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师夷长技以制夷”是魏源提出的光辉思想,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深刻理解它的内涵。 基本内容 ——悉夷、师夷、制夷的三位一体 这是三个互相联结的基本点:第一,“悉夷情”是“师夷”的必要前提。林则徐早在广东禁烟期间,就懂得“必须时常探访夷情,知其虚实,始可以定控制之方”。魏源讲得更明确,“筹夷事必先知夷情,知夷情必先知夷形”。因为“同一御敌,知其形与不知其形,利害相百焉;同一款敌,知其情与不知其情,利害相百焉”。所以,“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就是说,学习外国,抵御侵略,必先以了解外  相似文献   

2.
随着近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近代中国思想经历了由“蔑夷”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演变,思想的变化在推进中国从古代到近代的转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当今社会,我们研究近代中国思想变化轨迹对于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1840年英国侵略者横蛮无理地挑起鸦片战爭,由于清政府的腐敗无能使中国遭致惨敗,終于1842.8.29(道光廿二.七.廿四)签訂了第一个屈辱投降的不平等条約——“江宁条約”。第二年,接着再签订补充性的“虎门条約”和“五口通商章程”(1843.10.8,道光廿三.八.十五)。根据这些可耻的条約的規定,中国除了被迫对英割  相似文献   

4.
“以夷款夷”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本第 10页上有一注解 ,将魏源《海国图志·序》中的“以夷款夷”解释成“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笔者认为这里的“款”不能解释成“接待” ,而应通“叩” ,可以解释成“敲”或“击”。现将意见阐述如下 ,以就教于方家。首先 ,“款”字解释成“叩”、“敲”、“击”是一种常见用法。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5年版《实用汉字字典》 ,湖北辞书出版社和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5年联合出版的《汉语大字典》897页上都不乏其例。《吕氏春秋·爱士》中有“夜款门而谒” ,《史记·商君列传》中有“款关请见” ,唐朝诗人孟浩然有“有客款柴扉 ,白云巢居子”…  相似文献   

5.
课本第 10页录用了魏源的《海国图志》中的一句话 :“是书何以作 ?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这段为人们所熟悉并经常引用的材料是何意 ?从史学界很多研究魏源的文章来看 ,大家较多地重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并一致认为这是魏源的核心思想 ,那么“以夷款夷”作何解释呢 ?课本同页下的注释是“以夷款夷 ,指用外国的礼仪接待外国”。此解释 ,我认为值得仔细商榷。第一 ,从上下文内容来看 ,魏源写《海国图志》的三个目的中 ,第一个“以夷攻夷”和第三个“师夷长技以制夷”都是打击外国侵略者 ,抵…  相似文献   

6.
“以夷款夷”是《海国图志》写作目的之一,也是魏源“夷务”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然而史学界却鲜有注目。“以夷款夷”作为魏源重要军事外交主张,是他在特定时代背景下救亡图存的经世致用思想之高度升华。它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中所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代初期 ,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设想 ,可分四个方面内容 :1.在虎门外建西式造船厂、火器局 ,仿造洋式舰炮 ;2 .组建用洋式舰炮装备的新式水师 ;3.仿西洋养兵练兵之法 ,整饬水师 ;4.鼓励沿海商民设厂造船械及其它民用工业品。“师夷长技以制夷”暗合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两大主题——反抗外来侵略(“制夷”)、实现现代化 (“师夷长技”) ,因而也就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救国方案、第一个现代化方案。本文肯定了魏源可贵的探索精神 ,同时指出了其设想因时代局限性而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一方面是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危机日益发展;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经济、政治改革为内容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近代中国产生的维新  相似文献   

9.
(一)作为观念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从根本上说来自实践,更具体地讲来自于武器装备陈旧落后的清军和坚船利炮的英军的不对等的对抗斗争.敌对双方在军事技术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而又突然相遇,要在战场上见高低,势必使落后一方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即了解、掌握对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作战方法等.这也是人类社会技术横向扩展、传播乃至深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魏源讲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是指向西方国家学习制造船炮等先进技术,组成新式水师,以便与敌人兵舰争战于海洋.不过,“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思想的发明权并不属于魏源,而是属于直接在第一线抗击敌人之人,即以林则徐等为代表的部分军民.  相似文献   

