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摩罗诗力说》所要论述的主要问题就是诗力,它源于诗人对社会人生的真性实感,对民族民生的责任感,它在诗中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激情、一种感人的热力,一种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追求、它能夺人魂魄、涵养人之精神,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鲁迅先生从诗的功用及怎样发挥诗之用强调了诗力,而最能显现诗力的当属摩罗诗。  相似文献   

2.
味,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专用术语。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有无诗味和诗意来品评诗歌。随着诗歌这一文体的发展,诗味理论也不断完善和丰富。毛泽东在继承前人诗味理论的基础上,十分强调和注重诗作的诗味和意趣,以之评己诗、评古人之诗、评同代人之诗,且善于“辨味”。同时他在改己诗时,还执著追求“词理意兴,无迹可求”的境界。至于毛泽东对诗味理论的丰富,一是表现在“诗要用形象思维”这一著名论断的提出上,一是表现在他对诗歌创作应当把形象思维与赋、比、兴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强调上。  相似文献   

3.
本世纪50年代具体诗在西方诗坛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为一场国际性的运动。从总体上说,这一派诗人一反传统,采用开放形式。在他们笔下,单词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而已。依靠丰富的想象,通过变更、合并、剪辑、混和、颠倒等手法,把单词组成某些视觉图案。换句话,具体诗就是使用视觉形式来表达意义的诗。究其根源这种诗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巴比伦。发展至今,已有象形诗、音响诗、表演诗、发掘诗、打字诗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4.
一、会诗。会诗是一群诗人相聚一处.各有所咏.互相观摩,互相切磋,共同提高的一种诗歌创作活动。张籍《逢王建有赠》诗中就有“使君座下朝听《易》,处士庭中夜会诗”的句子。《全唐诗》收有《七老会诗》篇。  相似文献   

5.
微型诗略论     
微型诗是从短诗、小诗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新诗体,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有意识的创作实践,并逐步以微型诗的名称取代和统一了原先的小小诗、超短诗等。经过近年的创作实践,微型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已成为一种新的独立的诗体。  相似文献   

6.
诗是感情之花,是抒情的艺术;和其他的文学样式相比,诗更长于直接表达作者的感情。从本质上讲,诗完全是感情的产物,没有感情就没有诗。诗是抒情的这一质的规定性,决定了感情在诗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诗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生命意志的冲动。《诗大序》载:“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宋代大诗人陆游在《澹斋居士诗序》中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前人的诸多论述都说明了诗与诗人情感心志密切相关,这为我们读者解读和欣赏古诗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启示:不妨先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其心,解其志,而后吟其诗,悟其情。即在欣赏之前,先了解和理解诗的作者——诗人。首先诗是人作为社会之人…  相似文献   

8.
很早就想把《易》、《诗》放在一起读,不仅是因为它们同为儒家初始的典籍,更主要的是想通过一作为文学作品的《诗》,一作为哲学论著的《易》的比照,窥探先秦中华民族文化思想形成的轨迹,甚而至于领悟何以几千年来,《诗》成为了中华民族“诗”的滥觞,《易》成为了中华民族“理”的源头。当然,力不逮意,只能就这两部古籍作些肤浅的文字上的探索,以此就教于方家。一、《易》、《诗》年代互考(1·1)先说《诗》。《诗》的写定(或说编定)的年代,学术界早有定论,一般认为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名为《诗》、或《诗三百》。《诗》的…  相似文献   

