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初读《诗经》,看到各家对于其中诗歌看法各异,尤其《葛覃》之中,更是有多处争论,如:师氏、归宁、私和衣以及葛与黄鸟为何出现在诗中等等。本篇就这几个争议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葛覃》之主旨。  相似文献   

2.
历朝历代学者对《诗经》的看法各异,尤其《葛覃》一篇,更是有多种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师氏、归宁两个词语的解释上。文章对诗歌中这两个词语进行了训解,进一步分析研究了《葛覃》之主旨,结论是:此诗是一篇卿大夫之妻回娘家探亲问安之诗。  相似文献   

3.
鲁迅为何在1926年翻译荷兰作家望·葛覃的长篇童话诗《小约翰》,是个值得重新厘清的问题,鲁迅为《小约翰》所写的"引言"是解开此问题的密钥.与其说《小约翰》影响了此时期鲁迅的生命选择,毋宁说鲁迅将此时段的思考投射到《小约翰》的翻译实践中.1926年到1927年鲁迅在人生抉择之际,面临选择什么样的"生"的问题,并经历了短暂...  相似文献   

4.
1.薄薄言均为语气助词,多见于上古诗歌尤其是《诗经》中。刘淇《助字辨略》卷五曰:“薄,辞也;言,亦辞也。薄言,重言之也。《诗》凡云‘薄言’皆是发语之词。”用在动词前,有加强语气的作用。如: 赫赫南仲,薄伐西戎。(《诗经·小雅·出车》)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诗经·周南·葛覃》) 采采芣莒,薄言采之。(《诗经·周南·芣莒》) 山阴柳家妇,薄言出田野。(沈约《少年新婚为之咏》)  相似文献   

5.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以温柔敦厚的封建道德观念说解《周南·葛覃》一诗。同《毛诗》一样,朱熹把诗中的女主人公描绘成一个可以“厚人伦敦教化”的贵族妇女形象。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也说“这诗写一个贵族女子准备归宁的事……”这就是说,余冠英先生也首肯了朱熹的观点,即认为诗的女主人公是个贵族妇女。不过朱熹把这个女子说解得更富有封建伦理色彩罢了。我以为从全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看,它反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用“薄”、“薄言”处甚多,如“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周南·葛覃》)、“薄伐西征”、薄言还归”(《小雅出车》) “薄言采之”、“薄言有之”(《周南·芣苜》)、薄言采芑”(《小雅·采芑》)、“薄言归沫”(《小雅·采绿》),“薄言震之”(《周颂·时迈》)、“薄言追之”(《周颂·有客》)等等,对于“薄言”的解释,历来的训诂家们皆训它为语助辞,如陈奂《诗毛氏传疏》在《芣苜》中云:“薄,词也。”  相似文献   

7.
陈彬彬 《天中学刊》2015,30(1):121-123
对于《诗论·葛覃》"得氏初之诗"中"氏"字,相关学者有不同的解释。廖名春先生认为"氏"通"祇","祇"通"祗",故"氏"当读作"祗"。而笔者认为,从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以及文献注疏三个方面综合考察,"得氏初之诗"的"氏"字应理解为姓氏之"氏"。  相似文献   

8.
《诗经·葛覃》咏唱了鸟鸣喈喈的自然环境下葛的浓密和茂盛,写到了古代制葛布的劳动过程。诗中所写的自然背景较清楚,最令人费解的是女主人公的身份。古往今来关于主人公身份有后妃、卿大夫妻、贵族女子、民女、女奴、受训的待嫁女等众说。如何理解归宁和师氏是揭开女主人公神秘面纱的一把钥匙。本文在层层分析的基础上推断出女主人公是卿大夫妻。  相似文献   

