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比较文学形象学基础上,把汉族官方文献与壮族民间传说中有关侬智高形象的两种文本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从自我与他者、社会集体想象等方面探讨汉族官方文献中的侬智高造像的深层原因,追寻壮族民间传说中的侬智高形象塑造的民族心态。  相似文献   

2.
当我们全面研究广西地方史和壮族史,甚至宋代历史时,常常会涉及到侬智高这个历史人物.过去史学界对侬智高的问题曾经进行过多次的讨论,但对许多问题还未取得一致的意见.本文试就侬智高的国籍问题以及他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的性质问题,谈些个人肤浅的意见,就正于史学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天等"峒信"侬智高的衣冠冢有比较长的历史,是壮民族为纪念侬智高修建的庙宇,祭祀活动历代相传、香火不绝,形成浓厚的侬智高庙会文化,主要有景搓节、春节大祭拜活动及其他祈福祈愿祈雨活动,这些文化反映壮民族对侬智高民族英雄地位的认可甚至于顶礼膜拜,也集中体现"峒信"壮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八寨阿雅城遗址和大坟包是云南省马关县两处与侬智高有关的遗址,人们赋予两处遗址不同的解释。阿雅城遗址的主人龙海基被学者和地方精英说成是侬智高与狄青作战失败之后为逃难而化名生存的化身,龙海基也被当地不同民族认同为各自的祖先。大坟包遗址被认为其埋葬的是侬智高部队抗击交趾战死沙场的将士。侬智高遗址文化表现出模糊性与边缘性特征,其与马关县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密切关联。马关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县境山多路险,是侬智高战败后逃难的理想下落点。其边陲、山区的特点也为侬智高遗址相关传说文化的边缘性与模糊性找到了缘由。  相似文献   

5.
太平天国时期,右江地区的壮族土司制度及其残余,大多数曾遭受太平军的直接打击;在西林岑氏土司后裔的管辖范围内,甚至出现了主弱佃强的社会现象。事实上,太平军几乎对主要的壮族土属地方都曾直接或间接予以打击,这是继北宋平定侬智高事件之后,壮族核心地区经济基础的又一次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6.
北宋皇祐年间,侬智高在左右江起兵反宋,顺江东下,仅历时半个月就直逼广州.这场声势浩大的“叛乱”虽然最终被平息了,但也暴露了北宋岭南防务的空虚,激发了文人对岭南军事的反思与关注,并试图通过歌咏忠勇之士来重塑士大夫形象.  相似文献   

7.
陶弼是北宋中期著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深通兵法的军事家,自其30岁踏入仕途后,辗转任职于今湖南、广西地区。在平定桂阳"瑶民之乱"、"侬智高叛乱"、疏通灵渠、镇抚广西边州等军事活动中,他的军事思想得到充分的展示,为西南地区的安定、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民族,壮族人民创作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塑造出丰富而独特的女性形象。通过归纳总结,将壮族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分为神仙和凡人两大类,从“文学想象与虚构问题的人类学解析”这个角度,分析这些不同类别的女性形象及其相关情节,从而挖掘出其背后所隐含的母性崇拜、图腾崇拜、生死观念、性别文化等人类学内蕴。  相似文献   

9.
扶绥县属于广西南宁地区的一个县份,地处广西首府南宁市的西部,周边有南宁市西郊、邕宁县、上思县、宁明县、崇左县、隆安县等。全县面积2875平方公里,境内人口36万多人,主要民族有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壮族人口占82%,汉族人口占17%。相当多的乡镇杂居着一些客家人。这些客家人一般都是从广西钦州地区迁徙而来的,所操的客家话相当统一。值得注意的是,不仅扶绥县境内的客家话保持统一,而且与周边县份的客家话也能保持一致。据了解,周边县份的客家人也大多从钦州地区迁徙而来的。扶绥县客家话与广东梅县客家话相比,在语音方…  相似文献   

10.
北宋庆历、皇祐年间,南部蛮族农民首领侬智高,借不断扩大之势力,欲建立"南天国"政权。梦想独立于大宋江山。宋朝统治者十分恐慌,几次派兵征讨,均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就在举国骚动,满朝文武惶然无措之际,仅作了不到三个月枢密副使的狄青,自告奋勇,上表请行。在与侬智高一决雌雄之前夕,狄青主演了历史上蔚为壮观的一幕:月黑风高的一个夜晚,狄青精心准备  相似文献   

