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些年,新闻媒体上的现场见闻日见增多,这种报道形式清新活泼,很受读者欢迎。 写好现场见闻,看似乎易,其实颇难,需要很强的观察力与表现力。 偶翻《宋稗类钞》,见到一则记事(《宋史》也有记载,是真实史事),想其对我们写好现场见闻有借鉴作用,便把它抄录下来,并译成白话文,略作分析,供大家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士新 《新闻世界》2004,(10):73-73
现在纸质媒体上的现场见闻越来越多,现场见闻精品频频闪亮登场,这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写好现场见闻是记和通讯员的一项基本功。  相似文献   

3.
《微观西藏》(汉英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9月出版)是一本以"微博体"形式展示真实西藏的书。该书追求新媒体环境下的最佳阅读体验,用简短的文字还原了真实的西藏。全书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通过大量鲜活的见闻、细节和故事,发掘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作为从全国1000多种选题中遴选出来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项目,《微观西藏》(汉英版)从一开始就被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有位友人自国外访问归来,写了一篇有关国家的出版方面的见闻。在拿去发表前给我看了。我对收集资料比较热心。对这篇访问见闻中的一些内容和数字,已经不感到陌生了。友人知道了我的想法,提笔就删,一篇稿子所剩无几,再送去发表已没有多大意思,只得作罢! 友人自责出国考察前没有了解一下我们已经掌握的资料,致使自己空辛苦一场,劳而无功。其实,这种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3,(10):18-19
内容简介:《微观西藏》(汉英版)是一本以“微博体”形式展示真实西藏的书,通过大量见闻、细节和故事,发掘西藏人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内心世界。书中收录520余条精彩微博,用最短的文字还原了那些最了解西藏的人心中最真实的西藏。一些比较大的话题却用一个个有趣的小故事,形成一条条精彩的微博,虽然是碎片式呈现,但每一条微博都是精华,都能独立呈现一个事实,传递一种情感,条条言之有物,见人、见事、见情。全书内容包括大量鲜活的一手的见闻,深入浅出、客观中肯的涉藏言论、语录和访谈,以及150余张精美图片,展现有趣、独到的细节和图景。  相似文献   

6.
进藏两年了,我常常思索着这样一个问题:在西藏当记者,怎样才能把新闻写得不落俗套,通过我们的报道改变读者头脑中对西藏的旧印象?想得多了,也偶有所得。但这“一得之见”,既不能说是体会,更不敢讲是经验,就算是一个采访琐谈  相似文献   

7.
萧文立同志: 您好!从《中国图书评论》今年第2期上,我们读到了您写的《关于点校本〈见闻琐录〉》一文。该书的点校者已于前年秋谢世,作为该书的责任编辑,我们既感愧疚,又生谢意,因为您的文章指出了该书的差错,它能使我们从中吸取教训,以利今后工作。我们这种心情,相信会得到您的理解的。  相似文献   

8.
来拉萨仅有几个月,按说本没有资格写西藏,写西藏人。然而,每当傍晚站在阳台上,凝视太阳余晖下金碧辉煌的布达拉宫,遥望连绵不断的青黛色群山,我的心中总是有一种莫名的冲动。尽管高原缺氧使人思维迟钝,但高原无可抵挡的魅力终于使我拿起笔。兴之所至,写普通的西藏人,写我们的新闻同行,写雪域高原的欢悦与悲凉……这些文字可能是粗糙的,但从中流淌的情感却是真挚的,我保证!  相似文献   

9.
闻文 《新闻记者》2000,(5):53-55
最近,两本由中国记者写的书在全国书市上大出风头。一本是42万字的《目击美国这八年——中国资深记者在美国的见闻与采风》,另一本是50万字的《白宫风雨荡政坛——中国资深记者对美国政治的观察与解读》。  相似文献   

10.
面对范春歌     
面对范春歌丁召华这是在武汉至上海的江轮上。上船前,我从一位大学生手中借来一本题为《天歌难再》的书。作者范春歌,她曾有过三次赴西藏、单车纵越中国等传奇经历。并曾荣获中国首届百佳新闻工作者称号。此书是记叔她只身完成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采访时的见闻感受和艰险...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名中国对外广播工作者《今日西藏》节目的主持人,我深深懂得:节目质量是节目的生命,也是对外广播的生命力之所在。提高节目质量,多出精品,使节目得到外国听众的喜爱,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西藏,这是我创办对印度广播的印地语《今日西藏》节目所梦寐以求的。根据我主持《今日西藏》节目的体会,要多出精品,提高节目质量,还必须从听众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刻把听众放在心里,应有很强的受众意识。我们办节目,如何从我们听众的需要、愿望出发,从听众的接受水平和收听习惯出发,以及如何从听众的反馈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并尽可能多让听…  相似文献   

