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2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对许昕与马龙在2016年科威特公开赛半决赛中发球阶段和接发球阶段的技战术运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许昕的发球半出台球多,网前短球少,半出台发球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更多主动,第三拍多处于被动;马龙的发球落点、线路变化多,且战术目的明确,第三拍能够积极主动进攻,正反手抢攻的落点线路以压制许昕反手为主,进攻质量高;许昕的摆短接发球质量较高,对半出台球的处理还需要提高抢攻质量,尤其是反手的抢攻能力;马龙的接发球技术运用合理,战术主要是压制许昕反手,为自己第四拍进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2.
上篇中,马琳偷袭直线急长球直接得分。本篇中,许昕对直线急球已有所准备,再加上马琳这板球发的落点并不是很刁钻,所以许昕在接发球时果断抢拉了一板斜线大角度。但马琳在发球后也并非没有准备,他判断好来球线路后,采用交叉步,通过一板漂亮的斜线反拉拿下这分,出色完成了偷袭后的发球抢攻战术。  相似文献   

3.
为全面分析乒乓球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接发球战术。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乒乓球“3段分析”等方法对马龙、樊振东、许昕在决赛中接发球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分析得出,接发球线路上以中路为主,落点上以底线长球为主,近网短球为辅。接发球进攻技术上以反手拧拉为主,控制技术以摆短为主,第4板接发球进攻技术以正手、侧身拉、冲为主,控制技术以正反手贴、档为主。  相似文献   

4.
《湖北体育科技》2018,(5):467-470
本文通过录像分析对乒乓球运动员马龙和樊振东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马龙发球落点的选择较樊振东灵活,变化多;马龙第三板以控制为主,且侧身攻球技术的总使用次数制胜分都很高,樊振东以反手技术为主;马龙在接发球阶段还是以控制为主,樊振东运用其反手拧技术;第四板,樊振东的反手技术给对手带来的威胁小于马龙;在相持阶段,都是更多地运用连续进攻战术。  相似文献   

5.
本期拆招解式为大家带来了两组接发球轮次的进攻套路。本组是许昕在接发球时,主动通过反手拧拉上手,随后完成连续进攻的技战术图解。在这组战术中,许昕巧妙利用落点控制对手,并在连续进攻中通过节奏变化向对手施压,最终通过三板不同技术的组合拿下了这一分,展现了技术的全面性。  相似文献   

6.
本期名将赏析是三名男子运动员在进攻中注重使用落点的套路。第一组是马龙利用巧妙的发球落点变化调动对手,随后侧身冲拉对方追身的技战术图解。这两板球的处理体现了马龙对细节的把控,展现了他强势的正手进攻能力和超强的落点变化意识。发球到小三角,干扰对方战术。图中,马龙发侧旋球到奥恰洛夫的反手小三角处,他想利用这个落点变化干扰对方接发球的反手拧拉。  相似文献   

7.
中国乒乓球主力运动员马琳与马龙接发球技战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文献研究、录像观察、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技术、线路、落点3个维度对马琳、马龙比赛中接发球特征与规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1)二者接发球控制性技术与进攻性技术使用率差异性均不显著.在具体技术运用上居前3位的技术马琳为:摆短、劈长、撇;马龙为劈长、摆短、反手拧.摆短、劈长差异性高度显著;反手拧差异性显著;其余技术差异性不显著.2)马琳接发球时反手、追身和正手三条线路分布较为均衡.马龙接发球线路控制反手过半,其次为追身和正手.二者在线路控制上,正手、追身和反手差异性均不显著.3)马琳接发球落点分布集中在中路近网短球、正手小三角和反手长球区域;马龙落点分布以长球为主,依次为反手长球、正手长球和中路长球.二者中路近网短球、正手近网短球使用率差异性高度显著;中路半出台球使用率差异性显著,其余区域落点分布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马龙在一局比赛中可以发出三组长球,堪称世界顶级选手中发长球几率最大的选手。图中,马龙发不转长球到左手选手波尔的反手位,随后用自己擅长的前三板抢攻夺得一分。对于波尔来说,接这板球时还是想避开马龙的正手位,不得已才使用反手提拉回球到马龙的反手位。马龙早已算到了波尔的用心,所以提前侧身,拿下了这分。之所以能将发长球战术运用得如此自如,是因为马龙对自己的相持能力十分自信。  相似文献   

9.
《乒乓世界》2014,(12):82-83
最后一组是许昕直接通过直板横拉得分的技术图解。许昕击球时在击打和摩擦的配比上进行了调整,把球拉得很薄很转,使对方没有准备,直接得分。在刚刚结束的世界杯决赛中,张继科在决胜局9:7领先时,接发球用了一板正常拧拉,被马龙算到后直接反撕得分;随后到9:8时,张继科改变了拧拉的节奏和方式,出手时,通过前臂的迅速制动,把球吃在了球板上,拧出了一板高吊弧囤球,马龙没有防备,直接失分。许昕的这板球与张继科在9:8时的拧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0.
周雨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年轻运动员,在九月结束的全运会中有着不俗的表现。他左手持拍。以反手技术见长,他的爆发力和手上感觉都非常出色,是一名极具天赋的运动员。这两套图都是周雨在比赛中利用自己反手的优势进攻得分的。本组图中,周雨发侧上旋短球到马龙的正手位,马龙在接发球时对旋转的估计不足,接发球偏高,周雨抓住机会,反手直接抽拉马龙正手大角度得分。  相似文献   