9.
近日翻阅资料,偶见《语文学习》81年第一期上《略谈诗经》一文,在谈到比兴时说:“兴的形式约有如下四种:(一)各章都用同样的事物起兴的,如《萚兮》。(二)各章用不同事物起兴的,如《南山》。(三)一章之中完全用兴的,如《葛覃》的第一章。(四)全诗都用兴法来歌唱的,如《鸱(氵鸟)》。”前三种无庸置疑,第四种则不敢苟同。所谓“全诗都用兴法来歌唱的”这种形式,我以为根本不存在。首先,这种所谓“兴的形式”是同“兴”的概念矛盾的。依该文作者之见,兴是启发,是诗人先见一种景物,触动了他心中潜伏的本事和思想感情而发的歌唱。也就是说,一首运用了  相似文献   

10.
《诗经》“于”字用法辩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或释为“聿”,语助词;或释为“之”,结构助词;或释为“焉”,副词;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与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1.
释“中行”     
《周易》“复”卦四爻爻辞为:“中行独复。”孙星衍《周易集解》引郑玄曰:“爻处五阴之中,度中而行,四独应初。”其中以为“中行”的“行”为动词,不确。“行(h偄ng)”当为名词。《尔雅·释宫》:“行,道也。”“中行”义为“行中”,即道路中间。“中行独复”,义为走在道路中间而独自返回。表示中间义的“中”置于名词前的词序现象,在《诗经》中常见。如《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毛传:“中谷,谷中也。”又《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毛传:“中原,原中也。”和“中行”义相同的还有“中道”,如《礼记·曲礼上》:“…  相似文献   

12.
“于”字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虚词.它使用频率高,全书共出现三百六十余次;用法也比较复杂,历来众说纷纭.有时同一诗句中的同一“于”字,各家说解不一.如“黄鸟于飞”(周南·葛覃)之“于”,或释为“往”动词①;或释为“聿”,语助词②;或释为“之”,结构助词③;或释为“焉”,副词④;或释为“语中助词”,无义⑤.这种情况,成为了读诗者的障碍.我们认为,《诗经》同是我国周代社会的作品,都流行于黄诃流域中原地区,“于”字用法当有一定之例.特别是相同句式中同一  相似文献   

13.
1.构词成分“于”与介词“于” 1.1 “于”,在古汉语里除作动词外,主要充当介词,也用作助词。如: (1)昼尔于茅,宵尔索绚。(《诗经·幽风·七月》) (2)黄鸟于飞,集于灌木。(《诗经·周南·葛覃》)例(1)中的“于”是动词,例(2)中的两个“于”,分别为助词和介词。 现代汉语介词的来源不外两个途径:大多数是从古汉语的动词虚化而来;少数直接继承古汉语中的介词,“于”便是其中之一。介词“于”有较强的文言色彩,多用于书面语。古汉语介词“于”发展到现代汉语,有的继续履行介词的职责,有的逐渐虚化而成为词缀。如:  相似文献   

14.
经书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五经》、《九经》和《十三经》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古籍中地位最高,权威最大的是经书。当时的读书人要熟读所谓《四书》《五经》。五经即《诗》、《书》、《易》、《礼》和《春秋》。唐代分《礼》为《周礼》、《仪礼》和《礼记》,世称三礼。析《春秋》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世称三传。因而唐代称《九经》。后至宋代,又将《尔推》、《孝经》、《论语》和《孟子》,崇奉为经,合《九经》称为《十三经》。并汇刻了《十三经注疏》本。  相似文献   