10.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思想,是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林则徐发其端,魏源竟其绪,由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完整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之思想,在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起了什么作用?从这一思想影响下的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获得什么启示?这些是颇值得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魏源的一生,是“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今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图边防,策海防以言战守”的一生。(王家俭《魏源年谱》,1967年,台湾版)他既是近代早期优秀的爱国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又是著名的思想家。他的理论建树对后来的洋务运动有着直接的影响,却无论在思想理论上还是实际政治活动中,都远比洋务派高明进步。更重要的是,他的某些思想和理论还对中国后来很长一段时期的现代化运动产生过特殊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了大黄制夷观念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不同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本文认为,在乾隆五十一--乾隆五十七年关闭中俄恰克图互市中,清朝所采取的种种查禁大黄的措施,推动了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演化.大黄制夷观念出现了多种演进模式,到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盛极而衰.随着道光九年至十年茶黄制夷(浩罕)的失败,大黄制夷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动摇.鸦片战争时期茶黄制夷(英)的失败促成了大黄制夷观念全面衰微.五口通商时期,大黄制夷观念仍不时沉渣泛起;咸丰七年,终成绝响.此后,大黄仍是重要的药材及出口商品,并在文化的意义上屡为清人提及.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基于与西方人打交道的经历萌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魏源在《道光洋艘征抚记》中将林则徐的思想主张概括为"师敌之长技以制敌",是对林则徐积极购置西式枪炮以抗击西方侵略思想主张的提炼和升华。其后,魏源又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成为近代知识分子自觉的思想观念和行动旗帜。  相似文献   

14.
古代“天下中国观”与“夷夏之辨”是“怀柔远人”的思想基础。怀柔须建立在“德治”与“自治”的前提上。作为历代帝王的治术之一,怀柔的手段不外赐予、和亲、通商、教化等形式,以彰声威。最终目的是以“礼”来“定君臣之分,严夷夏之防”。作为儒家思想的表征,“怀柔”在很大程度上是理想的象征,但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5.
李鸿章为什么倡导“自强”?这是评价洋务运动究竞是爱国还是卖国的一个中心问题。本文就李鸿章为什么倡导“自强”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谈谈我的看法。 一 李鸿章在倡导“自强”,建立沪、宁、津等近代化的大型军事工业时,是如何认识当时的形势的?这是在探讨李鸿章倡导“自强”的目的中首先要碰到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目前某些文章由于引证的材料不妥,而得出一些不当的结论。他们引证的奕诉的一段话:“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发捻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址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患也;英国志在通商,暴虐无人理,不为限制,则无以自主,肢体之患也。  相似文献   

16.
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大黄被中原王朝视为重要药材以及大黄陆海两路贸易的相继发展,大黄发展成为"控驭外夷之具"而付诸实践.在乾隆五十一--五十七年关闭恰克图贸易期间清朝实行大黄制俄.在制俄实践中,为查禁大黄而查禁毛皮,从而引起了系列连锁反应,对清代大黄制夷观念的发展强化产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影响.大黄由对付陆路之夷扩展为对付陆海两路之夷,大黄制夷观念发展为茶黄制夷观念,并付诸于实践.清代社会按成案、成例处理类似事务的严格要求,使得错误观念产生后重重叠加,不断强化,而在不同程度、不同侧面有利于大黄制夷观念消解的因素不受重视,甚至被扼制.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清代大黄制夷观念不断发展强化,并在鸦片战争时期盛极一时.  相似文献   

17.
《江华条约》签订后,日本在朝鲜的势力急剧膨胀,严重损害了清政府在朝鲜的传统利益。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清政府决定劝导朝鲜与西方国家立约通商,以牵制日本在朝鲜势力的继续膨胀。以往史学界对清政府的这种“劝导通商”策多持批评态度。但清政府的“劝导通商”策挽救了中国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朝鲜的主权,但清政府对朝鲜劝导通商使朝鲜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是一种消极政策。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后,道光帝君臣为找不到既能免开边畔,又可维护“天朝”国体的“驭夷”之策而忧心忡忡。广东民众反对外国人入城的运动却让他们看到了希望。最终,清政府走上“以民制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天后”、“天上圣母”称号溯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引证相关档案和文献史料,论述多年来,中国大陆和台港澳地区出版的许多妈祖研究著作,因袭“天后”之称源于康熙二十三年加封、“天上圣母”之称源于道光十九年加封这一传统说法是错误的,两种称号实均源自民间,前一称号后来获得清朝廷认可,而后一称号则始终停留在民间的自发传播。  相似文献   

20.
“夷夏”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流变,均有极其密切的关联。本文仅就“夷夏”观念的产生、模式化过程及其与中国文化的主题性整合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一、“夷夏”观念的产生“夷夏”对称在中国远古历史上经历了一个长时间的形成过程,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浓缩了远古历史的某些内容。其一、“夷夏”对称最早是地理的区别。“夷”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东方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