12.
茅盾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经说过:“我们的武器是一支笔”,他用这支笔热情歌颂了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决心,勇气和事迹,也揭露与打击了侵略者。他在这个时期写的散文闪射出了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芒。 《记孩子剧团》是记述作者到这个剧团参观的那一天的见闻,如今读来依然亲切感人,是一篇有着珍  相似文献   

13.
侵华日军老兵东史郎当年在侵华战场上写的《东史郎日记》,其中记载了其跟随所在部队在进犯常熟期间的见闻和参战经历,详实记录了侵华日军在常熟所犯种种暴行  相似文献   

14.
寻XNCR     
1986年3月至10月,我和安徽电台记者彭仁山,骑自行车采访了西北、西藏。4月下旬,我们到达延安。革命圣地延安,对我们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人来说,感到既陌生又亲切。虽说不上有“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的那种激情,但对眼前的一切,也觉得是那样的新鲜:宝塔山、延河水、黄土岭、窑洞、不新不旧不大不小的延安城,都激起了我们强烈的采访欲望,我们采写了一组延安见闻。然后,开始了革命圣地三日游。在参观众多的革命旧址中,最牵心的还是寻我们广播的根——X  相似文献   

15.
除南极、北极外,西藏高原雪域被称为“世界第三极”。西藏是一块诱人、古老而神秘的土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奇特的风土人情,让人倾慕而想往。但本文要说的却是工作在“世界第三极”上的记者们的艰辛,这也是我随中国记协采访团这次赴藏采访的经历和见闻。乡干部不知记者是千啥的西藏是一个相比之下新闻媒介最不受重视的地区,这不仅仅是因为交通闭塞、信息传递慢,更主要的是社会和历史的原因,使得信息不能充分显示出它的价值来。作为与公众直接接触的记者,往往被藏胞不理解甚至冷落,也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西藏,经常闹出有关“记者”的不该有的笑话来。 4月18日,我们采访团一行从日喀则乘车去“西藏江南”——亚东,途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于西藏的理解,就像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接受《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主任廉湘民,对西藏长期以来所遭受的误解非常感慨。  相似文献   

17.
何谓见闻式新闻,即又见又闻式新闻是也。新闻写成见闻式,往往能增强现场感与形象感,使新闻更具真实性与感染力。请看1989年7月30日北京日报上一篇新闻:“首都民众谈中央决定”(新华社北京7月29日电),是写中央要抓七件事的决定发布后在群众中的反映。以往这类新闻可能写成综合式,综合各地、各区群众的反映,多为书面语言或会上发言。但此新闻不同,记者走入北  相似文献   

18.
刘云 《声屏世界》2008,(5):68-68
2008年3月14日拉萨发生打砸抢烧事件。一些西方媒介凭借自己的主观判断对拉萨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进行了歪曲、虚假的报道。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以偏概全、混淆视听”,发表的一张图片,将反映暴徒投掷石块攻击军车的部分裁剪掉,而仅显示出军车在路上行驶,前面则有人在奔跑;英国广播公司BBC“颠倒黑白、肆意歪曲”,其网站上刊登了一张照片。说明写的是“在拉萨有很多军队”,而画面却是中国公安武警协助医护人员将受伤人员送进救护车的场景……他们拼命地想图解一个问题:中国政府镇压西藏,对西藏不人道,西藏无人权。  相似文献   

19.
由于"西方中心主义视角"的影响以及反华势力与藏独分裂势力在涉藏问题上长期歪曲与片面宣传,西方人对西藏文化、历史以及中国西藏政策存在种种误读和偏见。在全球化和网络化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展开民间外交,向世界展示真实的西藏,破除"西方中心主义"下西藏观,在交流中廓清迷雾,增强中国在西藏问题上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20.
发生在这个春天的拉萨暴力事件让西藏在短时间内又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在西藏近百年的历史上.这样的境遇着实不少。我们一直关注西藏.是因为那个地方的疼就是我们的疼.那个地方的怒就是我们的怒。西藏与我们.不可分离。藏民族是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诡秘绮丽,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她又显得遥远。我们对于西藏的理解.就像外国人对于中国的理解。学者廉湘民对西藏长期以来所遭受的误解有如此感慨。这样的误解.在藏学者看来,主要源于视角上的偏差。如何消解这种偏差.注定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一次.我们又努力使自己离西藏更近,直至让自己像显微镜一样深入她最深层的肌体——我们尝试通过记录一个传统藏族家庭半个多世纪的变化.力图给读者提供一个观察西藏社会的视角。一个开放的民族,不会拒斥现代化;西藏百年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现代化的故事。这个生动的故事里,有艰辛.有奋斗.更不缺欢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