11.
元江傣拉话呈现一些有别于傣语而与南部壮语一致的关键性音韵特征,同时还有一些与广南、龙州等南部壮语同源,而与景洪、芒市傣语不同源的核心词。这与元江傣族形成与北宋侬智高起义兵败后侬人迁入元江一带之后的族群融合有关。傣拉话在傣语中的地位较为特殊,文章提出"傣拉话是南部壮语与傣语混合的产物"的假设。  相似文献   

12.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地,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这是广西各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的结果。由于居住在广西境内的人口多属壮族和汉族,因此广西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壮族和汉族之间的关系上。从历史上看,壮族和汉族在长期的交往过程中,两民族之间的差别日益缩小,壮族社会的总体发展水平,逐渐地与邻近的汉族社会发展水平相近。壮族人民除了仍保留自己的语言外,无论是在生活方式上还是在风俗习惯上,都和汉族相差无几。这表明,在我国民族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壮族与汉族之间的融合相对于其他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来说,其步伐是比较快的。为…  相似文献   

13.
刘三姐的文学和文化形象都是丰富多采的,也是发展的。刘三姐形象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巫仙形象的性质与特征,刘三姐的巫仙形象体现了广西壮族宗教的原始性、创生性和非整合性的特点,同时也体现了壮族开放包容的民族性格特征,刘三姐的巫仙形象说明了壮族的宗教信仰依然在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壮族和越南的侬族、岱族是同源民族,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壮、侬、岱族传统婚姻习俗中一些共有的文化元素体现了这几个民族之间的同源性,也是中越边境民族友好交往的天然纽带。  相似文献   

15.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16.
通过网络爬虫软件采集携程、驴妈妈等知名旅游网站刊载的永州游记及官方旅游网站发布的永州旅游宣传文本形成研究的数据来源,采用以ROST Content Mining 6.0软件为工具的文本分析法,从高频词、语义网络、情感三方面对比分析永州旅游感知形象与官方传播形象。在分析结果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以期提升永州的旅游形象。  相似文献   

17.
《文山学院学报》2014,(1):22-26
广南县壮族传统舞蹈"曰唱"是流传在广南县壮族侬支系村寨的祭祀性舞蹈,其八套动作套路传统、古朴,舞蹈步伐沉着稳健,动作流畅舒展、粗犷豪放,独具魅力,伴奏节奏感强、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少有的纯男性舞蹈,也是一种神秘而古朴、独特且典型的壮族民间传统舞蹈,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传承和保护"曰唱",对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师专学报》2018,(1):51-54
壮族巧女故事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塑造了一群个性鲜明、生动活泼、聪明智慧、令人喜爱又难忘的女性形象。这些艺术形象总是与壮族地区的生活环境、社会风俗联系在一起,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9.
大众文化塑造警察形象的四种模式是官方主导、精英主导、民间主导和市场主导。官方主导是根据官方宣传需要来建构警察形象,代表作有《今天我休息》和《一分钱》;精英主导是通过知识精英的话语形态,把警察形象与超越性价值联系起来;民间主导的《姐夫与小舅子》市井气息浓郁;《无间道》体现了市场导向下大众文化产品的类型化策略,表现了现代人的认同危机。类型之间并非泾渭分明,而是互相渗透。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警察形象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究初中生感恩品质在壮族和汉族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初中生感恩品质量表》,遵循分层抽样原则,抽取富宁县民族中学初中壮族和汉族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分析发现,总体水平在感恩品质上壮族显著高于汉族(t=2.696,p<0.01);女生在壮族和汉族上呈显著差异(t=2.236,p<0.05),男生在壮族和汉族上无显著差异;非独生子女在壮族和汉族上呈显著差异(t=2.396,p<0.05),独生子女在壮族和汉族上无显著差异;初一年级在壮族和汉族上呈显著差异(F=4.142,p<0.001),初二和初三年级在壮族和汉族上无显著差异。结论:受文化的影响初中生感恩品质壮族高于汉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