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5 毫秒
1.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变的教学方式。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反过来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美的语文课。  相似文献   

2.
范珍珍 《现代语文》2013,(12):138-139
余映潮先生说:“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只是课,它并不是美的语文课。”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实践证明,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感受作品的音乐美、形象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其审美能力。认识到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是目的,关键是教学中灵活运用朗读教学,让朗读教学充分发挥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对此略有体会。  相似文献   

3.
朗读,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的。反过来讲,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而且,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  相似文献   

4.
在现今的语文课堂上,很多老师已开始注重对朗读的指导,贯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新理念,我想这才是语文课之所以称为“语”文课的最基本的特点.语文课上就应该有琅琅的读书声,这也是众多语文老师共同呼唤的语文课本色的回归.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将课上成真正的语言训练课呢?  相似文献   

5.
我的朗读课     
我的学生常常在作文中要对我美言几句 :“老师 ,听你声情并茂的朗读 ,简直是一种享受。”“老师 ,在你范读时 ,那抑扬顿挫的声音使我入神 ,你被作品感动得要流下泪来的时候 ,我已流得很多很多了。”这是同学们对我的一种特有的课型———朗读课———所做的评价。我的其他课 ,我不敢说是真正的语文课 ,是成功的语文课 ,而我的每一堂朗读课 ,我是自我感觉良好的 ,我自认为是较为成功的语文课 ,称得上语文课的课。只有我和我的学生知道 ,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的熏陶、艺术的享受、美的愉悦 ,师生同入佳境的课啊———那天 ,或者是秋雨绵绵 ,抑或…  相似文献   

6.
注重语文课的育人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文章论述了语文课的育人作用。重点就充分认识语文课的育人作用,如何结合课文内容、感情朗读、写作课进行育人教育及育人的意义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
正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朗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还是培养学生良好语感的最好方法和途径。在教学实践中,我对朗读有切身的体会,假如不读,学生就无法熟悉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无从感悟文章;假如不读,学生就难以理解文章。一个没有朗朗书声的语文课就不是语文课。以下是我对语文课中的朗读的几点看法。一、朗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朗读,而且要求把它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不知从何时起,语文课堂特别是农村语文课堂上却很难听见琅琅书声,大多数语文课都是在"寂然无声"中"悄悄进行",原应生动活泼、趣味无限的语文课,取而代之变成了令人厌烦、枯燥乏味的教材分析课,老师怕漏掉什么、学生不懂而一讲再讲,把朗读这一环节当作走过场,不加任何的指导。学生的语文能力也随之越来越差,严峻的现实让我们语文教师为之汗颜。我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一点:现在语文课堂缺少的不是讲解而是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相信  相似文献   

9.
朗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阅读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没有朗读的语文课不是真正的语文课.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还没有完全落实到位,朗读训练只是流于形式.据此,笔者就自己的观察、体会、做法列举一二,求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怎样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使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使学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笔者认为,我们应抛弃浮华,走出语文课低效、浮躁之风,要立足工具。力求从字词教学、朗读指导、感悟文本、学法引导、读写训练等角度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弘扬人文,才能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一堂好的语文课,如同一支优美的乐曲,那美妙的旋律使学生久久难以忘怀。如何才能上好一堂旋律优美的语文课?贯穿于语文课堂的各种朗读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余映潮老师《中学语文朗读教学例谈》中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  相似文献   

12.
怎样使自己的语文课上得有"语文味"?使语文课堂不是舞台,但胜似舞台,使学生津津乐道,回味无穷?笔者认为,我们应抛弃浮华,走出语文课低效、浮躁之风,要立足工具,力求从字词教学、朗读指导、感悟文本、学法引导、读写训练等角度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弘扬人文,才能上出语文味浓郁的课,让学生领略语文课堂的无穷魅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3.
语文课堂与其他学科课堂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书声琅琅,没有朗读的语文课堂几乎不能称之为语文课。然而怎么才能将朗读的效果真正发挥出来,这就要看教师对朗读时机的把握是否到位,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朗读,而不是毫无意义的"滥读"。  相似文献   

14.
冷眼看朗读     
前段时间听了许多评比课、优质课、观摩课,对执教者独具匠心的设计、丰沛的情感等早已忘得一干二净,唯独对课堂上那此起彼伏的朗读声、花样翻新的朗读形式记忆犹新:指名读,比赛读;集体读,自由读;男生读,女生读,琅琅书声,经久不息,似乎语文课已经同“读书课”划上了等号。学生们在没完没了的朗读中烦了,听课者在无休无止的朗读中腻了。那不厌其烦的朗读,把祖宗遗留下来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圣经”折磨得遍体鳞伤。凡事皆有个度,过犹不及,最棒的东西也经不住如此折腾。有朝一日,当大家把“读”糟蹋得体无完肤的时候,我们还能在语文课上…  相似文献   

15.
一、语文课的性质与教学目的语文课是语言工具课。语文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一社会交际的工具,培养他们的接受和表达能力。接受能力包括听和读,表达能力包括说和写。语文课不是思想教育课,也不是思想教育 语言学习课。尽管语文课能够起到以一定的思想观点感染学生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无论哪一种学科也都有的,它不能反映语文课的特殊本质。语文课不是文学课,这是因为中学阶段的语文课带有基础性。其教学重点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能力,以适应各种学习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上老师要不要分析?要,但不是说教。也不是远距离的课文评述,而是在有感情的朗读(导读)本身。即通过对停连、重音、声调……的处理,将分析寓于朗读之中。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感情地朗读”在课标中被列为“阅读教学”的第一条,这充分说明“有感情地朗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非常重要。任何一堂语文课,“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都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它已深植在每个语文老师的心中。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对课前三分钟活动的几种误解语文课前三分钟活动是指语文课的头三分钟时间,教师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上讲台或演讲,或说见闻,或谈感受,或朗读诗词美文,或猜谜语等。  相似文献   

19.
朗读,既是语文学习中的各项知识基础的集中体现,又是让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随着语文课改的逐步深入,新课程标准特别把课内外的朗读列入了课程目标,由此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和习惯。因此,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的"导演"才能展现其教学魅力,更需要诱导和激发学生对语文课的热情和兴趣。语文课事实上是一场"表演"课,只有把被动的学生变成主动的角色,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疯狂朗读才能展示出语文课堂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