11.
张玉杰  范婷 《湖北体育科技》2012,31(5):574-577,621
运用数理统计法等方法研究许昕在2012年卡塔尔公开赛四分之一决赛上对战江天一比赛的技战术运用特点,为许昕在日后的训练和比赛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许昕的三段得分率都达到了优秀水平,在发抢段和相持段的使用率比较高,特别是在发球抢攻段,许昕的进攻非常积极,得分率达到了86%;在接发球抢攻段,许昕的得分率为50%,达到了优秀标准,使用率(33%)也较高,但是他的接发球技术比较粗糙;许昕在相持段得分率较高,但使用率较低。许昕的侧身正手拉斜线、正手拉斜线是其强项,反手拧斜线、正手拉直线、侧身正手拉斜线是其薄弱环节。建议许昕提高其相持段的反手相持能力,增加反手回球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发球时自已可以自由选择线路,但接发球时来球的落点则由对手的意志所决定,所以难度很大。但也并非全无规律,一般来说都是发到中路略偏右的短球为主,配台两大角长球。最简单的接发球方法是:对方发短下旋时,我方摆短或搓长;对方发不转球时,我方则以挑为主;对方的长球只要发出台,到我方反手位时,我用拉、打去对方正手位。  相似文献   

13.
《乒乓世界》2014,(12):80-81
第三组技战术图解非常特别,许昕发球后,崔庆磊到正手位用反手将球拧拉到许昕的反手位,许昕侧身进行反拉,他使用了一个很奇特的动作——翻按。崔庆磊的这板反手拧拉旋转不是很强,手腕动作用得偏少,主要是以托拉为主,所以球落台后的弧线很低,速度相对比较快,许昕想要反拉的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4.
本期名将赏析是关于许昕的技战术图解,他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锦标赛上作为上海队的第一主力,带领球队时隔15年后,再次问鼎男团桂冠,这四组图都是许昕在全国锦标赛上的实战图,没有到现场的读者可以在这里一饱眼福。第一组是许昕接发球直接用反手拧拉上手后,快速衔接反手撕的套路。许昕是继王皓之后,又一名将直板的反手横打运用得非常流畅的运动员,虽然他还没有像王皓那样厚实的相持能力,但凭借左手持拍这一优势,他的直板横打已经越来越有威胁。  相似文献   

15.
运用Simi Scout软件对樊振东在2014~2015年参与的20场比赛中接发球拧拉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樊振东接发球拧拉力量大、旋转强、速度快、落点刁钻,使用率非常高,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在全台全方位的拧拉,接反手位短球时拧拉使用比例最高,落点主要以对手的反手位为主;但在拧拉时发力狠、动作大、还原稍慢,且线路较单一。  相似文献   

16.
反手搓球后果断进攻,这是实战中最常用的战术套路。更准确地说,这个套路通常是针对接发球一方来说的。以经验分析.在接发球搓接后,对方如果不能直接打发抢。通常会搓球到自己的反手位大角,因此如果接发球放可以抓住这种规律,在进攻手段上多下功夫,就能抓住更多的得分机会。  相似文献   

17.
本期名将赏析为大家带来几组利用“穿直线”的落点战术在比赛中强势得分的实例。一条简单的直线,在高水平运动员的手中能够非常灵活地运用出来,发挥其最大的威胁,而且也能把线路的观赏性充分展现出来,让比赛更具味道和活力。 及时捕捉对手的移动方向 樊振东在发球时抓住了马龙站位太近的机会,发了一个半出台球顶住了对方的位置。马龙感觉到了自己没有调整好位置,所以在接发球时也采取了相应的变化去制约樊振东,他在击球瞬间并没有过多加力,而是通过控制先保证回球上台,随后又通过调节板形,晃了一板樊振东的正手位。尽管回球偏高,但这板接发球还是让樊振东产生了错误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乒乓世界》2013,(4):90-91
马琳——当今乒坛最具代表性的直板左推右攻运动员,他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打法的技术。又在此基础上增添了自己的风格。本期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欣赏马琳的艺术乒乓。最近几年,反手拧拉逐渐代替了许多台内技术。尤其在处理正手位短球的时候。也有很多选手直接采用反手拧拉。因此,反手位的急长球也就成了一项牵制拧拉的手段。本篇图中,马琳偷袭许昕反手直线急长球得手。这板发球的突然性很强,马琳在接触球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出出球的线路。  相似文献   

19.
本组图解中,徐晨皓在面对马龙时展现出了年轻运动员在关键时刻敢于出手的决心。彼时两个人的比赛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争夺阶段,马龙追分过程中使用了非常具有“战术指向性”的中间位反手发球套路,试图利用徐晨皓接发球的犹豫或疏漏展开进攻。而徐晨皓在面对这板发球时表现得十分果断,毫不犹豫地直接上手并最终完成得分。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52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国运动员马龙、张继科、许昕的发球抢攻战术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运动员发球落点大部分以对手的近网右半台短球为主底线长球为辅.在发球旋转上主要以近网的侧下旋球,并结合转与不转球迷惑对手.其中主要得分技术是正反手弧圈球,且以正手弧圈技术为核心,稳定性强,威胁大,在比赛中能占据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