能及角色定位也将得到不同层面的重塑,体现在教师角色将从知识来源的“控制者”变为知识内容的“导向者”,从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变为学习环境的“建构者”,从知识传递的“主导者”变为知识建构的“协同者”,从学习体系的“中心者”变为学习体系的“服务者”。教师角色重塑的要点是以理念更新为引领,建构与教育信息化2.0时代相适应的教师知识新体系,培育自由审美的教师伦理。  相似文献   

13.
“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与实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作者依据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合作学习理论,经过近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集体教学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简称“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并从学习活动、教学功能与教师角色,教学与问题情境诸方面构建了相应的教学理念。此外,作者还阐述了该教学模式的框架与教学设计,并对小学语文、数学两个教学案例做了介绍和分析。实践结果表明,将集体教学与小组活动有机地结合,有意义学习与建构有机地结合而构建的“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为学生能真正主动地学习提供了一种可行和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了小学生社会技能、社会情感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以本为本”是强调本科教育重要性和高校中心工作的一种客观表述.究其内涵,“以本为本”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追溯历史,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放眼国际,重视并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当前,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需要建构新的政策取向与实践理路,重塑科学、灵活和具体的本科教育目标,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本科生主动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建立严格、有效的淘汰机制和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从而促进并实现本科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15.
“以本为本”是强调本科教育重要性和高校中心工作的一种客观表述.究其内涵,“以本为本”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追溯历史,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放眼国际,重视并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当前,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需要建构新的政策取向与实践理路,重塑科学、灵活和具体的本科教育目标,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本科生主动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建立严格、有效的淘汰机制和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从而促进并实现本科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16.
骆志伟 《教育导刊》2006,(11):48-49
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成为国际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引人注目的趋势。教师专业化成长是一个终身学习过程,是一个教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过程,是对所教学科的价值、认知、审美等方面的理解与把握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一个教育理论思维、教育实践能力不断成熟,教育经验不断提升、不断创新的过程。建构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学校办学宗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全面深化的重大措施,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国家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尽快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我们采取了以下的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7.
教育信息化迅速发展,外语教育教学面临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外语教师不仅应该成为“教”的专家,还应该成为“学”的专家,而且只有通过“深度”的“学”才能实现“有效”的“教”,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对外语教师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文本首先分析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意义,回顾了深度学习路径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以生态系统理论为视角,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高校外语教师深度学习的环境、内容、过程、结果四个维度建构教师深度学习的分析框架。基于该系统框架,从如何优化深度学习环境、丰富深度学习内容、深化深度学习过程、追踪深度学习效果、促进高校外语教师深度学习各生态子系统的互联互通等五个方面,探讨了新形势下高校外语教师的深度学习路径。  相似文献   

18.
“以本为本”是强调本科教育重要性和高校中心工作的一种客观表述.究其内涵,“以本为本”强调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追溯历史,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本科教育的基础地位;放眼国际,重视并积极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当前,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改革需要建构新的政策取向与实践理路,重塑科学、灵活和具体的本科教育目标,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鼓励本科生主动参与科研创新项目,建立严格、有效的淘汰机制和公正、透明的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职业情感,从而促进并实现本科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升.  相似文献   

19.
目前,建构主义(包括个体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已深入人心,许多教师都已经十分熟悉“尊重儿童”、“主动建构”、“研究性学习”、“做中学”、“支架式教学”、“反思性教学”等流行词汇,并能熟练运用这些词汇解释和评价自己及他人的教育教学行为。然而,观察教师的实际教育行为会发现,很多教师仍然一如往日地在同一时间向全班儿童灌输同样的知识。为什么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之间存在如此差异?如何让教师真正理解教育观念,并将之付诸实践,这是教育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宣武教育》2007,(4):45-45
在不久前举行的第二届国际教师教育论坛上.与会代表认为.为了使教师专业发展得以持续,必须像律师和医生等职业一样.建立起专业发展标准。据有关资料显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正面临三大转型:由教师培训到教师专业学习、由短期培训课程到终身生涯发展课程、由以大学为主的自上而下模式到自我发展为导向的大中小学合作模式。而教师专业发展又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这就意味着教师为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促进各种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如果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建立不起来,或者表述模糊不清.将意味着教学仍然只能停留在“职业”而非“专业”的阶段。教师专业标准的出台将为界定和交流“什么是更有效的教学”提供强有力的机制:同时.也有助于为教师专业学习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