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了拓宽专项力量训练途径,丰富和创新力量训练方法,通过振动力量训练组(II组)和传统力量训练组(I)对比实验研究来探索振动力量训练对跳远运动员下肢肌肉力量训练效果的影响规律,为进一步振动力量训练发展和应用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振动力量训练法能在同等的负荷条件下,能更有效地发展运动员膝关节屈肌群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爆发力,其中伸肌表现不明显;振动力量训练也提高了运动员的膝关节肌群力量耐力水平,同时使膝关节屈伸肌群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12名排球专项一级和二级运动员进行肩关节振动力量训练.结果表明:在刺激频率为30-35Hz,加速度为25-30 m/s的训练条件下,经过8周的振动力量训练,Ⅰ组肩关节屈伸肌群力量增长幅度比Ⅱ组要大,前四周伸肌群的力量增长幅度高于屈肌群,而后四周肩关节屈肌群的最大功增长幅度要高于伸肌;振动力量训练对发展肩关节速度力量的效果要优于最大力量;Ⅰ组的总功增长幅度要高于Ⅱ组,其中前四周伸肌群的总功增长幅度普遍高于屈肌,而后四周屈肌群的总功增长幅度高于伸肌;振动力量训练可够以较小的负荷刺激达到提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目的,尤其是对发展速度力量具有更为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采用PHYSIO-PLATE振动训练台,对北京女子垒球队二线运动员进行不同频率的振动刺激力量训练,振动频率分别是30HZ和45HZ,振幅为7mm。经过八周系统的力量训练,利用MERAC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分别对两组受试者膝关节屈伸肌的等速力量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后,Ⅰ组和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群相对峰值力矩、总功都产生了显著性提高(P<0.05),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产生了非常显著性提高;组间比较,Ⅱ组受试者膝关节左右侧伸肌相对峰值力矩、快速单次最大做功功率的增长率均高于Ⅰ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研究证明:抗负荷力量训练附加振动刺激可以有效地提高力量训练的效果,能够以相对较小的负荷有效地提高肌肉的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以及肌肉耐力;同振幅下,次高频振动刺激对肌肉的训练效果显著高于中低频振动刺激。  相似文献   

4.
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方法,对跳远运动员起跳的肌肉活动生物力学特性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起跳初始阶段起跳腿髋关节产生较大的伸髋肌力矩,髋关节伸肌群的离心工作能力对起跳非常重要;膝关节屈肌群(股后肌群)膝关节屈肌群的主动收缩能力对起跳和避免股后肌群的损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起跳腿髋、膝、踝关节肌力矩大小和肌力矩峰值与重心腾起速度关系密切。起跳脚足底压力中心变化与重心腾起速度存在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应加强踝关节周围肌肉群力量训练和韧带的牢固程度,以增强起跳脚支撑的稳定性,提高起跳作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短道速度滑冰运动员下肢肌力特征以及与500米成绩的回归分析,增强训练的优化性和对项目规律的认识。方法:运用ISOMED 2000多关节等速测力系统对我国10名女子短道速度滑冰国家队队员膝、踝关节肌肉力量进行测试。结果:1)相对峰力矩和总功指标角随速度增加而下降,各速度间呈显著性差异;而膝、踝关节屈伸比指标低于国际和国内标准;运动员的膝关节爆发能力较好,踝关节在高速度下表现不足。2)左右腿同名肌群除膝关节屈伸比、踝关节平均功率两项指标,均呈显著性差异(p<0.05),多个指标超过10%的推荐值膝关节差值在4.5%~12.9%之间,踝关节差值在5.5%~14.5%之间。3)膝伸肌群峰力矩角度(240°/s)、膝屈肌群相对峰力矩(240°/s)和膝伸肌群平均功率(180°/s)3组指标进入与500 m成绩的逐步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为0.94,决定系数为0.90,方差检验p<0.05,方程有效。结论:优秀女子短道运动员下肢膝、踝关节屈伸力量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对于短道速度滑冰项目高速度区比低速度区的力量能力更重要,膝关节肌群相对踝关节在500 m项目中起到更大作用,短道运动员的膝、踝屈伸肌群比例较低,或具有项目特点,与技术相关的力量指标与成绩的相关性更高,训练中应加强两腿同名肌群力量的平衡性,减少由于肌群不平衡所引起的伤病和技术缺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环抗阻训练对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等动肌力以及有氧工作能力的影响。方法:以在校非体育专项23名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8周循环抗阻训练,对照组不训练。训练前后,利用IsoMed2000等动肌力测试系统测试肩关节、腰腹、膝关节等部位等速肌力;利用CORTEX MetaMax-3B运动心肺功能测试仪测试最大摄氧量的变化。结果:1.通过8周循环抗阻训练,女大学生左右膝关节屈伸肌群等动肌力均显著高于训练前,腰腹伸肌群等动肌力极显著高于训练前,左右肩关节屈肌群等动肌力极显著高于训练前,右肩关节伸肌群等动肌力极显著高于训练前;2.通过8周循环抗阻训练,女大学生最大摄氧量绝对值、相对值以及最大摄氧量出现时间均极显著高于训练前。结论:通过8周循环抗阻训练,能提升女大学生有氧耐力,增加女大学生膝关节屈伸肌群、躯干伸肌群、左右肩关节屈肌群峰以及右肩关节伸肌群的力量。但躯干屈肌群和左肩关节伸肌群作用不明显,今后应用该套循环抗阻训练方案,应增加躯干伸肌群和左肩关节伸肌群锻炼动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优秀女子武术运动员膝关节肌肉力量的特点.方法:采用等速肌力测试方法,对四名优秀女子武术运动员左、右膝关节进行慢速60°/S和快速240°/S的屈、伸进行定量测试.结果:在60°/S和240°/S测试中,四名运动员屈肌群变化不大,而伸肌群下降较多.相比60°/S测试,在膝关节快速屈伸过程中,膝关节最佳用力角度出现的更早.结论:戴和刘膝关节力量发展较好,屈、伸肌力量和两侧关节同名肌力量发展较均衡,呈现出专项特点.而周的异侧同名肌群比差异大于10%,需加强右侧膝关节股前肌群的锻炼,宋的左膝关节屈肌群需要加强爆发力的练习.  相似文献   

8.