9.
战国是《诗》学的危急时代,危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对“诗礼”的排挤,二是来自诸子中的反《诗》学思潮。“竞利”“趋新”的战国时代使得传统的《诗》学被彻底的边缘化,而在战国影响最大的儒、墨、法、道四大学派中,除儒家外,其余三家或认为《诗》《书》蛊惑人心,主张焚毁;或认为《诗》是无用的糟粕,主张废弃:或认为《诗》只是一种知识,无补于治道。对《诗》均采取了一种否定态度。这使得《诗》学在战国的发展遭到空前绝后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诗与隐喻     
诗的语言多是隐喻语言,因此,对诗而言,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也是诗的特性和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11.
这里有山,这里有云;这里有梦,这里有魂;这里有爱,这里有心。郁郁的青山,淡淡的白云;白云绕着青山,青山恋粉白云。诗之心,爱之魂。诗如其爱,爱如其人。诗坛泰斗,如山。诗歌女神,如云。史家之绝唱,梦传承。无韵之离骚,诗含韵。诗如高瑛的心:“我的心,是一把琴,只要真诚地拨动,就能发出悦耳的声音。”她的一生,如梦中诗,如诗中梦;又如梦后云伴山,山绕云。诗中有感情魅力的意象,诗中有理性光辉的隐喻;诗中有情思的熔铸,有情感节奏与智慧节奏的交合!诗讴歌赞颂藤:“属你最多情,爱上了谁,就和谁缠绵一生。”她给膏年一首诗,…  相似文献   

12.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这个字或许是诗人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得到的,或许是诗人灵感的火花一闪得到的,又或许是诗人多方选择、逐一推敲得到的,但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语言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游龙飞动,境界全出;就是这个字,使得诗中形象顿然改观,熠熠生辉;就是这个字,使得全诗气势非凡,韵味无穷。因此我们今天阅读鉴赏古诗时,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诗眼”既得,就能势如破竹,就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3.
《窦娥冤》既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也是一篇伟大的诗歌,诗的主题、诗的性格、诗一般的创作手法以及诗的哲学阐释代表了关汉卿戏剧独特的艺术美。  相似文献   

14.
应制诗是奉天子或上司之命而作的诗,其格式庄重典雅,公式化特征显。应制诗兴起于齐粱时期,在唐前期盛行于高宗、武后至玄宗的开元之时。进入天宝之后,应制诗逐渐衰落,能作这类诗的只有王维一人。安史之乱以后,应制诗遭到了灭绝。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与“史”的关系有一个嬗变的过程。先秦时代诗与史是不分的,诗即是史,史即是诗。清钱谦益《胡致梁诗序》:“孟子曰:《诗》亡,然后《春秋》作,《春秋》未作以前之诗,皆国史也。人知夫子之删诗,不知其为定史。人知夫子之作《春秋》,不知其为续诗。《诗》也,《书》也,《春秋》也,首尾为一,书离而三之者也。三代以降,史自史,诗自诗。”  相似文献   

16.
袁月  徐敏 《小学生》2008,(5):29-29
《游子吟》这首诗很多人都知道,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的一字一词都蕴藏着母亲对远方孩子的爱,这首诗把母亲为即将要出门的儿子密缝衣服的神情表现出来了,写出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一幅画面。  相似文献   

17.
胡剑锋 《湖南教育》2002,(18):52-52
我特别喜欢那些散见于报刊杂志、流传于民间地头、“终非诗体之正”、“难登大雅之堂”的巧诗、趣诗,并且活学活用于作文教学中,收到的效果令人非常满意。一、趣诗引路,集中注意,激发情趣。趣诗构思巧妙,通俗易懂,趣味性极强,读着它,令人叫绝,使人捧腹。用趣诗来引导学生学习写作,能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我教学生学习描写“雪景”时,一进教室,就出示了一首唐代张打油的趣诗:“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该诗明白如话,滑稽可笑。学生感到受启发不小,写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写…  相似文献   

18.
小巷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曾做了一些尝试,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试图变换课堂形式,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19.
诗应该讲究诗美,散文应该讲究散文美,这是基本的美学原则之一。艾青《诗的散文美》一文的理论缺失主要在于其抹杀了诗与散文语言形式的界限。提倡“诗的散文美”,其消极的影响是导致诗的语言形式美的放逐、诗的散文化的泛滥。  相似文献   

20.
诗教的魅力     
诗教的魅力●王乃声董淑荣“诗言志。”运用诗进行教育,称作“诗教”。诗教,堪称我国传统教育中的一朵奇葩。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明代王阳明也主张“每日轮值一班歌诗,其余静听,每五日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