15.
屈探春 《文教资料》2014,(30):160-163
本文基于空间向量模型,利用TF-IDF值,对《楚辞》、《公羊传》、《管子》、《谷梁传》、《国语》、《韩非子》、《老子》、《礼记》、《论语》、《吕氏春秋》、《孟子》、《墨子》、《商君书》、《诗经》、《孙子》、《武子》、《孝经》、《荀子》、《晏子春秋》、《仪礼》、《周礼》、《周易》、《庄子》、《尚书》和《左传》等二十五本先秦文献进行了相似度计算,通过分析文本的相似系数,考察文本间的相似程度和文献本身的特殊性。最终发现:部分文献用词较为封闭,用语风格独树一帜;部分文献用词则包容性,与其他文本的一致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现代语文》2005,(5):44-44
“三部曲”源于古希腊,指情节连贯的三部悲剧,又称“三联剧”,现指三部内容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作品。现辑录部分“三部曲”作品如下。1、巴金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2、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3、茅盾的《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4、茅盾的《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5、郭沫若的《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6、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7、雷加的《潜力》三部曲:《春天来到了鸭绿江》、《站在最前列》、《蓝色的青枫林》。8、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三部曲:《三家巷》、《苦斗》、《柳暗花明》。9、郭小川的《将军》三部曲:《月下》、《雾中》、《风前》。10、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11、李季的《杨高传》三部曲:《五月端阳》、《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玉门女儿出征记》。  相似文献   

17.
面向学生,反映校园生活,指导课程学习,报道先进典型,提供就业参考。主要栏目:《豆蔻年华》、《七彩校园》、《实习记录》、《金钥匙》、《心情笔记》、《生活参考》、《文苑新作》、《青春有悔》、《创业之路》、《综艺大观》、《就业之门》、《开心俱乐部》、《知了信箱》。面向职教干部,面向职校教师,着眼决策参考,着眼办学指导,着眼宏观教学研究。主要栏目:《领导论坛》、《课题研究》、《调查报告》、《理论思考》、《工作探讨》、《校长手记》、《班主任园地》、《人物特写》、《校办产业》、《技能训练》、《教学研究》、《职教百味》、《职教动态》。  相似文献   

18.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有20余篇提到嫉妒,计有《犬奸)《画皮》、《莲香)《张诚》、《巧娘)《辛十四娘》《武孝廉》、《阎王》、《马介甫》《绛妃》、《小谢》《萧七》、《江城》、《邵九娘》《吕无病》《云萝公主》、《湘裙》、《胭脂》、《仇大娘》、《书痴》、《段氏》《大男》《苗生》和《房文淑》。从涉及嫉妒的篇章数目来看,《聊斋志异》表明了嫉妒的普遍性。不过,这种普遍性主要表现在女子间的嫉妒。“娘子军肆其根暴,苦疗妒之无方”(《以马介甫》)。妒悍之妇之普遍,以致《武孝廉》中的妇人对石某之妻言明,“妹如惧,我非悍…  相似文献   

19.
中算史上,除《九章算术》外,还有许多名著。经过历代数学家的传抄和注释,至唐朝李淳风等人注释审定的十部数学教材为:《周髀算经》、《海岛算经》、《九章算经》、《孙子算经》、《五曹算经》、《张邱建算经》、《五经算术》、《辍术》、《辑古算经》和《夏候阳算经》。《数术记遗》和《三等数》是课外读物,系参考书之类,后来因《缀术》失传,以《数术记遗》替补,号称《算经十书》。《算经十书》自唐代始,是国子监规定的必修教材。“凡算学,《孙子》、《五曹》共限一岁,《九章》、《海岛》》共三岁,《张邱建》、《夏候阳》各一岁,《缀术》四岁,《辑古》三岁,《记遗》、《三等数》等皆兼习之”。除规定学时外,还规  相似文献   

20.
《雅舍小品》是粱实秋的散文代表作,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传世精品。它总计142篇,创作时间跨度从1939年至1987年,长达半个世纪。总观《雅舍小品》,绝大部分是有关人和人生的描述,他写《男人》和《女人》的性别差异;写《中年》、《老年》的《年龄》特点;写《懒》、《馋》、《勤》和《廉》等人性品格;写《同乡》、《代沟》、《第六伦》等人际关系;写《理发》、《洗澡》、《婚礼》、《喜筵》等人生活动;写《握手》、《送行》、《谦让》、《敬老》种种生活礼仪;写《下棋》、《写字》、《喝茶》、《饮酒》样样趣味情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