摘要:为研究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对我国2名优秀女子短跑运动员备战全运会期间的训练进行跟踪,并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出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的特征。在女子短跑运动员备战期间,根据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的特征、肌肉收缩的固定情况以及肌肉的收缩形式选择并设计女子短跑运动员的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研究表明,实验前后女子运动员髋、膝、踝三关节屈伸肌群肌力都得到较大幅度提高以及专项素质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表明在备战期间所选择的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具有较好的训练效果,能对女子短跑运动员的专项技术和运动成绩产生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排球前、后排扣球2种不同起跳方向的助跑急停跳,起跳期下肢动作运动生物力学特征的差异,为该专项技术动作的诊断、指导及肌肉力量训练提供参考,以10名男子排球运动员为受试者,用6台JVC9800光学摄影机与2块JP6060测力台同步获取资料。以视讯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并以动力学逆过程算得下肢内在动力学参数。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理统计。结果显示:在运动学方面,相较于前排扣球,后排扣球具有较短的起跳动作时间及较大的并步距离;在动力学方面,相较于前排扣球,后排扣球的先行脚具有较大的最大踝关节伸肌力矩与离心功率、最大髋关节伸肌离心及向心功率;后排扣球的跟随脚具有较大的最大踝关节伸肌力矩、最大踝关节伸肌离心功率、最大膝关节与髋关节伸肌向心功率;排球前、后排扣球两脚跳跃技术,起跳阶段有不同的技术需求,若后排扣球要获得较大的前冲效益,排球运动员除了采用较大的并步距离外,还需加强其两脚踝关节伸肌群与先行脚髋关节伸肌群的爆发力,以实现快速制动,且还需有较大的两脚髋关节伸肌群与跟随脚膝关节伸肌群的爆发力,以实现快速蹬伸,以此缩短触地时间,减少水平速度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观察膝半月板损伤施以关节镜手术后,通过等速训练对膝关节功能恢复及关节周围肌肉力量的影响.采用Cybex-600型等速运动测试仪对27例膝半月板损伤患者中随机选取19例进行患侧膝屈、伸肌进行等速运动训练.选用不同测试速度(60°/s、120°/s和180°)时的屈伸肌峰力矩、单次最大做功量和平均功率等指标对训练结果进行评定.结果发现:运动损伤后的恢复期通过等速训练对上述指标均可产生良好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得出结论:经过膝关节等速训练,可加速膝半月板损伤后的康复过程,对增加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保持膝关节的稳定性和运动能力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旨在探讨下肢离心负荷练习对排球运动员移动制动的影响,在现有发展运动员下肢力量常用手段的基础上,加入了离心训练手段,来提高排球运动员移动制动的效果。研究主要采用实验法,对28名高水平排球运动员(10名国家级健将和18名国家一级运动员)进行对照组与实验组研究,进行为期8周的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和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并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和对照组下肢离心力量指标有差异。实验组下肢离心力量指标、专项移动速度的提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结论如下:下肢离心力量训练与传统下肢力量训练均能改善下肢肌肉的最大离心力量。下肢离心力量训练对移动制动能力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进行传统力量训练。  相似文献   

12.
短跑是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快速力量素质对运动员短跑成绩的提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少年运动员处于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果能够在该时期抓住时机,进行科学的快速力量训练,可为后期成绩的提高打好基础。通过对32名运动员进行四个月的快速力量训练,探究能够有效提高少年运动员快速力量的训练方法及手段,为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单组纵向对比实验和长期的训练观察为基本方法,采用高速摄影和常规测试分别收集了研究对象实验前后的运动学指标、末端环节力量评价指标与专项成绩。统计结果显示:实验年份各项指标提高值均优于实验前三年各项指标平均提高值。分析表明:对女子铁饼运动员实施末端环节力量强化训练有充分的人体结构依据和运动生物力学依据,末端环节力量有助于提高最大力量和角速度的利用率,是投掷运动员专项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设计了最大力量与快速力量训练交叉式匹配强化模式,该训练模式既充分利用了最大力量训练产生的后效作用,又有利于最大力量与末端环节力量的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14.
增强式训练是一种发展快速力量训练的有效手段,然而在具体的应用和理解中还存在一定的偏差,通过对该种训练手段从其内涵、主要作用、生理机制等方面加以认识,结果认为,该种训练手段能够有效提高运动员的快速力量,最大力量的增长主要体现的以神经肌肉募集能力方面,肌纤维增粗基础上的最大力量发展并不明显。文中还进一步指出从事增强式训练必须注意的几点事项,藉此希望进一步提高该种训练方法使用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15.
摘要:短跑是一项体能主导类速度性项目,主要由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为主导。尤其是力量素质训练对短跑运动员整个训练至关重要。其中核心区力量对发展短跑髋关节力量及提高身体平衡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专家问卷法、实验法等方法对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20名男子短跑专项学生进行12周不同力量训练的对比实验,期望寻找到短跑运动员核心区力量训练的具体安排。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60 m加速跑成绩略高于实验前,半蹲负重重量显著高于实验前,且与对照组实验后相比有显著差异。说明核心区力量训练法对短跑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都有提升,训练安排得当。  相似文献   

16.
对少年短跑运动员速度训练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短跑技术训练要重视最高速度发挥和保持技术的训练与速度节奏控制技术的训练.少年短跑技术训练以提高跑的技术动作的协调性和规范性,以及改进和完善短跑的分段技术和整体技术为重点.少年短跑运动员技术训练的要求树立科学的短跑技术的整体现和系统观,建立正确的短跑技术概念.提出了不同年龄阶段速度素质训练的侧重点和手段,以及少年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7.
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的训练特征及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力量素质是短跑运动员重要的专项素质,提高短跑运动员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对于提高短跑运动成绩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应结合自身特点,着重发展最大力量和速度力量.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是发展最大力量、速度力量的负荷强度定量依据.训练中,要在保证完成动作质量的前提下,对力量训练内容有针对性地加以调配,选择适合不同发展特点运动员的力量发展途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确定适宜的训练负荷是力量训练的核心,力量训练中负荷所涉及的任何一个变量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力量训练的效果。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重点探讨快速力量训练中负荷强度的范围,并以举重、乒乓球项目为例,分析不同项目快速力量训练负荷强度特征。并对最大功率法负荷强度的确定、快速力量训练中的动作速度、练习的重复次数和组数、组间间歇等变量进行分析和评述,旨在丰富快速力量训练理论,为训练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研究8周负重振动训练对快速力量和下肢肌肉H反射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以此丰富和完善负重振动训练的理论体系,并为普通人群和运动员振动力量训练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以16名男性田径专修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力量训练组(常规组)和振动力量训练组(振动组)。常规组完成30%1RM负重半蹲起训练,振动组附加振幅为2 mm、频率50 Hz的振动刺激,完成相同负重半蹲起训练。8周训练前后测定半蹲跳、原地纵跳和腓肠肌H反射。结果:常规组和振动组组内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均显著提高(P<0.05)。2组间相对快速力量指数、原地纵跳绝对腾空高度和弹性能利用率增加值均有显著性差异。组内H反射潜伏期和Hmax/Mmax减小且差异具有显著性;仅振动组H反射突触前抑制(PSI)升高且具有显著性。组间H反射潜伏期、Hmax/Mmax、PSI有显著性差异。结论:8周附加振动刺激的负重30%1RM力量训练对快速力量的提高优于相同负重的常规力量训练。8周负重振动力量训练的神经适应特征表现为H反射潜伏期、Hmax/Mmax下降和PSI的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旨在分析不同频率振动训练对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的影响,选择两种较有代表性的频率(45Hz、30Hz)进行实验研究,探究排球力量训练的新思路,为振动训练方法的完善和排球体能训练的发展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无附加振动刺激)、30Hz组、45Hz组,训练时间为9周。实验后采用DAVID核心区力量测试系统对核心区力量进行测试,采用八级腹桥对核心区稳定性进行测试。结果:实验组核心部位后伸、前屈、侧屈、回旋、臀肌力量及核心区稳定性各测试指标提高幅度大于对照组;45Hz组在核心部位后伸、前屈、臀肌力量及稳定性测试成绩优于30Hz组,两实验组侧屈、回旋力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振动训练能够改善核心区力量及稳定性,其中45Hz的振动频率对于提高核心区屈伸肌、臀肌力量和核心区稳定性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